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沉澱心靈,成熟比成功更重要(2 / 3)

患公主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於自身心理不夠成熟,又受言情小說、影視劇、傳媒中,對貴族、豪門出身的女主人公,或是影視歌明星奢華生活的渲染描述、追蹤報道等影響,導致對自我評價的失衡。比如在她們的感覺中,自己的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自己的容貌總要比實際容貌美,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女王”,別人都是“仆從”,別人就該理所應當地寵著她,愛護她,隨著她的性子。

最看重感情生活的女性並不知道,“公主病”看似不是什麼大事,實則正把戀人推離自己的身邊。不論什麼時代,尊重、平等永遠都是愛的基礎。再熱烈、真摯的愛情,也會在自大、傲慢麵前逐漸枯萎。

湘湘說起自己的男友時總是一臉的優越感:“能跟他我好,真是他八輩子修來的福氣。他追我費盡了心思。他不是有錢人,卻舍得為我花光一個月的工資,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是這一點把我打動了。”兩人在一起後,湘湘掌管著他的一切,他要做什麼都要經過湘湘的允許。吵架了,哪怕半夜十二點湘湘都會把他趕出門,讓他站在外麵,忍饑受凍,隻有接到湘湘的電話才能回去。湘湘生氣了會動手,男友就在那裏硬挺著任她打任她罵。時間長了,湘湘的男友不知不覺得了個綽號——“二十四孝男友”。湘湘覺得這個綽號很說明她的男友對她死心塌地,也讓她在女伴們麵前很有麵子。她覺得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背叛離棄她,男友都會一直在她的身邊。

正當湘湘誌得意滿的時候,男友卻鄭重地提出了分手。他說湘湘根本不懂得愛,和她在一起,根本沒有自我,就像是一個木偶。湘湘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毛病,後悔沒有好好地珍惜一個肯為她付出的好男人。

自大與傲慢都是幼稚的表現。“世紀佳緣”網站的創辦人小龍女就說:“人生持久的幸福絕非由金錢而來,而在於成熟的個性和健康的心靈。”

除了自大與傲慢,公主病在某些女孩身上更突出地體現著其他“未成年”的心理特性。

小崔與梅梅一見鍾情。兩人談了半年的戀愛,感情很深厚,可是最近,小崔卻在考慮與梅梅分手。

朋友問他是不是看上別的女孩了,小崔搖頭說不是。小崔說:“我們很相愛。梅梅長得很可愛,是我喜歡的類型,剛開始覺得她哪兒都挺好的,可時間一長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你不知道,她特別喜歡別人寵著她。如果她遇到什麼不高興的事,不管我有多忙,有多重要的事要處理,我都要第一時間出現在她身邊,去安慰她、關心她。我跟她說人是要工作的,都有自己的事,不可能時刻在一起。她就說我不在乎她。她說辦公室裏的人鉤心鬥角,要我和她找個‘桃花島’那樣的地方。我勸她別太幼稚,成熟一點,她就說我變了。兩個人打電話,我先掛電話她就會生氣,跟她解釋她會說我一點也不體貼。一點點小事就大驚小怪,做個噩夢也要難過幾天。我跟她說點什麼現實的事情,她都說不理解……我對以後真的沒有信心。”

從小崔對梅梅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她身上的種種公主特性。很多女孩都和梅梅一樣活在自己的童話城堡裏,不願意麵對現實的社會、多麵的人生。這樣不願意長大、不懂事的女孩,也許開始男友會覺得很可愛,可到後來,愛的感覺一點點地少了,再後來就該像小崔這樣考慮分手了。

盡管公主病在“公主們”的生活中釀成這樣或是那樣的苦果,有公主病或公主症候群的年輕女孩也不必有太多壓力。在成人的世界裏,“小公主”們因不成熟而付出一點代價是正常的。隻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

要治好這個病,就得對比下麵的症狀逐條診治。在這裏提醒一點,“公主病”有階段性,初入社會、涉世未深是最容易發病的時候。

公主病的具體表現如下:

高貴——不願意做粗活、累活、髒活。

懶惰——別人的事情她從來不關心,自己的事情卻讓別人做;喜歡睡懶覺,不能走遠路。

膽小——遇事大驚小怪,不敢獨自做一件事。

嚴格——對別人要求很高,很苛刻,對自己要求卻很低。

天真——愛幻想,拒絕接受殘酷的現實,總把自己當孩子,不想長大。

挑食——這個不吃,那個不吃,食量少,身體弱。

跋扈——不管別人願不願意,接不接受,都要按自己的意願來。

自私——以自己為中心,讓別人處處先考慮自己,從不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對照“公主病征候群”,不難發現大多數女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公主病”,可見公主病並不是什麼疑難雜症。通過下麵的幾個步驟,我們完全可以把公主病轉化為自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期,即“公主期”,把該病對於生活的負麵影響減少到最小。

一、覺察到自己的不足與稚嫩,勇敢地承認自身所暴露出的毛病。接受生活的磨礪,從過去單純的角色中抽離出來,重新考慮在不同的環境中“我”的角色是什麼,盡早適應不同的社會角色。

二、有自我發展、自我成熟的願望。

三、學會自我管理,培養自己的情商,加強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少一點任性,多一點耐性,把“公主期”所留下的傷痕化為成長的能量,完善自我。

這三個步驟就像三個階段,隻要客觀地麵對自己,不逃避自身存在的問題,公主病就不再是讓人討厭的個性,你會將它成功地轉化為公主氣質。一項心理學調查表明,男士們討厭女孩的公主病,但都喜歡女孩身上有公主氣質——高貴、典雅,像奧黛麗·赫本那樣讓人迷戀。

不要被物質金錢所迷惑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裏,很多女人都被物質的浮華外表迷惑了。

愛情本是一件美好而簡單的事,如今卻被附加上各種條件,彼此的價值觀、生活背景、興趣愛好等。的確,沒有麵包無法生活,可光有麵包就夠了嗎?如果情感虛空,沒有共同語言,就算身處富麗堂皇的宮殿,也不會有童話裏的幸福。

名譽本是一件最為可貴的東西,如今卻被人當成炒作的籌碼,為了成名,為了金錢,不惜犧牲掉它。或許這樣,物質會來得更輕鬆容易,輿論與眾人異樣的眼光也會隨著時間而淡化,可當獲得了想要的一切,再回顧這一切時,能保證內心安然無恙嗎?

在一檔婚戀節目中,一位女嘉賓直言不諱:非有錢人不嫁。此話一出,立刻引來網友的狂轟濫炸,她的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影響。最後,在巨大的輿論壓力麵前,她不得不草草離開舞台。

事後,她曾委屈地說,自己會提出那樣的條件,一是主辦方為了炒作,二是自身家庭情況不好,對物質的需求比很多人更迫切。這樣的解釋,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可。

作為一個有思想、智商成熟、平日裏各方麵表現都不錯的女人,難道站在舞台上就不是你了嗎?不管是炒作,還是其他的什麼目的,你完全可以堅定自己的立場。這是婚戀的節目,所有人看到的是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你反複強調物質,強調沒房、沒車、沒存款、月薪不過萬的人免談,這在無形中會傷害許多人。她以為自己所受的傷害是別人造成的,其實是她自己不夠成熟,不夠沉穩,說出不當的言論導致的。

換個角度說,渴望嫁給一個物質條件好的人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也無可厚非。但置身於一個公眾場合,不斷放大自己對物質的渴望,近乎驕傲和固執,甚至是癡狂,就很不合適了。她或許忘了,婚戀是相互選擇的,而不是一廂情願。你願意找這樣的人,可人家願意接受你嗎?女人,有時候很需要好自為之。

還有人說,她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虛偽。確實,她不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也說出了許多人的想法——享受物質生活。這一點,多數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人不想過更好的生活。然而,凡事有度,說話也要有分寸。倘若她坦白告訴所有人:我自身的能力有限,如果對方條件比我好,願意和我一起照顧我的家人,提供好的物質生活。或許,這樣的說法會更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夠感受到她的誠實。至少,不會有人說她是一個拜金主義,一個自以為是的女人。抱著這樣的心態,她也許真的可能會遇見幸福。

退一步說,有了金錢和物質,就有了一切嗎?一位國際男星,日進鬥金,家有賢妻做各種穩健投資,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有錢人,可他卻總告訴世人:錢不能獲得所有的快樂,唯有內心的安寧,才是真正的幸福。是的,錢不是萬能的,有許多東西它都換不來。

一位33歲的女程序設計師,曾留學於加州大學,回國後在IT領域打拚。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她奮鬥出了一套房子。為了再買一套小型的學區房給孩子入學做準備,她經常下班後把工作帶回家,到淩晨兩三點才睡去。最後,她累倒了,再也沒有起來。搶救她的醫生說,勞累是她猝死的主要原因。她本想讓家人生活得更好,可她的離開,給丈夫和孩子留下了無盡的悲傷和遺憾。

人生的價值不能隻看錢,幸福的定義是多方麵的,除了金錢還有許多東西值得去追求。如果脫離了精神上的追求,隻剩下對物質的追求,那麼生活就會變得空虛,思想也會墮落。更重要的是,你在未來的幾十年裏,都可能會感到身背重負,寸步難行。

你大概也聽過那個窮人圈地的故事吧!

一個窮人想要得到一塊地,地主讓他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就都歸他了。貪心的窮人,不停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往回趕。太陽落山前,他氣喘籲籲地跑回來了,可是剛一回來,就倒在地上累死過去了。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葬了他。他的妻子在他墳前哭著說:“你怎麼那麼傻?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物質,永遠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要趁早明白這個道理,世間除了物質,還有許多珍貴的東西,譬如生命、感情。想過得更好沒什麼錯,但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去跟別人比,不要去摘自己夠不著的蘋果,不要淪為金錢的奴役,讓生活隻剩下物質名利,沒有情感,沒有樂趣。

奉勸世間所有女人,不要為物質迷亂了雙眼,不要被金錢蒙蔽了心靈,在美好的年華裏失去了方向,最終難免會被他人唾棄與不齒,等到昭華逝去,再去後悔此生沒有留下珍貴的心靈記憶,那就晚了。但願,每個人女人都不要給自己留下這樣的遺憾。

對於批評這件事,實在無須太敏感

生活在四處彌漫著浮躁氣息的環境裏,女人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忙而煩的應急狀態中,就像被生活的急流所挾裹。心浮了,氣就躁了,性情也會變得敏感,聽不得任何負麵評議的話。一旦有不順和自己的聲音,心裏就忍不住生氣,難受很久,不得平靜。

江琳娜就是一個敏感的女人,這樣的性情給她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少麻煩。

進入新公司後,渴望出頭的她,凡事都想比別人做得快、做得好。她本身是有能力的,這一點主管在試用期內就發現了。為了提拔她,主管在她轉正之後,增大了她的工作難度,要她每周開發選題,做好采編。難度大了,問題肯定就多了,出錯的概率也大了。

身為主管,指出和糾正下屬的錯誤,純屬分內之事,可江琳娜卻接受不了。當她聽到主管說,自己近來做的內容有些單一,少了點新意,心情便一落千丈。她覺得,主管是有意刁難自己,明明時間很緊張,卻還總是挑三揀四,處處針對自己,心裏常常感到憤憤不平。

接下來的日子裏,她變得更加敏感多疑了。但凡開會時,主管說話稍微帶點提醒和批評,比如“最近工作量大,大家要堅持一下,工作時不要懶懶散散的”,她都覺得是在說自己。就連主管嘉獎某個同事,她聽了也難受,說嫉妒也好,但更多的是感覺主管在暗指自己做得不夠好。

每天背著巨大的心理包袱,江琳娜對工作沒了興致,出的錯也越來越多。越是著急,心裏越浮躁;越是浮躁,就越發敏感。她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繼續做下去。繼續留在公司,心裏糾結不安,總覺得別人處處針對自己,做事也有心無力;就這樣辭職,心裏又不甘,就好像真的承認了自己能力不行。何去何從,成了一道讓她夜不能寐的難題。

很多人都有著類似的毛病。一句善意的批評,也會擊垮脆弱的心靈。如此敏感慌張,怎能經受住數十年人生的風雨坎坷呢?對於批評這件事,實在無須太敏感,因為它太平常,也太正常。無論你是誰,身份地位如何,終會有人對你不滿意,批評的聲音也少不了。

馬歇爾·布拉肯曾擔任過美國華爾街40號美國國籍公司的總裁,在回憶自己受到批評的經曆時,他說:“早年,我對別人的批評非常敏感,那時我想讓公司的每個人都覺得我十分完美,如果他們有一個人不這樣認為的話,我就會感到憂慮,甚至會想辦法去取悅他。可是,我討好他的結果,又會讓另一個人生氣。最後我發現,我越是想去討好別人,越會讓我的敵人增加。後來我幹脆告訴自己,隻要你超群出眾,你就一定會受到批評,所以還是趁早習慣的好。從那以後,我就決定隻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把我那把破傘一樣的抱怨收起來,讓批評我的雨水從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脖子裏。”

得到別人的認可固然重要,但得到自己的認可更重要。不奢求別人給自己積極的評價,不抱怨別人給自己的不良評價,是一種大度,一種豁達,一種寬心。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學會接納別人的評價,隻有這樣,才不會輕易生氣。

麵對難聽的批評時,不要急著反唇相譏,而是冷靜地自我反省。畢竟,一怒而起,火冒三丈,根本無濟於事,反倒會讓人譏笑自己沒有涵養。愛默生說過,如果我們將批評比喻為一桶沙子,當它無情地撒向我們時,不妨靜下心來,在看似不合理的要求中,找到讓我們進步的“金沙”,在批評中尋找成功的機會。當形形色色的人言朝自己射來時,要學會不動聲色,不被幹擾,既不全盤接受,也不會一概不聽。生氣的那一刻,冷靜地問問自己:“他說的是不是事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一來,就能在別人的評價中提升自己。

麵對有悖事實的批評,要想開一點,學會放下。女人的優雅,有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心胸開闊。生活中,有些女人一聽到惡言惡語,就氣得暴跳如雷,完全喪失了理智,跟對方謾罵糾纏,結果不是更加糟糕嗎?對付小人的惡語相向,不為所動,包容忍耐,是最好的回應。

麵對那些惡意的抨擊,有損自己的形象與人格的言語,依然要保持理智,但這並不意味著要默認,必要的時候要為自己澄清,據理力爭。隻是,回擊的時候要用正確的手段,不必生氣,不必懷有仇恨的心理,隻要捍衛自己的尊嚴即可。

當世本就浮躁,女人無須再隨波逐流。穩住自己的心,不管別人說什麼。也許那些話帶著指責,會打擊你的自信,可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他人的看法不是真理,甚至不是事實,真的不必為此萎靡泄氣、煩惱不已。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這才是明智之舉。隻要自己努力奮鬥過,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學會藝術性地對待批評,坦然地包納各種評議,給人留下一個虛懷若穀、優柔大方的形象,讓自己保有一份不浮不躁的心情。

沒有人會愛上你咄咄逼人的樣子

英國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交談時的含蓄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

一個女人有著直率真誠的性情,固然難得,但這並不意味著和別人交談時也可以毫無顧忌、直言不諱。若是在懵懂無知的年紀,別人可能會原諒你的單純,你的不諳世事,你的直接坦白;可若到了本該成熟的年紀,該有一份沉穩大氣、知書達理的姿態時,還是這樣唐突直言,隻會令人抵觸反感。

一位女律師剛剛從名牌大學畢業,家裏托關係介紹她到律師事務所工作。上班後不久,她就接了一個重要的案子,為其中一方辯護。

辯護中,最高法院的法官說了一句:“海事法追訴期限是六年,根據……”法官的話還沒有說完,女律師突然間打斷了他,因為她對法律條文非常熟悉,知道法官說錯了,她便直率地說:“法官大人,您說錯了。海事法根本就沒有追訴期限。”

法庭裏異常安靜,哪怕一根針掉在地,都能夠清楚地聽見。法官根本沒想到,中途會冒出這麼一個聲音。的確,他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現在的他,覺得尷尬不已。那張嚴肅的臉變得鐵青,愣在那裏足足有幾秒鍾,沒有說話。

女律師以為自己會得到法官的賞識,說她有勇氣和學識,可現在她才意識到,自己這種突兀式的“表現”不僅讓法官難以接受,也讓她覺得渾身不自在,不知道該如何收場。大家的目光分明在說,她太自以為是了,絲毫不給人留麵子。

說起來,女律師似乎也沒什麼過錯,她隻是說出了事實而已。可即便如此,她還是“錯”了,錯在了人情世故上。對於法庭上許多普通的聽眾而言,他們或許並不太清楚某項法律條文的細則,若是等法官講完話,通過某種途徑讓他知道問題所在,是不是更明智一點呢?

《呻吟語》中有這樣一段處事經驗:“獨處看不破,忽處看不破,勞倦時看不破,急遽倉猝時看不破,驚擾驟感時看不破,重大獨當時看不破,吾必以為聖人。”不管在什麼地方,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都要管好自己的嘴。不是非說不可的時候,盡量保持緘默;就算是一定要說,也得講究方式。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很多時候,你認為一句看似無關緊要的話,可能會在聽者的心裏劃下一個傷口,難以愈合。女人千萬得有自知之明,不能在自己說話得罪了人的時候渾然不知,依舊滔滔不絕。說話就跟包裝一樣,需要用漂亮的外表包裝一下,才更能凸顯美麗。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英國一位倒賣香煙的商人,到意大利去做生意。一天,他站在羅馬某個市場的台子上,滔滔不絕地給大家講述抽煙的好處。顯然,這是完全有悖於真理的。這時候,聽眾裏站出來一位女士,她沒有打斷商人的話,也沒有和她打招呼,直接走上了講台,要發表言論。正在滔滔不絕講話的商人,被突然冒出來的她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