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清韻絮語(2)(1 / 3)

今天,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們引以自豪的,隻剩下了飲食一項。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中國餐館,有的餐館主人並不是中國人,然而也假中國之名以招徠食客。中國人在國外混不下去的時候,也往往以餐館為最後逋逃藪。據說,前幾年,北京飯館還不算太多的時候,巴黎中餐館有一千多家,超過北京。我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中國飯館裏吃過飯,老外--按事實來講,應該說是“老內”,因為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國家嘛--總是趨之若鶩,看起來是吃得津津有味。看到了這現象,我心裏很不是滋味,又喜又悲:現在好像隻有飯館能為國爭光了!

然而在我們國內怎樣呢?看了不禁令人氣短。在我們國內,至少是在北京,在餐飲業界橫衝直撞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加州牛肉麵,現在又來了什麼澳式快餐。喝的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等等,統統是舶來品。我不能說這些東西都不能吃,它們也確有一些自己的特點,不能一概抹煞。然而這些特點卻確實沒有什麼了不起,比起中國飯菜飲料之博大精深,曆史之悠久來,簡直如小巫之見大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堅決不喝可口可樂,我現在已經成了她的忠實信徒。

我們的廣告宣傳在這方麵不能不負責任。記得電視廣告中有一個宣傳肯德基的廣告,一個小孩坐在餐桌旁,父母殷殷勤勤端來了各種中國的美味佳肴,端一樣上來,小孩眉頭一皺,怒氣衝衝地說:“不吃!”又端一樣上來,仍然是個“不吃!”最後端來了肯德基家鄉雞,小孩立即轉怒為喜,眉開眼笑,說:“我就吃這個!”試問這樣一個廣告,除了電視台大收廣告費之外,會起什麼作用?會對我們的兒童,決定我國未來的命運的這些祖國的花朵起什麼影響?我真不寒而栗。

直白地說,現在國內確實彌漫著一種無孔不入的崇洋羨(我不用“媚”字)外的風氣。這種風氣來源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我們必須正視這種風氣的惡劣影響,不能回避。一個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出息的民族!

我相信,這隻能是暫時的現象。還是那一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將來一定會改變的。有朝一日風雷動,離開河西到河東。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香港回歸,百年恥雪,普天同慶,薄海共歡。將近半個世紀前,毛澤東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句樸素簡明的話,上震碧落,下撼黃泉,激起了全球炎黃子孫的自豪感。當時在天安門廣場聽到這話的人,無不熱血沸騰,喜極淚流。

但是,實際上,我們還沒有能真正地完全地站了起來,我們神聖的土地上還留有外國殖民主義者留下的傷痕,香港就是其中之一。

回顧中國立國以來五六千年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獨特的曆史現象:盡管中國向來就是一個大國,按照今天西方霸權主義者的“理論”,國一強大,必然侵略。但是,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我們不能說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可被侵略的情況大大地超過侵略。我們曆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外敵壓境,掠奪我們的土地,殺戮我們的人民,逼得我們不得不奮起自衛。幾個開國的英主,都有被圍困或秘密稱臣的恥辱。我們的“天子”,也有幾個被外敵擄去,青衣行酒,備受淩辱。

存在決定意識。中國的愛國主義思想,源遠流長,根深蒂固。這種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在中國文學創作上,最為顯著。一部中國文學史,代代有膾炙人口、婦孺傳誦的愛國主義詩篇,為他國文學史所不見。這種愛國主義思想同樣表現在人們的身上。我們每一個朝代都有一些“大名垂宇宙”的愛國者,比如漢代的蘇武,唐代以杜甫為首的一大批詩人,宋代嶽飛、文天祥、陸遊等等,明代的史可法,清代的林則徐等等,我們中國是出愛國者最多的國家。反之,如果想在歐美曆史上找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亙如鳳毛麟角。我決無意說,歐美人不愛國。愛國是人人的天職,不過由於存在的環境不同,從而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同而已。

我常常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同全世界的知識分子比較起來,是最愛國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我不想說,中國知識分子天生的基因的不同,那樣說完全是唯心主義。其根源也不外是,存在決定意識。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幾千年的政治條件下,又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不得不愛國也。

話再回到香港上來。英國人,同其他國家的普通老百姓一樣是好的。但是他們中的殖民主義分子,則完全是兩碼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創建,最初目的隻在掠奪殖民地的資源。後來才發現,販賣鴉片有大利可圖,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占領香港。清代末葉,所有的侵華戰爭,英國殖民主義者無不參加。應該說,他們對中國人民是欠下了血債的。然而一直到今天,卻毫無改悔認罪之意。不但如此,反而在香港回歸問題上,耍他們一貫對殖民地,比如印度,所慣耍的手段,製造不團結,留下禍根,以便將來再收漁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