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底,在安慶停留了一夜。安慶是曾經的古皖國所在地,安徽便是由安慶和徽州合稱而來的。
我是第一次來安慶,沒想到安慶是一座環水而居的城市,整個城市環繞菱湖與蓮湖。而菱蓮二湖本是一體,後因交通需求,在湖中建了一座長橋,而將湖一分為二。湖麵很大,隔岸望去,竟有些緲緲。
五月底,正是夾竹桃的盛花期,菱蓮湖畔的夾竹桃花開白色,一團團一簇簇,高達四五米,花開得幾乎遮掩了翠葉,很是壯觀。朋友安排我住在菱湖裏的黃梅山莊,三麵臨水,很雅靜。
到一座從未來過的城市,免不了會對那裏的人文地理生出些好奇。當然,我之前就知道,安慶是黃梅戲的故鄉。
朋友也特意安排我去黃梅劇場看一場演出。不過演出是晚上八點鍾開始。晚飯後,時間還早,朋友便開車領我去迎江寺看看振風塔,再順便走走安慶的外灘。
行至中途,遇紅燈,停車等待。忽然聽到有人在唱黃梅戲。尋聲望去,見一中年婦女騎在電動車上,一邊等紅燈,一邊自顧自地唱著戲。天那,這心態多好!
待走上外灘的防洪牆,低頭望去,小廣場上正上演黃梅戲呢,圍觀的人很多。這是安慶特有的民眾自娛自樂節目,表演者與觀眾彼此不分你我,誰走上台都能唱,而且唱得都很好,飯後尋個快樂而已。朋友笑稱,來到安慶,就等於掉進戲窩子裏了。
夜色漸濃,華燈初上,遠遠地仰望振風塔,心也為之一振。傳說這始建於明代的振風塔,將順流而下的文風留了下來,此後的安慶,出了無數傑出的人才。
諸如:獨領風騷兩百年的桐城派,創辦《新青年》的陳獨秀,小說家張恨水,書法篆刻家鄧石如,美學大師朱光潛、宗白華,京劇鼻祖程長庚,黃梅戲宗師嚴風英,佛教領袖趙樸初,兩彈元勳鄧稼先。
走在振風塔下,忍不住奢想也能沾上一點文風雅韻。而一座有過無數傑出人才的城市,我們得仰視她。八點鍾的時候,我去聽了一個黃梅戲專場演出。唱腔、劇情大多是我年少時便熟識的,所以聽起來
很親切。
在安慶匆匆停留一夜,次日清晨,居然又醒在了咿咿呀呀的黃梅調裏。原來,我住的地方離黃梅戲校很近,有學生清晨在湖邊練嗓子呢!
上午的空檔裏,我去市民廣場轉了轉,途中見到在建中的黃梅戲藝術館。市民廣場的設計風格很大手筆,簡潔、開闊、有個性,又有蓮湖為背景,是當今最時尚的廣場之一。
之後,我又去拜見了傳記文學作家石楠老師。她送了我一套近期出版的由她先生親手抄寫的《畫魂》。今年已七十二歲的石楠老師仍筆耕不輟。我在心底由衷地敬佩。而她老伴程必老師的小行楷寫得真是絕妙,有元人隱士風範,當今書壇恐無過此者。
安慶真乃人傑地靈處。雖然匆匆路過,卻總想寫點什麼留作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