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叔本華曾說過:“人們很少想到他們擁有些什麼,但是卻常常想到比別人少了些什麼。”這種心理所造成的不幸,很可能要比任何災難和戰爭所帶來的困苦要多得多。隻有我們懂得適可而止,把心量放寬一些,敢於放棄不斷追求更好的慣性思維,用心去體會生命,善於享受生命中點點滴滴的快樂,那麼,幸福就隨時隨地都在我們的身邊。

扔掉包袱,輕鬆上路

人生就像爬山,許多人都希望攀登得越高越好,渴望去享受那種登臨巔峰的快樂。但總是一座高過一座,由於身上背負了太多欲望的包袱,使得這種心存已久的渴望成了一種沒有止境的索求。到頭來我們不但越爬越累,登不上山頂,還弄得身心俱疲,丟失了很多已有的快樂。

有一個農夫,每天都在田間忙著耕種,雖然辛苦,但生活還能夠正常的維持。為此,他和妻子都感到滿足而又快樂。

然而,一天晚上,農夫做的一個夢打破了這種平靜的生活。在夢裏,農夫看到自己的地裏埋藏著十八尊金身羅漢,閃閃發光十分寶貴。

雖然農夫為了這個美夢笑醒了過來,但是他和妻子都沒把這放在心上。第二天,農夫還是像往常一樣去田地裏耕種勞作,可沒想到的是,就在他翻地的時候,真的從地裏挖出了一尊金身羅漢。農夫以為自己的夢境成真了,便揮舞著鋤頭繼續翻找。可是,當他將整個地都翻遍之後,卻再也沒有找到任何與羅漢有關的東西了。

之後的幾天,得知此事的親戚和朋友都來向農夫表示恭賀,說是老天賜福,農夫夫婦的好日子要到來了。可是農夫去怎麼也笑不起來,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見此情況,前來道賀的人問:“怎麼了?難道你不高興嗎?有了這尊金身羅漢,你就成了有錢人,可以過上美好的生活了啊!”

“這個我知道,可是在我的夢裏,這樣的羅漢一共有18尊,那麼,其他的17尊去了哪裏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為了生命中那麼本不應該屬於自己的“羅漢”所累。俗話說:“知足者常樂,貪婪者常悲。”這世界上沒有可憐的人,因為沒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可憐的標準。幸福也一樣,它的標準就像一根可以無限拉伸的橡皮筋,你的欲望越大,它張開的尺度就越長,你不停地拉扯,它便永遠都沒有了限度。對於一個知足的人來說,即使一無所有,他們也能從一窮二白的生活中挖掘出來許多樂趣;而對於貪婪者來講,即便是18尊羅漢真的都擺在了眼前,他們也不見就不會再去尋找其他的物件。

艾迪雷?肯貝克和他的同伴被救起時,他們已經在太平洋上整整漂流了21天。當有人問起:“這次驚險的死亡之旅所帶給你的最大收獲是什麼?”他微笑著答道:“最大的收獲便是當你有足夠的水喝、有充足的食物可以填飽肚子時,你就不該再有任何抱怨了。”

幸福並不是不斷地去想要擁有更多的東西,而是充分享受你已經擁有的一切。當你對自己的擁有心存感激時,你就是幸福的。

在一座小鎮上有一家商店,店主是一位接近60的老人,他已經在這所小鎮上居住了將近30年。由於老人經營商店時待人熱情,小鎮上的人都喜歡到他這裏來買東西,因此,小店的生意一直很興隆。

漸漸地,小店的規模一天天地擴大起來,商品的種類和每天來此買東西的顧客越來越多。但老人還是采用之前那種傳統的記賬方式,由於種類繁雜,很多時候,賬目都難免會出錯。很多人都勸老人購買一台結賬機,但老人一直都不肯。

看著父親那本厚厚的卻很少被翻閱的賬本,做會計的兒子終於忍不住開口問:“爸,你為什麼不改一改記賬的方法,把一切都算的清楚一些呢?難道你就不怕虧本嗎?”

老人聽後笑著說道:“這個不用算,即便是不記賬,我自己心裏也有數。”兒子還是不明白:“那你平時是怎麼計算利潤和成本的呢?”

老人看著滿臉疑問的兒子,緩緩地說道:“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家裏的生活過得很艱苦。你爺爺去世的時候,隻留下了一條藍布褲和一雙黑布鞋給我。打那之後,我就離開了村子,自身一人來到這個小鎮上。我拚命地工作,努力為自己賺取生活費,終於攢夠錢開起了這家百貨商店。後來又遇到了你的母親,同她結婚之後,又有了你和你的妹妹。這一切,比起小時候的生活來,都讓我感到幸福極了。所以,我的成本和利潤計算起來很簡單。就是用我現在所有的一切減去那條藍布褲和那雙黑布鞋。無論收入多少,我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生活其實活得就是一個充實飽滿的過程,回首一路走來的路途,充斥在我們回憶裏的不但有一生的得失輸贏,更珍貴的是沿途美好的風景。寬心的人都得去享受,去珍惜,而有些人卻隻專注於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去換取那些富貴榮華。

拿破侖用一生征服了四分之三的歐洲領土,擁有著被大多數人羨慕的權力、榮譽和財富,可他卻聲稱自己的一生中“從來沒有過一天幸福的日子”。而海倫?凱勒雖然是一個失聲、失聰、失明的不幸者,卻總是能麵對笑容地告訴每一個人:“我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所以,幸福的含義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在於一個人的心境。我們的一生裏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幸福,隻要稍稍降低你幸福的標準,不要總是擔心自己得到的太少,能夠索求有度,讓自己丟掉那些不值得帶上的包袱簡單上路,人生的旅途就會變成另外一種輕鬆的風景。

知足者常樂,扔掉那些是我們疲憊的包袱,把生活回歸於簡單。試想,當你能輕鬆開懷的向前出發時,幸福還不會跟著你嗎?

把自卑的包袱先扔掉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自卑的人,這些人麵對生活缺乏勇氣,不能與強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掙紮。

那些常常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也知道自卑不是好東西。他們渴望著“自卑”像一棵腐爛的枯草一樣能夠從內心深處被拔出來,扔得遠遠的,從此挺胸抬頭,對人生充滿自信。

傑克曾經是個自卑的人。但自從他開始從事心理谘詢這個工作以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這一點可以從參加會議時他坐的位置來證實——過去,他總是坐在旮旯裏,即便對某些問題有看法也不輕易發言;而現在他更經常的是坐在前麵,即使對會議主持人也敢發表不同看法。

這種變化,當然始於心理谘詢,在為別人排解心理困擾的同時,傑克獲得了觀察、了解、認識人的許多新角度和方法,從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圍的人。

有個小女孩的事情有點好笑,但它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自卑原來都是自找的!

有個女孩兒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個小眼兒非常自卑,於是便去找心理醫生谘詢。醫生問她眼兒有多大,別人能看出來嗎?她說她梳著長發,把耳朵蓋上了,眼兒也隻是個小眼兒,能穿過耳環,不過不在戴耳環的位置上。

醫生又問她:“有什麼要緊嗎?”

“哦,我比別人少了塊肉呀,我為此特別苦惱和自卑!”

現實生活中像她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這種人訴說他們因為某種缺陷或短處而特別自卑。把這些缺陷或短處集中起來,幾乎無所不包:什麼胖啦、矮啦、皮膚黑啦、汗毛重啦,什麼嘴巴大、眼睛小、頭發黃、胳膊細啦,什麼臉上長了青春痘、說話有音、不會吃西餐、家沒有錢啦,統統都是自卑的理由。

事實上,自卑的人並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於自己的方麵,然後把它們放到放大鏡下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麼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敗所打擊(僅僅是“可能”),他們躲避競爭,回避交往,結果是越來越多地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縱觀一些仁人誌士,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大多是因為他們扔掉自卑的惡性循環才逐漸建立了自信。

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就是一個扔掉自卑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曾任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15歲時常常被憂慮恐懼和一些自我意識所困擾。比起同年齡的少年,他不但長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竹枝。他除了身體比別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賽或賽跑各方麵都不如人。同學們常取笑他,封他一個“馬臉”的外號。但是托馬斯的自我意識極重,不喜歡見任何人,又因為住在農莊裏,離公路很遠,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所以平常隻見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馬斯說:“如果我任憑煩惱與恐懼占據我的心靈,我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翻身。一天24小時,我隨時為自己的身材自憐,別的什麼事也不能想,我的尷尬與懼怕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親了解我的感受,她曾當過學校教師,因此告訴我:“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你隻有靠智力謀生。”’

但是,不久以後發生的幾件事幫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帶給了他勇氣、希望與自信,改變了他今後的人生。這些事件的經過如下:

第一件:入學後八周,托馬斯通過了一項考試,得到一份三級證書,可以到鄉下公立學校授課。雖然證書的有效期隻有半年,但這是他有生以來,除了他母親以外第一次證明別人對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個鄉下學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資聘請他去教書,這更證明了別人對他的信心。

第三件:領到第一張支票後,他就到服裝店買了一套合身的服裝。

第四件: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戰勝尷尬與自卑的最大勝利。這發生在一年一度的集會上,他母親敦促他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當時對他來說,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他連單獨跟一個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更何況是麵對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報名了,並且為這次演講做了精心的準備。為了把演說內容記熟,他對著樹木與牛群演練了上百遍。結果大出他本人的預料,他得了第二名,並且贏得了一年的師範學院獎學金。

後來托馬斯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曆程中,還不止一次說過:“這四件事成為我一生的轉折。”

幸福是自己的一種感覺,自卑同樣如此。人有一萬個理由自卑,也有一萬個理由,自信!這就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秘密。隻要你拋棄自卑,你就能扇動成功與快樂的翅膀,成為幸福的天使。

追求完美是一種負擔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了大門以後,迎麵又見兩扇小門,一扇寫著:美麗的,另一扇寫著:不太美麗的。男人推開“美麗”的門,迎麵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年輕”的,另一扇寫著“不太年輕”的。男人推開“年輕”的門……這樣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後推開九道門,當他來到最後一道門時,門上寫著一行字:您追求得過於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笑話當然是笑話,但是說明一個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真正十全十美的事是沒有的,我們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不要追求完美,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藝術品,更沒有絕對完美的人,過於追求完美,常常會束縛自己,就像常把夢幻帶到現實中的人,經常會感到失望和沮喪,不要說完美是盡善盡美,其實完美並非真的完美,即使上帝也做不到完美,如果這一切真的完美,世上怎會有那麼多不公平?古語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苛求完美,隻因想過得好一點,再好一點,僅此而已,完美就是一處景致,一旦隨意踐踏就會殘缺,完美就如春天嬌豔的花朵終會凋零枯萎,不要追求完美,其實完美是一種傷害。或許,殘缺才是真的美!

生而為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不犯錯誤,把任何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瑕。我們害怕犯錯,一旦犯了錯,就常常責怪自己。在精神上肉體上都經受著極大的折磨。其實,何必這樣呢,心寬些,換一種心態,或許就是另一片天地。

一個人的偉大,在於他嚐試著去做一個偉人。如果你要求自己永不犯錯,就沒有嚐試做偉人的機會。這種荒謬的要求,將使你自己陷於孤立與虛無。人類真正的偉大,在於犯了過錯之後能超越這種過錯。我們都可能犯錯,但我們都有能力去超越過錯。具備超越痛苦的能力,就是在肉體上、在心智上、在精神上成功的開始。

感謝上帝為我們製造了過錯、謬誤、不幸和缺失。它們使我們有機會去做我們自己的事情,有機會去發覺我們真正的價值,有機會去了解我們真正的自我。請記住王陽明所說的:“聖人不祈求永不犯錯;他們相信人類最大的美德,在於知過能改。”

懼怕失敗是我們社會的一種強大恐懼心理,從孩童時期別人就向你灌輸這種恐懼感,而這種恐懼往往將終身陪伴著你。

你或許會驚奇地得知,世界上並不存在失敗。所謂失敗,隻不過是別人對你應該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沒有必要事事都按別人的意圖去做,你也就不會失敗了。

然而,有時你根據自己的標準也未能完成某項具體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不要將這件事與你的自我價值等同起來。你在某一具體事情中的失敗並不等於你作為一個人都失敗了,你隻不過是在某一具體時刻中未能成功地進行某一具體嚐試而已。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來自我們文化傳統中最具有自我毀滅性的四個字,你成千上萬次地聽到並使用的這四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在你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盡力做好”呢?“盡力做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的活動。

18歲的盧安是一名高中生。她滿腦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個標準的全優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時間拚命讀書、做作業,因而沒有時間過自己的生活。她簡直就是一架儲存書本知識的計算機。可是,盧安非常羞於和男孩子接觸,長到這麼大還從未同男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她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我們談及她性格的這一方麵,她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成功的學生,並因此而忽略了全麵發展。

一位心理學醫生問她:“在你的生活中,什麼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識,還是你的感覺?”

盧安想了好久才說:“我自己也搞不清楚。”盡管她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她卻缺乏內心的安寧,而且實際上非常不幸福。在詢診之後,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她用學習課程的頑強精神來學習新的思維方法。

一年之後,盧安的媽媽打電話給心理學醫生,說她女兒在大學一年級英語考試中有生以來頭一次得了個3分,她非常擔心。醫生告訴她,這是件大好事,正說明她女兒在其他方麵開始有所用心,說明她在全麵發展;當媽媽的應該帶她到飯館裏好好慶賀一番。

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你自己陷入癱瘓。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去做”。

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如果你為自己製訂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人。它也許隻適用於上帝,但你作為一個人,不必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將自己的價值與成敗等同起來,必然感到自己是毫無價值的。想一想托馬斯?愛迪生,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敗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們甚至可將其視為成功。

其實,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隻要我們抱著“沒有最好,但有更好”的態度,用心去做事,隻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值得我們滿足和高興。對於那些缺憾,我們隻要把它當作教訓,引以為戒,並以此來激發下一步的行動,完全不必把它過於放在心上。生活中真正給我們教益的是那些曾有的失敗、曾經的不完美。

要想輕鬆的生活,就不要苛求生活,完美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可以接近完美,但不可能達到完美。把心放寬,卸下你“完美”的負擔,你會生活得更輕鬆。

寬容自己,輕鬆生活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學業無成,戀愛失意,事業受挫,家庭變故,經濟拮據,人際是非以及命運無常等等,都會給人帶來憂愁或沮喪,尤其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競爭激烈,人心浮躁,以至有人感歎身心苦累,這時,需要寬容自己。

對別人展現大肚能容的氣魄,固然是一種值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特質。然而,是否能對自己大度一點,似乎要比前者來得更有意義也更困難些。對自己寬容,首先要看你是否有能力將自己與他人放在對等的位置上——一要看得起自己;然後要看你是否能在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態度上找到一個平衡點——一要認清楚自己;最後還要看你是否對寬容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和闡釋——一要相信自己。什麼是寬容,什麼是縱容,必須分清楚才行。

中國的家長很喜歡拿自己的小孩做比較,你的比較漂亮,我的比較聰明,他的比較調皮;中國的城市人比較喜歡拿金錢擁有量做比較,你是藍領,我是白領,他是金領……

人們總是在不斷的比較中原諒他人,苛求自己,甚至自家的垃圾筒沒有鄰家的好看都能讓人傷心好一陣子,不是氣量小是什麼?

對自己寬容一點,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更不要拿別人的長處來苛求自己。肚子足夠大能撐別人的船,固然驕傲;但肚子大到能將自己包容進去,那就更不容易了。能在自己的思想裏,自在漂流,那應該叫做——戰勝自己。

西方有兩句這樣的格言:

“我堅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真實本質。”

“熱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端。”

全麵接受你自己是很重要的,其原因之一便是這樣可使你更安心地對待自己,更具同情心。當你表現得或感覺到無保障,不要假裝“並無不妥”,你可坦然麵對這一現實並對你自己說:“我覺得害怕,但沒關係。”如果你感到有點嫉妒,貪婪或氣憤,不要否認或掩飾你的感覺,你可坦然麵對它們,這可幫你迅速擺脫並遠離它們。當你不再把你的消極情緒看得過重,或當作可怕的事,你就不會再像從前那樣被它們嚇倒。當你接受自己的一切時,你就不再需要去假裝生活是完美的,或希望如此。相反你會接受自己的現狀,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