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接受自己不夠完美的那些部分,奇跡便會出現。伴隨消極的方麵,你也將開始注意到積極的方麵,你自己身上那些極出色的、你也許從未認為自己所具有的、或甚至從未意識到的方麵。當你有時在心裏對自己表現出興趣時,或當你令人難以置信地無私時,你可能就會注意到它們。有時你可能會覺得無保障或害怕,但更多的時候你是勇敢的。盡管有時你肯定會焦慮不安,但你也能非常放鬆。
當然原諒自己,寬容自己,並不等於縱容或者放縱自己,嬌慣自己。而是讓自己身上的壞習慣、不良的思想意識,得到限製糾正;扭曲的人格人品、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得以轉變。寬容自己,並不是不吸取教訓,去做同樣的蠢事,犯同樣的錯誤,而是走出困境的一種積極的途徑,是一種理性的提升和肯定,是給自己創造出站在困境之上的另一個新的生活起點,是給受傷和絕望的心靈,重新注入光明、希望和信心。
奧格?曼狄諾指出:接受你自己的一切,就像是在對你自己說:“我也許不完美,但我就是我,這沒有關係。”當消極思想出現時,你可開始將它們看做是整體中的一小部分,始終以善意和寬容來對待你自己。
寬容別人是豁達、大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的美德;寬容自己,同樣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撥開烏雲見晴天的陽光,是化悲痛為力量的靈丹妙藥。寬容自己,風雨之後就一定是彩虹!
寬容自己絕不等於放任自流,更不是在失敗時為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寬容自己,是要給自己喘氣的機會,為下一次起飛積蓄能量,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背負太多,走得不快
一個人如果常常背負太多的壓力,得不到有效的放鬆與宣泄,那擔子會變得越來越重,最後負擔不起。所以要適時地給自己減壓,讓自己擁有一顆輕鬆自在的心,讓心胸更開闊,更清靜無憂。
國外有個叫理查?卜賴德的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談起一次有趣的經曆。有一年,他和一群好友去東非探險。當時,正逢該地區發生嚴重的旱災。理查的行囊中,塞滿了食具、切割工具、衣物、指南針、觀星儀、護理藥品等。他認為這樣就為旅行做好了萬全之備。
一天,當地的一位土著向導檢視完理查的背包之後,突然問了一句:“這些東西讓你感到快樂嗎?”理查愣住了,這是他從未想過的問題。理查開始問自己,結果發現,有些東西的確讓他很快樂,但是,有些東西實在不值得他背著它們,走那麼遠的路。
理查決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送給當地村民。接下來,因為背包變輕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縛,旅行變得更愉快。理查因此得到一個結論:生命裏填塞的東西愈少,就越能發揮潛能。從此,理查學會了在人生各個階段中定期解開包袱,隨時尋找減輕負擔的方法。
美國暢銷書作家柯維指出:生命的進行就如同參加一次旅行。你可以列出清單,決定背包裏該裝些什麼才能幫你到達目的地。但是,記住,在每一次停泊時都要清理自己的背包:什麼該丟,什麼該留,空出更多的地方來,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你一定有過年前大掃除的經驗吧。當你一箱又一箱地打包時,是不是驚訝自己在過去短短幾年內,竟然累積了那麼多的東西;是不是懊悔自己為何事前不花些時間整理,淘汰一些不再需要的東西,否則,今天就不會累得你連背脊都直不起來。
柯維指出:大掃除的懊惱經驗,讓很多人懂得一個道理:人一定要隨時清掃、淘汰不必要的東西,日後才不會變成沉重的負擔。
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在人生路上,每個人不都是在不斷地累積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健康、知識等等;另外,當然也包括了煩惱、憂悶、挫折、沮喪、壓力等等。這些東西,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是早該儲存而未儲存。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以至於總是沒能好好靜下來,替自己做清掃?
對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必須立刻放棄——心靈掃除的意義,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盤點庫存”。你總要了解倉庫裏還有什麼,某些貨物如果不能限期銷售出去,最後很可能會因積壓過多拖垮你的生意。
很多人都喜歡房子清掃過後煥然一新的感覺。你在拭掉門窗上的塵埃與地麵上的汙垢,讓一切整理就緒之後,整個人好像突然得到一種釋放。
在人生諸多關口上,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得做清掃。念書、出國、就業、結婚、離婚、生子、換工作、退休……每一次的轉折,都迫使我們不得不“丟掉舊的你,接納新的你”,把自己重新“掃一遍”。
不過,有時候某些因素也會阻礙我們放手進行掃除。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擔心掃完之後,必須麵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你又不能確定哪些是你想要的。萬一現在丟掉的,將來需要時又撿不回來怎麼辦?
的確,心靈清掃原本就是一種掙紮與奮鬥的過程。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每一次的清掃,並不表示這就是最後一次。而且,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一次全部掃幹淨。你可以每次掃一點,但你至少必須立刻丟棄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獲諾貝爾獎之後,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間,包括電視廣告商人等等,拉著去做這做那。文人難免天真,不擅應酬;心慈麵軟,不會推托;做事又過於認真,不懂敷衍。於是陷入忙亂的俗事重圍,不知如何解脫,終於自殺,了此一生。據報道,川端臨終前,曾為籌措筆會經費而心力交瘁,情緒十分低落,這可能是促使他厭世自殺的原因之一。
固然,對一位作家來說,能獲得諾貝爾獎,這口井已經算是鑿得夠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煩倦不堪的瑣事,而能依然寧靜度歲,以他東方式的豐富晶瑩的智慧,或可有更具哲理的創作留傳於世。
《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為了要寫一本書,而去森林中度過兩年隱士生活。自己種豆和玉蜀黍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專心致誌,去體驗林間湖上的景色和他心靈所產生的共鳴,從中發現許多道理,而完成了這本名著。
常有人歎息生活忙亂,負擔沉重。當然,人生有許多推不開的負擔,但是,在這些負擔之中,有許多是不必要的。由於太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顧此失彼。
許多人在除了自己分內該忙的事情外,更要忙些不該忙的。如忙應酬;忙為了增加物質享用或虛榮而去賺錢;忙著奔走鑽營去求地位。對自己已經著手的工作易於失去興趣,因而時常見異思遷。
生命裏填塞的東西愈少,就愈能發揮潛能。
要想做到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關鍵就是盡量包容自己,也盡量理解別人。別計較太多,別承載太多,學會放下,像雪鬆那樣彎下身來,釋下重負。選擇一種彈性的生活方式,為自己在壓力麵前營造一種積極的心態,讓自己不再有煩惱,還心靈一份寧靜。
人生的諸多煩惱追根溯源就是不會放下,不能放下。不會或不能放下,就必定背上沉重的包袱,就必然活得很苦很累。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放下。放下那些多餘的不必要的累贅,讓心身多一份自在、輕鬆、愉悅。
放下痛苦,選擇快樂
人生在世,既不要誇大自己的幸運,也不要誇大自己的厄運。因為生命有痛苦是正常的,有快樂也是正常的,如果你緊緊抓住痛苦不放,快樂就永遠也不會到來。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選擇痛苦,都可以選擇快樂。
選擇快樂,你就必須放棄痛苦。也隻有放棄痛苦,抓住快樂,生命才得以重放光彩。而這一切,需要你給自己找一個遠離痛苦的理由,以此來安頓你的無助的心靈。這個理由可以是無意中聽到的一句話,也可以是發生在周遭的一件小事,還可以是你對生命的驀然感悟。
一位喪子的母親說:
“剛開始,我完全沒辦法平靜,對於死去的兒子,不論我做什麼,想什麼,那種深痛的感覺就是在,漸漸地,我讓自己很忙,那時,我便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思考兒子的死亡,但隻要一靜下來,甚至隻是走路停下來一會兒,那種哀痛就會襲上來,令我無法招架。
“現在,雖然想到仍會難過,但情況已不一樣,我不再沒事找事忙,故意逃避。當喪子之痛又來時,我讓它湧上心頭,我看著悲痛將我滅頂,然後漸漸地消退,平靜也就跟著來了。
“最痛苦的那一刻已經過去,我已經可以不必再抗拒那種情緒。如今,我可以再次體會人生的快樂,那些痛苦已不是現在的事了,它隻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人生其他的道路,還可以繼續走下去。”
麵對痛苦的經驗時,我們會先震驚,難以接受,接著便是不知所措和難以忍受,而且無法想象以後要怎麼辦,這時,我們便會想到逃避。
夏日遊泳是一大享受,但在穿好泳裝,就要跳下水時,通常需要很大的勇氣,水的溫差會令我們產生抗拒。
一旦跳下水後,適應了溫差,我們反而會愛上水中的溫度,並且不想離開泳池。
這種抗拒和對痛苦的抗拒一樣,剛開始是痛苦的,後來,麵對它之後,痛苦過去了,快樂便會出現。
不斷的抗拒隻會延長痛苦的時間,因此,我們要學會麵對生活給予的痛苦。如果一味逃避,隻會令自己深陷在痛苦中。而隻有坦然麵對痛苦的時候,我們才能堅強地承受它給我帶來的痛感,慢慢地讓它成為過去。
不要逃避痛苦的感覺,也不要逃避現在的生活,當痛苦來臨時,去感受它:當痛苦漂流時,不要再緊抓住它,讓它成為真正的過去,這樣才能好好地生活。永葆快樂的心
快樂像心靈的一片沃土,為人類所有的美德提供豐富的養分,使它們健康地成長。它使你的心靈更加純淨,意誌更加富有彈性。它就像最好的朋友一樣陪伴著你的仁慈,像盡職盡責的護士一樣嗬護著你的耐心,像母親一樣哺育著你的睿智。它是道德和精神最好的滋補劑。馬歇爾?霍爾醫生曾對自己的病人說過:“樂觀的態度,是你最好的藥。”所羅門也曾說:“樂觀的心態,就是最強勁的興奮劑。”
有個大臣因智慧超群而深受國王寵幸。
智慧大臣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特點:對待任何事情,他都保持積極樂觀的想法。也正是由於這種態度,他為國王解決了不少難題,因而深受國王的器重。
國王喜歡打獵。在一次圍捕獵物的時候,不慎弄斷了一截手指。國王疼痛之餘,馬上叫來了智慧大臣,征詢他對意外斷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輕鬆自在地對國王說,這是一件好事,並勸國王不要為此事而煩惱。
國王聽了很生氣,認為智慧大臣是在取笑他,即命侍衛將他關到監獄。
待斷指傷口愈合之後,國王又興致勃勃地忙著四處打獵。不幸的事終於發生了,他帶隊誤闖鄰國國境,被埋伏在叢林中的野人捉住了。
按照野人的慣例,必須將活捉的這隊人馬的首領敬獻給他們的神,於是便將國王押上祭壇。正當祭奠儀式開始,主持的巫師突然驚叫起來。原來巫師發現國王斷了一截手指,而按他們部族的律例,獻祭不完整的祭品給天神,是要遭天譴的。野人趕忙將國王押下祭壇,把他驅逐出去,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獻祭。國王狼狽地逃回國,慶幸大難不死。忽然想起智慧大臣所說斷指也許是一件好事,便馬上將他從牢中釋放出來,並當麵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和往常一樣,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笑著原諒了國王,並說這一切都是好事。
“說我斷指是好事,現在我能接受;但如果說因我誤會你,而把你關在牢中,讓你受苦,你認為這是好事嗎?”國王不服氣地質問。
“臣在牢獄中,當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今天我若不是在牢中,陪陛下出獵的大臣會是誰呢?”智慧大臣笑著回答。
無論遇到多麼難辦的事,我們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解決的。
有一位虔誠的作家,在被人問到該如何抵抗誘惑時,回答說:“首先,要有樂觀的態度;其次,要有樂觀的態度,最後,還是要有樂觀的態度。”
彌爾頓的一生經曆了無數的磨難,但他樂觀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誌,幫助他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經受著雙目失明的痛苦,朋友們棄他而去的打擊,他的生活曾一度陷入極端的困境——“麵前是無邊的黑暗,身後是魔鬼的呼叫。”——然而他並不曾放棄希望,而是“堅持與困難作戰,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舵,迎著巨浪,向光明駛去。”
別把煩惱都扛在肩上
似乎從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就與煩惱結下了不解之緣。或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諸多煩惱,生活才顯得多姿多彩。但是對於人生而言,煩惱如果過量,就會成為致命的毒藥,所以要學會放下煩惱。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全部都扛在肩上,今後的路還怎麼走?為你的“舊包袱”舉行一場葬禮,將它埋葬,與過去說再見,跟往事幹杯吧!這樣,你將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輕裝上陣,生活得更加輕鬆和有質量。
用樂觀的思想代替悲觀,以鎮定代替不安,用愉快代替煩惱。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煩惱憂愁是傷人的病菌。它會吞噬你的優勢,而留下一個像廢品一樣的垃圾。”一個把大量精力耗費在無謂的煩惱上的人,他是不能盡量發揮自己固有能力的。世界上能夠摧殘人的活力、阻礙人的誌向、減低人的能力的東西,莫過於煩憂這一毒素。
有一個叫喬治?布朗的人,雖然他已經成了大商人,每年都有上百萬的收入,但是,他卻常常情緒不穩,因為他心裏總是提防著周圍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於是心裏就會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煩惱憂愁,他十分痛苦。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誠地對他說:“喬治,相信人比懷疑一個人更讓人心緒安寧;”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喬治,他這樣做了,從相信這位朋友開始,他發現自己的憂愁每天都在減少。
沒有人能估計得清楚煩惱憂愁到底造成了多少人類的災禍損失。它使天才變得平庸,它使一個人歸於失敗,它破滅人的希望,在這方麵它比任何因素都要厲害。下麵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造成人們的心理危機的:
1.煩憂能殺死人。賣苦力,辦難事,都不會使我們有任何傷害,能夠真正損害我們的,卻是我們在辦事和做工時的心理狀態——在還未辦事、未做工前,便已在腦海中顧念著、畏懼著,同時預感到辦那事、做該項工作將會具有的種種不快。
2.煩憂能敗壞人的健康,摧殘人的精力,損害人的創造力。它使許多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人,最終平凡庸碌而死。
3.煩憂讓人陷入不幸。你可曾聽到過,人們能夠從煩憂中得到絲毫的好處嗎?它可曾幫助過任何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嗎?難道不就是這個惡魔隨時隨地都在損害人們的健康,摧殘人們的活力,降低人們的效率,使人們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嗎?
野蠻的土著人在宗教禮拜中,往往用種種殘酷的方法,戕害自己的身體,還以此作為虔誠的標誌。對於這種土著人,你一定覺得可憐又可笑吧?然而,在嘲笑他們的同時,我們發覺自己也並不高明。我們往往用種種精神的刑具來折磨自己,我們常常懷著各種無謂的杞人憂天和不祥的預感,在我們的一生中煩前、煩後、憂左、憂右地自尋煩惱。
4.煩憂能摧殘人的活力,消磨人的精神,所以能夠對人的工作產生很嚴重的影響。一個人在心緒不定的情形下工作,效率自然不會高。人的各種精神機能,一定要在絲毫不受牽製的時候才能發揮最高的能力。困於煩憂的頭腦,盡管仍在思考,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邏輯。在腦細胞受到煩憂的毒害時,腦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無煩惱憂慮時那樣集中。
腦細胞時常為血液所衝洗,它從血液中攝取養分。假如血液中常常載滿了恐懼、煩惱、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害,這些腦細胞的“原質”便會受到損害。女性特別易於陷入煩惱的心理危機之中。她們每天花在處理家常事務上的精力,遠不如花在對子女的無謂操心與懊惱以及其他無謂的精神緊張上來得多。一到傍晚,她們總是感到筋疲力盡,然而她們不曾意識到,這是她們將大部分的精神浪費於無謂的心理所造成的不安的緣故。
人類居然能容許這種無謂的煩惱、憂慮,來榨取人的青春和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就現老相,豈不是天下之大怪事嗎?看到許多年僅30歲的婦女,麵部就出現了皺紋,你以為這是她們過度操勞或遭遇重大不幸所致嗎?不是,這多是由於她們多愁善感和容易煩憂所致。
社會是紛繁複雜的,人生旅途是曲曲折折的,我們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伴隨而來的是精神與肉體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緊張與煩惱更是如影相隨,讓我們不知所措。事實上,隻有放棄煩惱,我們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歲時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頭發全掉光了,甚至連眼睫毛都一根不剩,為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說他“活像個木乃伊”。馳騁沙場,風光無限,卻終日缺乏起碼的安全感。他擁有大筆財富,卻疲於捍衛、增長財富。憂慮煩惱使他53歲時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門已經向他敞開,回想驚心動魄的一生仍能使他感到心有餘悸。他非常不情願地接受了醫生的建議。他退休了,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盡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捐錢讓他感受到賺錢所無法獲得的滿足和愉悅,即使當他旗下的“標準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而被課以“曆史上最重的罰款”時,他也隻是對他的律師說:“不要擔心,Johnson先生,我本來就打算好好睡它一覺,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經是45年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