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華後山(1 / 1)

二十年前,曾去過一次九華山,早已忘記了雲山之形,隻記得去過月身寶殿。今年初夏,因為一次漢字的海外傳播國際會議,再次隨團前往。

因為對佛學少研究,走進佛教聖地也還是以觀光的心態,既未焚香也未拜佛,隻是讓視聽遊走一遍。第一日,雨霧環繞,山色空朦 。有朋友推薦我去大花台看自然景觀,於是欣然同往。可惜雨漸漸大起來,待纜車上到主峰時,我們隻看得見雲霧在眼前橫飛,近旁的鬆林於風裏時隱時現。遠眺一片茫茫,近觀茫茫無物,隻好原道返回。看纜車站懸掛的影像,知道大花台的春季,因為崖間各色的杜鵑花蓬勃盛開而得名,山脈走勢與黃山頗為相似,都是沙岩結構,石呈赭褐,鬆為暗綠。傍晚時,抵達九華後山,雨色漸退,峰巒在視線裏變得清晰起來,在薄薄的炊煙之上,仰見崇山峻嶺,這景象與前山繚繞的香火相比,多了些塵俗之氣,也多了份暢遊山水的情致。

簡單的晚餐之後,夜幕已降臨。當地的朋友打了電筒一路陪同我們去散步。雨後的道路偶見小水窪,我們便一路繞彎緩行,有蛙聲,我蟬鳴,有犬吠,有無邊的清涼,這樣的氣息真是久違了。

因為九華後山地屬青陽縣界,尚未完全開發成觀光區域,故而保存了許多原生態的內容。比如:草叢裏、林梢上仍有螢火蟲在飛,田間地頭的黃瓜、野桃,仍是少年時吃過的口味。山泉水源源不斷地流下來,又被當地人用水管接回家,甘冽富含微量元素。

第二日,我一大早便獨自前往離住地很近的大興寺轉了一圈。正逢農曆十五,前來上香的當地人絡繹不絕。我靜靜地立在寺院內,看晨曦裏的九子岩,聽誦經的梵音在耳際清響,忽然對佛多了一份敬重與親近,在人與自然界,人與不可知的心界之間,佛是一個介質,由佛可延伸,可抵達,可往返。

早餐之後,乘纜車去半山亭。天清氣朗,登高眺望,山腳下的大興寺此刻很入畫,隱在幽綠間的黃牆青瓦,肅靜卻溫暖,而周邊的村落則聚散無序,但自在而貼切。有淡淡的雲在山腰裏輕繞,更增仙韻。

從半山亭往下,走過幾片竹林,便可達華嚴禪寺,這是中國最早的佛學院。續行一段路,在竹林深處,有一茶樓,可臨窗品一杯九華佛茶。茶樓前,有泉水潺潺,尋聲而去,泉入深穀,此乃金地藏修行處。茶樓之後有兩棵千年古樹,一楓一榆,相傳為金地藏親手所植,寓意豐年有餘。

我們在茶樓附近流連了許久,再乘纜車下到山腳,已是中午時分,又有朋友會聚而來,於是相約去另一座半山腰的山民家吃午飯。

這是一個開門即見山的住戶,屋裏的陳設與二十年前,我在鄉下的家很接近,客人坐長條凳圍八仙桌吃飯,滿桌的佳肴,皆出自山民之手,舉目望青山,低頭見白雲,這樣的用餐環境,對於都市人群來說是太奢侈了。餐後,在門前空地上閑聊,我看見一山民趕著牛在山腰裏的一片水田裏扶犁耕作,真正的田園生活!

正沉醉呢,朋友推薦我再去將軍湖水庫看看。於是,我又見到了更入畫的山水景致。沉途的蘆葦正含苞,大片大片的胭脂紅在車窗外娉婷,多麼純真而詩意的地方!

午後的時間還有剩餘,我們再次選擇了入山,步行去看七布泉。一路拾級而上,最險處隻能拉著索鏈前行,有幾次,我想退步等待了,結果又被同行者鼓動著拉上崖壁。還好,跌跌爬爬總算抵達了。瀑不算壯觀,但清冽而幽深,算得後山一景。但此瀑布因李白的“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得以仙傳。

其實,九華後山的自然景觀比前山更具觀賞性,因為遊人不多,所以清淨也更合佛境。

這是個滿月的日子,入夜之後,雲層薄薄地在空裏飛,於是,賞月成了新主題。巧得是,今夜有月食,於是相約了去田壟上看月亮。看月球的光被地球一點一點地蠶蝕,再一點一點地挪讓。在日、月、地球之間,她們遙遙地照映,又遙遙地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不過她們的距離感,正成全了我們居住的綠色家園。

從大天地到小自我,隻是一眼,全盤載入。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此時最為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