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鸞上人是日本很著名的僧侶,在他9歲的時候,就已經下定了出家的決心。
但是他的師父有些疑惑,就問他:“小施主,你還這麼年幼,為什麼要出家呢?”
青鸞上人就告訴了他原委:“我知道師父是嫌我年幼,怕我參不透。雖然我隻有九歲,可是父母雙亡的我很想知道死亡的意義。為什麼人固有一死?後來想不明白的我就想到了出家。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悟出一點東西來。”
禪師聽後覺得這個小孩很有佛性,就答應了他,但是還是想給他一點考慮的時間,就對他說:“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日天色已晚,不如明日太陽抬頭我再為你剃度。”
小上人一聽,似乎明白了師父的意思:“師父,雖然你說我明天再剃度,可我這麼年幼無知,無法保證明天還能有這份堅定的心了!再說,師父你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證明早還能看到太陽抬頭啊!”
聽者有意,禪師明白小上人是在拿他開玩笑,滿心歡喜:“你說得很對,那我現在就給你剃度吧!”
想要出家,下定了決心就不用再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來思前想後。能成為日本的佛學大師,青鸞上人的品格確實是十分出眾的。
點亮孩子的天空
立即行動,做一個真正的實幹家,不要總給自己太多的時間來顧慮。今日事今日畢,如果什麼事都需要有一個過渡才能適應,那麼這個人將無法適應任何事。
回憶我們的初高中,那些喜歡在鬧鍾響了以後再睡一會兒,給鬧鍾一個二次響鈴的人,總是會遲到。而那些從來都是在鈴響了就起床的人,卻很少遲到。這是為什麼?因為緩衝隻是“拖延”的另一個說法,從鬧鍾響起到起床,誰都知道學生在這期間的複雜心理,百般無奈卻又火燒眉毛。然而,所謂的那一點緩衝真的有效嗎?
簡單分析分析,鬧鍾響起的時候,人還處於半睡眠狀態,按下“再次響鈴”按鍵,人開始起床。這時他需要進行“心理鬥爭”:到底是起還是不起?是再睡一分鍾還是再睡兩分鍾?如果我大步快跑是不是可以再睡5分鍾……在思維極其不清晰的時候,這些胡思亂想就是幫助睡眠的最佳手段,一般不到半分鍾,這人就又進入了沉睡,甚至比剛才還深入。這就可能造成三個後果:再次響鈴,他又開始掙紮;大吃一驚地爬起來,迅速穿起衣褲;沒有聽到,睡了過去。
顯然這三種都不是好結果,而為了避免這樣的後果產生,不少學生又會把鬧鍾響鈴時間提前個5-10分鍾。這就更不好了,本來睡眠時間就緊缺,還要人為縮短睡眠,豈不是飲鴆止渴?
不為鬧鍾設置“再次”選項,是立即行動的有效方式,形成習慣,有益終生。
溫馨小提示:對於孩子的遲到
小孩上學,遲到是不可避免的事。很多時候,學校的老師會選擇“一竿子打死”的做法,認為,隻要是遲到了,無論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你說堵車,那為什麼不早起一點?你說自行車壞了,那為什麼走前不檢查?
反倒是家長,認為遲到是小事,老師不該過度責怪。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即使有一次真的是因為自行車半路爆胎了而遲到,家長隻需要原諒小孩,而不該責怪老師的做法,更不能幫小孩出氣找老師討說法。因為下次,孩子會將這個理由運用在每一個他想睡懶覺的早晨。
3.用最短的時間設想後果,用最快的速度著手工作
來自西點的星火
誰能主宰時間,誰就能主宰戰場。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會變得十分樸實。因此,時間決不能花費在擔心和顧慮上。
合圍突尼斯戰役上,巴頓對將士們就十分體貼。在他看來,士兵作戰有兩個主要因素:對指揮官的崇拜感和榮譽感。要讓他們感受到這兩個因素,指揮官就必須把事情想在前麵,不讓戰士們受了傷再去想辦法。
1944年下半年,盟軍突然停止向巴頓的部隊供應油料,這可直接影響了部隊的行軍速度。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巴頓感覺到壓力襲來。
鐵血巴頓表麵上看來是個粗俗不堪的冷血將領,不過他在時間管理和決策能力上卻往往比別人考慮得更周到。如何才能解決油料問題,讓戰士們不那麼被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