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戰場上,生物技術以提供滿足作戰任務的新材料和新工藝為主要目標。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方麵。
開發生物傳感器,提高對毒劑、炸藥和麻醉劑的實時探測和識別能力,提高非聲學水下探測能力。
利用微生物在各種條件下逐漸形成並完成生物化學轉變的能力,來生產具有特殊軍事用途的產品,或者解決危險廢物回收問題。
研製各種生物材料,如單兵和集體防護中用做消毒材料的催化聚合物,用做密封材料、填料和塗料並且有良好化學和機械性能的生物彈性體,用做新型防汙劑、生物黏合劑、生物合成潤滑劑、微型膠囊等。
開展生物電子學的研究。美國國防部實驗室和工業部門合作開發的一種新型超高分辨率顯微刻蝕工藝已轉移到工業部門,用於加工線寬0.5微米的半導體器件。生物電子學將來的發展方向是研製生物芯片,進而開發生物計算機,使計算機像人腦那樣具有學習、記憶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生物技術的另一項重要的軍事應用,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培育毒性大、難以治療的新的致病微生物來製造基因武器。
戰爭中化學毒劑
化學毒劑的分類
化學毒劑按毒理作用,分為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窒息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和刺激性毒劑。
神經性毒劑。是指以神經係統受傷害為特點的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途徑使人中毒。其主要作用機理是抑製膽堿酯酶,破壞神經衝動傳導。
中毒症狀主要有瞳孔收縮、流口水、惡心、嘔吐、肌顫、痙攣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劑量或濃度即能致死。神經性毒劑均含磷元素,屬有機磷酸酯類化合物(某些有機膦農藥的化學結構與此類毒劑相似,也有劇毒)。此類毒劑為速殺性毒劑,可作為暫時性或持久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水源、地麵或物體表麵染毒,殺傷人畜,封鎖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
糜爛性毒劑。是指以皮膚糜爛為主要傷害特點的毒劑,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如芥子氣和路易氏氣等。其作用機理是破壞細胞中重要的酶和核酸,造成組織壞死。吸入後損傷呼吸道、肺組織及神經係統;接觸皮膚和黏膜,引起紅腫、起泡、潰瘍;對眼睛也會造成嚴重傷害。此類毒劑可作持久性或暫時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地麵、物體表麵染毒。
全身中毒性毒劑。又稱血液性毒劑,如氫氰酸和氯化氰等。主要是抑製人體細胞和組織內的呼吸酶,造成全身性組織缺氧。例如,吸入氫氰酸後立即出現昏迷、痙攣、呼吸困難等症狀。
窒息性毒劑。是指破壞組織引起肺水腫降低血液攝取氧的能力,造成肌體缺氧以致窒息死亡的毒劑,對眼、鼻、喉也有一定刺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量使用過,但以後作為軍用毒劑的價值已日趨下降。其主要成員為光氣(Phosgene),代號為CO(美)和PG(英),學名二氯化碳酰。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氣體,有爛幹草味,吸入中毒,潛伏期數小時,表現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乃至死亡。
失能性毒劑。是指造成思維功能和軀體功能障礙,使人暫時喪失戰鬥力的毒劑,簡稱失能劑。一般不引起死亡或造成永久性傷害。中毒後主要症狀是口幹、瞳孔散大、眩暈、反應遲鈍、步態蹣跚、產生幻覺、癱軟、暫時失明、血壓降低等。如畢茲(BZ)精神失能劑,學名二苯羥乙酸—3—喹嚀環酯,白色或黃色結晶,熔點167.5益,沸點412益,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能溶於稀酸和有機溶劑。
刺激性毒劑。是指以對人眼、鼻、喉、皮膚的局部刺激為主要毒害作用的毒劑。中毒後有流淚、眼痛、打噴嚏、咳嗽、惡心、嘔吐、胸痛、頭痛及皮膚灼痛等症狀,使人短時間失去戰鬥力,大量吸入也能造成肺部損傷甚至死亡,如美國的西埃斯(CS)、西阿爾(CR)、亞當氏劑(DM)和苯氯乙酮(C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