正文 第14章 卓越情商成就魅力女人(1 / 2)

自知是一種幸運

曆史上有許多成功的人物,也有許多失敗的角色,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無一不有借鑒意義。自知之明是對自己處境、身份的清醒認識,也是可以避過禍害的一種能力。

春秋時的範蠡是一位清醒認識自己身份的人,他了解自知之明能夠讓禍害遠離他。越王勾踐平定吳國以後,引兵北上,與齊國、晉國會盟徐州,並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賞,一時號稱“霸王”。範蠡雖然是越國的上將軍,輔佐越王勾踐前後20餘年,為勾踐的雪恥複國屢建奇功,越國百姓對他又十分崇敬,可是他仍然心事重重。

一天,大夫文種問他:“眼下越國威震天下,號稱霸王,你我官至上卿,功名蓋世,你為何悶悶不樂?”“你哪裏知道!”範蠡苦笑著說,“俗語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這個人是長頸鳥喙,隻可與他共患難,不能與他共安樂。大名之下,難於久居!我已決定離開勾踐,你也該想想出路。”“恐怕你是庸人自擾吧?哈哈。”大夫文種對範蠡的憂慮毫不在意,說笑了一陣便走開了。

第二日,範蠡給越王勾踐送上一份辭呈,說:“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受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為的是複仇雪恥。今日君王已經達到目的,臣請君王賜死……”勾踐讀罷辭呈,氣惱地說:“難道範蠡不相信寡人?我打算將越國分一半給他,他若是真生疑心,我真要加誅於他。”範蠡心知勾踐對自己並非真心實意,早晚要加罪於他。於是偷偷帶上寶物珠玉,與心腹親信乘船從海路逃走了……

範蠡在齊國海邊落腳之後,改名換姓,耕種灘塗,勞身苦作,治理產業,幾年工夫就成了當地的首富。齊國大夫聽說他的賢名和才能,派人請他去做齊國的相國,可是他謝絕了。範蠡喟然長歎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乃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範蠡不去當相國,深知不便在此處久居,於是,他又把家財分給朋友、鄉親,隻帶些值錢的珠寶,遷移到陶地,自稱為陶朱公。不久,他又成為當地的富豪,家資巨萬,遠近聞名。

自從範蠡不辭而別以後,大夫文種很覺孤單,又見勾踐日夜享樂,不像從前那樣敬重自己,有點兒心灰意懶,常常稱病不朝。於是有人向勾踐進讒言說:“大夫文種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裏勾結私黨,企圖叛亂……”越王勾踐把一把寶劍賜給文種,命令道:“你教寡人七種計謀征服吳國,寡人隻用了其中三種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計謀留在你那兒,我命令你去替我為死去的先王謀劃吧……”大夫文種悔恨地說:“這都怪我不聽範蠡的勸告啊。”言畢,憤然自盡了。

自知之明是一種智慧,更是情商中的“自我認知能力”。範蠡是清醒的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所以才能躲過禍害,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識別他人,知己知彼

情商的內容中,有一項特別重要的內容,就是識別他人的能力。人們都是處在一個資源共享、交流日益頻繁的社會中,是否有洞察別人意圖的本領,關係著事業的興敗,甚至個人的生死。老子說“知人者智”,傑出的人物都具備出色的識人能力。

蕭何是最早支持並參與劉邦起事的親信,在反秦滅楚興漢的事業中立有大功,劉邦在論功行賞時,將他排在功臣之首,並給了他可以佩劍穿履從容入宮朝見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寵。後來韓信被誣為謀反,當時劉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蕭何為呂後設計除掉了韓信,解除了劉邦心中的一大禍患,蕭何由此從丞相提升為相國,封地增加了5000戶,還給了500名士卒當他的警衛。朝中大臣無不向他表示祝賀,隻有一個叫召平的秦朝遺老獨去誌哀,對蕭何說:“你不日將有大禍臨頭了,如今主上風餐露宿轉戰於外,而足下坐鎮京師,並未立有戰功。主上之所以給你增加封地、設置衛隊,是由於韓信剛剛謀反,主上對你心存懷疑,以此加以籠絡,並非是對你的寵信。請足下讓出封賞,不要接受,並將自己的家產拿出來資助前方軍隊,主上必然高興。”蕭何認為他說的十分有理,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又過了一年,英布謀反,劉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卻從前線一再派使臣回京師打聽蕭何在幹什麼。蕭何以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盡心盡責地安撫百姓,籌備糧草,輸送前線,如同他多年來所做的那樣。又有人對蕭何說道:“足下不久將有滅族的大禍了。足下如今位居相國,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關中十幾年來,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來打聽足下的情形,是擔心足下名聲太大,對他構成威脅。足下何不到處壓價買田,高利放債,使民有怨言。隻有如此,主上才會對你放心。”蕭何聽了他的意見照樣做了,劉邦果然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