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鄉村文化概說(1)(3 / 3)

2.鄉村文化

相對於城市文化而言,鄉村文化在地域上是指那些展現鄉村意境的因素,例如:自然村貌、農家擺設、傳統節日、紅白喜事、廟會祭祀、地方戲曲、農家菜譜、傳統藝術、傳說諺語、民間禁忌等。這些因素隨著曆史的變遷和地域差異而變化,展示著多彩多姿、魅力無窮的鄉土風情,展現著農家韻味的鄉村意境⑦。從生活世界和精神價值而言,鄉村文化是農民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民安身立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具體來說,鄉村文化是農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與鄉村生活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套思想觀念、心理意識和行為方式,以及為表達這些思想觀念、心理意識和行為方式所製作出來的種種成品。它表現為無形的鄉村文化,如農民的情感心理、生活情趣、處世態度、人生追求和行為習慣;也表現為有形的鄉村文化,如民風民俗、典章製度和生活器物等。鄉村文化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自發性,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使受教化者的行為、觀念和心態與社會文化整合融為一體,從而在比較長的時期內傳承和廣泛流行,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鄉村文化不是帝王將相們的生活記錄,而是民間百姓的生活智慧。鄉村文化是有其存在價值的獨立係統,是鄉村共同體內的“精神家園”,表現出自然、淳樸而獨到的文化品格,其所蘊含的靜謐是曆代人們的精神原點。在這種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情結,也有“趨福避禍”的民間信仰;既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樸素道德觀,也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良善交往原則;既有平和淡然的生活態度,也有充滿希望的未來期冀。鄉村文化是一種與土地的質樸和生命力緊密相關的生活,是對人們精神家園的建構,是當時人們通向“終極關懷”的努力⑧。所有這些,值得今天生活在欲望、爭鬥、破壞等環境中的所謂現代文明的城市文化學習,並心向往之。

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普列漢諾夫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所決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該民族的境況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生產力狀況和它的生產關係所製約的。”⑨由於每個民族的“境況”不同,因而每個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征,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特征是在中國農村獨特的社會、曆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

一是,鄉村文化內涵的趨同性。鄉村文化的趨同性是指鄉村社會成員所擁有的文化具有較大的同質性,完全不同於城市多元文化所表現出的異質性和複雜性。就如同雷德菲爾德所說:“一個人學會的做事和思考的方式和另外一個人完全一樣。換句話說……一個人所知道的並相信的東西就是一切人所知道和相信的東西。個人習慣也就是社會風俗。”這是由於鄉村“既定”文化環境的封閉造成的。鄉村社會一般都分布在山川聳立、江河密布的地理環境中,有著豐富的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自然資源,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起發達的農耕文明。由於地域遼闊,村落與村落之間相距較遠,各自為陣、分散四方,難以形成密切的交往和聯係,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鄉村文化傳統的保守性和封閉性。絕大多數村民在彼此熟悉的範圍內,形成了鄉村生活、鄉村文化較高的趨同性。鄉村文化的趨同性具有社會整合和導向功能,增強著群體內成員的義務感和親切感。

二是,鄉村文化效用的內聚性。在傳統的鄉村聚落中,有同樣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還有著相同的文化基因和相同的曆史文化積澱,這就使得村民易於產生對村落文化的普遍認同。他們在共同的生產生活和抵禦自然災害及外部力量侵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思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風尚、風俗習慣和行為規範。這些集體所共有的村民意識反映著村民的共同利益,並能在心理上、情感上形成對所在村落的歸屬感和依賴感,由此產生出牢固的內聚力,增大了群體組合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