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放下就是快樂,記住,學會放棄煩惱,你便釋放了緊張;學會放棄煩惱,你便獲得了快樂。

學會健忘,簡單生活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蕩,是因為他善忘。小人之所以悲戚,是因為他記憶力太強。

健忘本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在生理學上甚至稱之為病態。但在處世謀生,以及成就偉業方麵,卻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方法,也是一種修養。薄憶厚忘,才能在世事紛雜的塵世中去粗留精,不為過多的小事而糾纏住思想和手腳。

《列子?周穆王》早有一則故事:宋國陽裏華子中年得了遺忘症。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路上忘了走,在家裏忘了坐,今天不知道昨天的事,明天不知道今天的事。華子的家人很著急,請了許多人醫治都無效。最後魯國有個儒生自稱能治病,華子的妻子拿了一半的家產作酬資,結果一夜之間治愈了積疾。不料華子好了以後,大怒不已,休了妻,又打孩子,操起戈來就去追趕儒生。宋人問他緣故。他說,過去我有遺忘症,空蕩蕩地不覺天地是有還是沒有。現在知道了過去的啦,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紛紛擾擾,一下子都來了。想暫時忘卻一下,結果卻被治好了,我當然生氣了。

華子的故事告訴我們,遺忘對於煩惱來說有時真的很管用。那麼多不開心的事情,我們真的沒必須時時刻刻掛在心上,徒然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煩惱。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讓你喘不過氣,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讓你焦頭爛額,房貸、車貸讓你一刻也不敢放鬆……每時每刻,我們似乎都處在各種煩惱的包圍之中,隨之而來的,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率逐年增加。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像吃下“忘憂草”般立刻忘記所有煩惱,徹底得到放鬆的方法呢?台灣著名國際禪學大師洪啟嵩研究的“放鬆禪——放鬆身心的三個方法”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為“做到這三件事,隨時隨地可放鬆。”

洪啟嵩認為,每一個強烈渴望“放鬆”的現代人,其“緊繃的身體就像一張糾結成團的紙”,真正的放鬆,就是“將每一處褶皺輕輕地撫平攤開。”洪啟嵩總結出的這套簡單易學的放鬆方法,不僅每個人都能學會,而且效果很迅速。要強調的是,這套方法不是要求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特別來練習,而是要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想到就用。

全身像浸泡在水中般放鬆。想象自己全身浸泡在最舒服的溫泉之中,完全不用力,整個身體自然浮在水裏,全身每個細胞都舒展開來。如果天氣熱的話,就想象自己在冰涼的泉水裏。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由於內心的習慣,立刻會釋放出那種泡在溫泉中無比舒適放鬆的體驗,進而會體現在此刻的身體上,會立刻感到身體的放鬆。

身心像楊柳般輕柔。想象自己的身體就像楊柳一般,長在地上,身心就像楊柳枝葉那樣柔軟。當壓力來臨時,感覺就像一陣風吹過,讓身心像楊柳一樣隨風擺一擺,壓力隨風而逝,不要與它硬碰硬,也不要讓它留下來。麵對壓力,身心像楊柳般輕柔,不是讓你躲避壓力,而是讓你內心放鬆去麵對壓力。如果在緊張的狀態下麵對壓力,就更容易出錯,隻有身心放鬆,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五髒六腑像氣球般飽滿。現在很多人容易腰酸背疼,腰部完全沒有力氣。對我們的身體而言,腰部就是軸承,如果腰沒有力氣,身體就處在不健康的鬆懈狀態下。因此,我們想象從脊椎骨最末端的尾骨開始,每一節脊椎骨都變成一個氣球,氣球飽滿流暢,將我們身體的中樞——脊椎骨一節一節串起來。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身體自然就直起來了。同時,想象全身每一個骨節都像飽滿的氣球一樣,五髒六腑、每一個細胞都變成一個一個的小氣球,飽滿而有彈性,整個人都會變得充滿活力。

我們不僅要學會心理的放鬆,也要學會身體的放鬆,把二者結合,做到身心愉悅,活力長久。

清空恩怨,輕鬆前行

世上的恩恩怨怨比比皆是,因為人組成了社會,而人與人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交往而發生關係。在這種交往過程中,不平事是經常發生的,這就是恩怨的由來,世上的不平事多著呢,如果一個人老是把恩怨記在心裏伺機報複,那麼他的整個心靈滿裝了怨恨,那他的整個人生就是為怨恨而存在,好像他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結怨而來,又是為報複而去。他的生活就充滿了灰色,從而把社會看成一個充滿險惡的地獄,不能自我排解,不能享受人生的快樂。

仇恨的習慣是難以破除的。和其他許多壞習慣一樣,我們通常要把它粉碎很多次,最後才能使它完全消滅。傷害愈深,心理調整所需要的時間就愈長,消滅的難度就加大,可是久而久之,總會慢慢地把它消滅。

斯賓諾莎說:“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如果一個人能原諒別人的冒犯,就證明他的心靈乃是超越了一切傷害的。做人要心胸開闊,對事要思想開明。世界上最能長存的東西能存在的日子也很有限,做人又何必拿這些小事當真呢?寬恕人家所不能寬恕的,是一種高貴的行為。

一位婦女來向著名作家林清玄哭訴,她的丈夫是多麼不懂得憐香惜玉,多麼橫暴無情,哭到後來竟說出這樣的話:“真希望他早點死,希望他今天就死。”

林清玄聽出婦人對丈夫仍有愛意,就對她說:“通常我們非常恨、希望他早點死的人,都會活得很長壽,這叫做怨長久;往往我們很愛、希望長相廝守的人,就會早死,這叫做愛別離。

婦人聽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拚命去愛他,愛到天妒良緣的地步,他也就活不了了。”林清玄說。

“可是,到那時候我又會舍不得他死了。”婦人疑惑著。

“愈舍不得,他就愈死得快呀!”

婦人笑起來了,好像找到什麼武林秘籍,歡喜地離開了。

林清玄為此感歎說:“人世間最好的報複是更廣大的愛,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

複仇從來不能造成“平衡”和“公平”,報複常常使仇恨者和被恨者雙方都陷入仇恨越結越深的痛苦深淵中。甘地說得好:“要是人人都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當作人生法則,那麼整個世界早就亂作一團了。”

寬恕意味著勇敢而不是怯懦。要向自己的仇人做出高姿態是需要不少勇氣的。同時,它還需要一顆善良的心。

一個善於做人的人,總是會寬恕別人。我們想問的是,你是一個耿耿於懷,永遠視別人為對手的人?還是一個寬容大度,化幹戈為玉帛的人呢?

穿梭於茫茫人海中,麵對一個小小的過失,用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歉語,來顯示對他人的包涵與諒解,這是寬恕;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

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人生中有時我們擁有的內容太多太亂,我們的心思太複雜,我們的負荷太沉重,我們的煩惱太無緒,誘惑我們的事物太雜亂,大大地妨礙我們,無形而深刻地損害我們的利益。

我們的人生要有所獲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雜多。我們要簡化自己的人生。我們要經常地有所放棄,要學習經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中和內心裏的一些東西斷然放棄掉。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慣性,日常世故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想要獲取所有的權錢職位,什麼風頭利益都要去爭,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繚亂,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化在無謂的紛爭、無窮的耗費上。不僅自己的正常發展受到限製,甚至迷失自己真正應該前行的方向。

在人生的一些關口,我們的生命中會長出一些雜草,侵蝕我們美麗人生的花園,搞亂我們幸福家園的麥地。我們要學會對這些雜草鏟除和放棄。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放棄異化扭曲自己的職位,放棄暴露你的弱點缺陷的環境和工作,放棄實權虛名,放棄人事的紛爭,放棄變了味的友誼,放棄失敗的戀愛,放棄破裂的婚姻,放棄沒有意義的交際應酬,放棄壞的情緒,放棄偏見惡習,放棄不必要的忙碌壓力。

放棄我們人生土地和花園裏的這些雜草害蟲,我們才有機會,同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人和事親近,才會獲得適合自己的東西。我們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種,致力於有價值的耕種,最終收獲豐碩的糧食,在人生的花園采摘到鮮麗的花朵。

放棄得當,是對圍剿自己的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消耗你的精力的人事的有力回擊,是對浪費你生命的敵人的掃射,是你在更大範圍去發展生存的前提。

放棄得當,是對捆綁自己的背包一次清理,丟掉那些值不得你帶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物件,你才可以簡潔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會更加愉快,你方才可以登得高行得遠,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風景。

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社會角色,放棄束縛你的世故人情,放棄偽裝你的功名利祿,放棄徒有虛名的奉承誇獎,放棄各種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夠騰出手來。用足夠的精力和智慧來贏取你真正應該有的東西,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由自在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主題明確地直奔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果我們不及時地將損害我們的雜草和腫瘤放棄,不及時地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掃除,從心靈裏清理出去,它們就會妨礙我們本應快樂擁有的一切,拌住我們前進的腳,蒙住我們判斷是非的眼睛,會腐蝕我們的生存,占據我們寶貴的人生空間,榨幹我們生命土地裏的水分和營養,打破我們的發展次序,給人生添亂添煩。

生命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隻有一次,我們不能讓太多的無關的人事功名來消耗我們的光陰和智慧;也不可能去成就許多種事業,做到名利雙收事事如意;更不能和那些消耗我們的人事,來個持久戰,讓它們給我們不斷地帶來麻煩和損失。我們要用放棄來保護自己,來成就自己,來砥礪自己。

放棄,需要背水一戰的勇氣和魄力,放棄是痛苦的、是疼痛的、是難舍的、是悲涼的,需要心靈太多的掙紮、猶豫和勇氣,放棄意味著永遠的喪失和缺憾,甚至有時需要我們重整旗鼓,從頭來過。

放棄,需要智慧和遠見。放棄,還意味著我們和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永遠錯過,放棄,有時使我們難以割舍得心疼心碎。放棄鑽營權利和沽名釣譽,你將布衣終身:放棄金錢職位,你再沒有了特殊和享樂的機會;放棄社交和朋友,你要承受孤獨和寂寞;放棄失敗的戀愛婚姻,你要獨自飄零單飛。

放棄,尤其需要你調動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進行周密無悔的判斷,下定一往無前的決心,然後破釜沉舟,果敢行事。

生活,要求我們學會爭取,也要求我們學會放棄。如果你感到太苦太累太煩太忙太雜,如果你有太多的心事和苦惱,如果你失去了表現真我的機會,如果你沒有得到真愛真情,如果你的生活被眾多的迷霧遮住了眼,請嚐試放棄一些包袱和拖累。

及時放棄,放棄得當,勇於放棄。明天,你的太陽會在明朗了的天空蓬勃火紅地升起;明天,你的人生花園,有了賞心悅目的規劃清理;明天,你家園的土地,會有一片清靜和平、旺盛生長的新氣象。

樂於忘懷的人不憂愁

萬事萬物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的命運也不是永遠注定卑微的,關鍵是我們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在事物變化時,同時讓自己的心境也隨之而變,那麼有誰能說我們的命運是注定如此呢?

有位老太太,請了木匠到家裏做家具。木匠一走進門,看到她的丈夫雙目失明,頓時流露出憐憫的眼光。可是,男主人開朗而樂觀,一點也看不出有什麼悲哀的神情,所以,木匠在那裏工作的幾天,他們談得很投機。在這裏工作的一段日子,木匠也表現出從未有過的開心,他似乎覺得自己的人生一下子開朗了許多,因為他時常聽男主人說:“我們的命運其實取決於我們的心境如何,你的心裏有快樂,那再苦的命運也不算什麼。”

工作完畢,木匠取出賬單,老太太發現,它比原來談妥的價錢,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她不解地問木匠:“怎麼少要了這麼多呢?”木匠回答說:“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覺得很快樂。他對人生的態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覺得自己的境況,還不算最壞。所以,減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對他衷心的謝意,因為他使我不再把人生看得太苦!”木匠對自己丈夫的推崇,使老太太淌下了熱淚。

而這位慷慨的木匠,其實隻有一隻手而已。隻要你的心裏有快樂,其他的一切都將無法剝奪它,即使上天給你再多的苦、再多的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人生觀;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境。

在一個村莊裏有一個人天生沒有手臂,但他成了一個很知名的翻譯。當有人問到他是如何克服自身的缺陷而成功時,他說他從來不會問自己為什麼天生就沒有手臂,他隻問自己:“我怎麼克服它?我覺得自己比別人沒有少什麼,如果說少的話,也隻是外在的而已,而內心的所有我甚至比別人還要富裕。別人用手來做的事——梳理頭發、點錢、開車、開門,我用腳也會做。我接受我自己。沒有了這些挑戰,我就不會成為今天的我。”無疑,他是快樂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讓自己快樂而幸福。

試著忘掉一切所謂的不幸,不幸是一筆財富,一切的不幸,是一種磨練,一種財富。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幸或痛苦,諸如親人不幸死亡、朋友分手、婚姻破裂……你一定要知道,這一切對於你都不重要,對你都不會構成致命的創傷。

最致命的創傷來自我們自己心靈深處,是我們的心境導致我們絕望。隻要我們放棄絕望的思想,朝著一個好的方向思考的話,那麼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生活中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時時順心,就要做到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讓它過去,不放在心上。這幾年來我一直是這樣調整自己的心態的。記得有一次,我太太向我提起一件已經過去的懊惱事,我本來好好的心情一下子變壞了,兩人談話的情緒也沒有了,沉浸於一種氣惱的往事回憶之中。突然,我意識到,我這不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嗎?在家生別人的氣,別人可能正在愉悅之中呢。他能愉悅,我怎麼就該生氣?於是,我對太太說:“過去的事讓它過去吧,多想些愉快的事,自己給自己添壽好嗎?”太太也笑了。從此,我們學會了忘懷。

每個人本來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為某些心理壓力,如緊張、失敗、挫折等等,漸漸形成情緒問題。有時反應暴躁,有時反應冷淡,導致心灰意懶,半途而廢。為了避免半途而廢,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一定要學習忘懷之道。忘懷之道,可以使我們真正放下心中的煩惱和不平衡的情緒。讓我們在失意之餘,有機會喘一口氣,恢複體力。

—腦子的作用,不隻是幫助我們記憶,更是幫助我們忘懷。應時時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緒,把惱人的往事放在一邊,不要讓自己被種種紛擾所困,而要讓愉快的心情時時陪伴自己。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好的精神和體力去生活,去工作。

樂於忘懷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一句話說的是: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狼狽不堪,不值得。樂於忘懷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要把慘痛的往事忘懷,是一件不容易辦到的事情。比如某人算計你,使你無法加薪,失去升職的機會,此刻,你見之恨不得剝其皮,抽其筋,戮其肉,剁其骨,叫你如何忘懷呢?托爾斯泰說:“我們能夠愛恨我們的人,但無法愛我們恨的人。”愛是生命的動力,恨也可以成為生命的動力。向所恨之人報複,而不是忘懷,也可以激人奮發圖強。文王姬昌、越王勾踐就是因恨而建立國家的成功典型。

我們生活在現在,麵向著未來,過去的一切,都被時間之水衝得一去不複返。我們沒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間的仇怨。念念不忘,隻能被它腐蝕,而變得心中充滿了怨恨。甚至導致精神崩潰,而陷自己於瘋狂。

做人,不但要忘懷不愉快的往事,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鳴得意的情緒,那些情緒,往往陷你於虛妄之中。從心理學角度看,無論你惦記的是快樂的往事或悲愁憎恨,長期生活在過去的記憶裏,就要與現實生活脫節。它會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和心智的發展。

忘懷,它是忙碌的樹陰。它讓我們在燥熱疲倦時,有機會休息,使活力恢複過來。然而,怎樣才能忘懷呢?隻有一個方法:放下。

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懷之道的人,當有一天發現他最信賴又依靠的仆人蘭佩,一直有計劃地偷盜他的財物時,便把他辭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懷念他。於是,他在日記上寫下悲傷的一行:“記住要忘掉蘭佩”。真正說來,一個人並不那麼容易忘掉傷心的往事。不過,當它浮現出來時,我們必須懂得不陷入悲不自勝的情緒,必須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憤恨、恐懼和無助的哀愁裏。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轉念頭去專心工作,計劃未來,或者去運動、旅行。

學習忘懷之道,讓許多憤恨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激動情緒也就越來越少,心靈和精神的活力得以再生,恢複了原有的喜悅和自在。

有時候,我們的悲傷和內疚是因為自己做錯事而引起的,這時可以用補償的方法,來幫助忘懷。例如用誠懇的道歉,或者用其他方法補救,使自己身心保持平和。

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忘懷之道,不愉快的心情自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氣蓬勃的新生,成功將向你再度發出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