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受寵莫得意,失寵也淡定”,才能真正做到心態平衡,經受住成功和失敗的種種考驗,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強者。
隨遇而安,得失坦然
人生一切皆境由心生。心態決定人生的態度,人生不過是個過程,有的人走得長有的人走得短,有的人走得精彩有的人走得黯然,有的人走得輝煌壯麗有的人走得啞然無色……怎樣對待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心態問題,一個良好的心態就可以讓這個過程過得美好一點,就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量讓這個過程沒有缺憾。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得意淡定,失意坦然。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但能夠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的境界的人卻趨之若鶩。能夠在得意的時候不張揚,失意的時候很坦然,那才是人生真正的修養和境界。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懶瓚的禪師,他年輕的時候崇尚推理佛法,卻得不到重視,後隱居在湖南南嶽的一個山洞中。在此期間他曾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複何憂?”這首詩充分地說明了他的生活狀態。後來這首詩被傳到皇帝的耳中,皇帝很想見見這位禪師,看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於是就派大臣去迎請禪師。大臣拿了聖旨找到了岩洞,正好看見禪師在洞裏燒飯,大臣便在洞口大聲呼叫道:“聖旨到,趕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懶瓚禪師卻裝聾作啞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隻見禪師以牛糞升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越燒越大,煙霧彌漫了整個山洞。煙熏得禪師涕淚縱橫,侍衛看得忍不住喊道:“喂!禪師,你的鼻涕流下來了,為何不擦一擦呢?”
懶瓚禪師頭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沒有閑空為俗人擦拭鼻涕呢?”懶瓚禪師說後,隨即夾起炙熱的地瓜就往嘴裏送,並連聲讚道:“好吃!好吃!”大臣看到他這個樣子,驚奇得說不出話來,不知道要說什麼,隻好趕回朝廷,據實報告皇帝,皇帝聽了十分感歎地說:“國有如此禪師,真是大家之福!能夠在隱居的山洞裏過著快樂的生活,在接到聖旨後沒有過喜的高興,依舊過著如我的生活,不得不說禪師是一位聖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大智大慧的境界,寵辱不驚是一種較深的素養。麵對榮譽能夠坦然處之不得不說是一種風度。許多時候,自己浮躁的心情總是如喧囂的世界一樣,紛亂中難以靜心歇息。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把一切看得淡定些,把得到和失去看得平淡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領域裏過著平凡的生活,不因優勢而張揚,不因劣勢而失意,淡定地看待一切才是修行的根本。
寺院裏接納了一個15歲的流浪兒,這個孩子不但頭腦靈活而且手勤腳快。在街上是灰頭土臉的流浪兒,來到寺裏剃發沐浴之後就變成了幹淨利落的小沙彌。法師不但關照他的生活起居,而且會借著機會教他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識。看他接受和領會問題的覺悟比較高,法師開始引導他習字念書、誦讀經文。在傳經受業的過程中,法師發現了小沙彌的弱點:他總是心浮氣躁而且喜歡張揚,容易驕傲自滿。
很多時候,法師看見他剛學會幾個字,就拿著毛筆滿院子寫、滿院子畫;也有些時候,他一旦領悟了某個禪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師和其他僧侶炫耀;更有甚者,當法師為了鼓勵他而誇獎他幾句時,他馬上就在眾僧麵前炫耀,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大有唯我獨尊、不可一世之勢。
一天,法師送了一盆含苞待放的夜來香給這位小沙彌,交代他在值更的時候注意觀察一下花卉的生長狀況。等到第二天一早,沒等法師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著那盆花一路跑來了,當著眾僧的麵大聲對法師說:“師父,您送給我的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簡直太美了。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斂了它的芳香,不再開放。”
法師用溫和的語氣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到你了嗎?”
“沒有。”小沙彌高興地說,“它的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來是這樣啊。”法師以一種特殊的口吻說:“我還以為它開花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愣了一陣後,臉刷地一下就紅了,輕輕地對法師說:“弟子知道錯了,弟子一定虛心學習!”自此以後,小沙彌再也沒有到處炫耀他的得意之處了,而是潛心學習佛法,最終成為一代名師。
人生總有一些讓人得意的時候,不管是一點進步還是一種優勢,在受到表揚或者讚美的時候能夠淡定處之就是一種境界,在失意的時候坦然也是一種修養。
唐朝的郭子儀,一生仕途得意和失意參半。在朝廷裏數次被奸臣讒言陷害,丟官回鄉時,他沒有表現出一副潦倒落魄之相,而是與平常一樣開朗逸曠,坦蕩又平易近人,看不出一丁點兒的委屈、怨憤等失意之態。一代學者陶淵明,在人生經曆低穀時沒有頹廢、消沉,而是悠然地過著雅士生活。他選擇失意的坦然,不為五鬥米折腰,在寂寞裏突出喧囂,把心融於山水,把情融於自然。
得意淡定,失意坦然可能是孔明所說的“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的悠然心境,也許是朱熹所說的“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品節詳明德性堅定”的隨和,也許是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塗”的豁達,也有可能是王陽明“隨遇而安,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灑脫。這些都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又是一種信仰、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心態。能擁有這樣的心境,就能達到人生高層次的修養。
淡定從容,笑看人生
寂寞和孤獨是現代都市人的一種固有的通病,更是所謂文化人的一種通病。世間的大多數人都是寂寞的人,而孤獨是伴隨寂寞的少數人的影子。優秀之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少數,因為優秀的人是耐得住寂寞和孤獨的。很大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寂寞的俘虜,而那些具有雅士之淡定的人則可以坐在孤獨和寂寞的高處,細細品嚐那份永不褪味的寂寞香茗。
寂寞隻是世人生存層麵裏的一個狀態,而孤獨就是一個存在於寂寞裏的個體。我們要讓孤獨代替寂寞,讓孤獨包攬寂寞,讓自己陪伴著自己,把自己托付給子夜的黑暗,托付給溫和的晨曦,托付給能放下人生裝扮舞台的內心世界,靜靜地進行筆耕,讓自己的思緒飛進那遙遠的世界,爬書山而聞海浪。遇到下雨或飄雪的日子,便將自己交給那些神遊的時光,做一個心懷淡定的雅士,不做黑夜裏孤獨寂寞的俘虜。
淡定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超然世外的意識。隻有自身的修養達到一定階段,才能產生淡定並且擁有淡定。擁有了淡定,也就擁有了風度,就不會屈服於寂寞,成為寂寞的俘虜。淡定是一種氣質和內涵,世人應該擁有的是淡定的心態,麵對人生的潮漲潮落要坦然處之。
生活中能做到淡定是一種修行,正如佛家所說的禪定一樣。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境相,那麼內心就不會動蕩。淡定是一個人內在心態修煉達到一定程度所能呈現出來的那種從容、優雅,淡定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心態,是生活的一種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懷揣這種心態,那樣在生活中才會泰然處之、寵辱不驚,不會因為太過高興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因為太過悲傷而痛不欲生。
著名的相聲演員、表演藝術家馬誌明被稱為“庸俗文化的雅士,相聲江湖邊的隱者”。這個榮譽放在馬誌明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從藝10年來,馬誌明的藝術修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沒有享受過國家的特殊津貼,就連分房子都沒有他的,但他沒有任何怨言,依舊如我的表演。在被問到對於這樣的待遇是不是感到委屈的時候,馬誌明說:“人年齡越大,在名利上越淡泊。人追求的是家和萬事興,在我心裏妻子、孩子才是第一位的。”
對於生活,馬誌明用淡定的態度泰然處之。他沒有因為退休以後無所事事而煩躁,而是把退休當作人生的一種成功。在退休的日子裏,他還是保持自己年輕時候的習慣,早起晨練,也會追趕“時髦”去量量血壓,生活過得充實而豐滿。馬誌明無愧雅士的稱號,因為他確實擁有雅士的風範,並且有一顆泰然處之的雅士的心,所以他能夠在寂寞裏綻放美麗的色彩。
人生寂寞的事情太多了,寂寞的時候也有很多。有些人風風光光地活了一輩子,到最後竟然發現自己寂寞了一輩子。寂寞的開始是平淡的生活,當這樣的生活無休止地向身體蔓延開來的時候,人就會感到強烈的寂寞,但是慢慢地就會去適應,然後會發現寂寞其實是人生的又一種情致、另外一種生活。
不過很可惜的是,真正能適應寂寞的人,並且最後發現寂寞好處的人少之又少,人們往往剛開始過平淡生活的時候就認為自己是寂寞的,生活是空虛的。其實那時的寂寞不叫寂寞,叫煩躁;空虛不叫空虛,叫寂寞的俘虜。因為有太多的誘惑令人無法抵製,於是煩躁讓人陷入了空虛,空虛是生活的墳墓,空虛使人成為寂寞的俘虜。
從容淡定的人總是笑看人生,他們有著雅士一樣的風範,即使他們已不再年輕,或許歲月的印痕已刻上他們的額頭,或許病痛已在折磨著他們,或許世態炎涼已把年輕時的夢打碎,但是在人生的路上,他們仍然會以矯健的步伐勇敢前進,把歡樂和笑聲傳遞給他人,把寂寞和孤單攆走。他們是生活的強者,因為他們懷有一顆雅士的淡定之心,他們可以不因繁瑣而困擾,可以不因窘境而沮喪,可以不因承受壓力而服從……他們完全是超脫的,以至於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宛如在輕風和流水之間,盡顯雅士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