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將積極的心態列為人生十二大財富之首。他認為人的心態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能將一切快樂、豁達、恐懼、絕望轉化成的物質財富或厄運帶到我們的身邊。
維特有些日子一直都愁眉不展,憂心忡忡。他幾乎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感到擔心:害怕自己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覺得自己太瘦了,身體可能會存在某種問題;擔心自己總是在莫名其妙地掉頭發,以至於會在某一天變成禿子;覺得自己的工作不能帶來豐厚的經濟收入以供結婚之用;為未出生的孩子擔憂,覺得自己離一個好父親的標準相去甚遠……總之,在他的心中,他覺得自己簡直糟糕透了,甚至像是一個廢物一樣,什麼都做不好。
於是,在重大的精神壓力之下,維特辭去了自己的工作。但是,狀況卻變得更加糟糕了。他變得越來越緊張,而且絲毫沒有安全感。他刻意躲避每一個人,甚至不願意與自己的家人交談。他的內心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聲音,都能將他嚇得跳起來或者蹲在角落裏哭泣。漸漸地,他產生了一種被所有人拋棄的感覺,甚至想到了自殺。
後來,維特在將自己關在屋子裏整整兩天兩夜之後,做出了一個決定——去阿拉斯加州旅行,他希望新的環境能夠對自己有所幫助。
出發的那天,父親去送行,火車出發的前一刻,父親將一封信遞到了他的手上,並囑咐他一定要等到了阿拉斯加州之後再打開。
到達阿拉斯加州之後,正好趕上了那裏的旅遊旺季,好一點兒的賓館已經沒有空房間了,最終,他隻好找了一個汽車旅館暫時住了下來。接下來的幾天,維特又找了一份工作。但是新的工作還是讓他感到壓力重重,很不滿意。於是,他再一次辭了職,索性就每天躺在旅館外邊的躺椅上看書看報、享受陽光。但是,這樣的生活也並沒有帶給他快樂,甚至比在家的時候更令他感到難過。
就在維特感到手足無措的時候,他想起了父親交給他的那封信。他將它翻找了出來,想看看父親說了些什麼。
信中,父親寫道:
“親愛的兒子,你現在已經離家2000多英裏了,但我想現在的你大概並沒有覺得生活發生了多大的轉變,對不對?我之所以能夠知道這些,是因為你在走的時候也一並將你難過的根源帶走了,它就是你的內心,你的心態。其實,你的身體和所遇到的情況都沒有什麼糟糕的地方,真正糟糕的是你對於這些事情的可怕想象。而你想什麼的時候,事情往往就真的會變成那個樣子,所以你才會身在何處都感到痛苦。假如你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那就回家來吧!因為你的痛苦馬上就可以消除了。而你,應該帶著新的自己好好生活。”
讀完父親的信,維特覺得十分生氣。他覺得自己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得到的應該是大家的同情,而不是一通教訓。他將信撕了個粉碎,決定這一輩子都不再回家。
幾天後,維特身上的錢用完了。到了晚上,他無處可去,隻能在大馬路上隨意的遊蕩。途中路過一個教堂,那裏正在舉行禮拜。百無聊賴的維特走了進去,聽了一場名為“能征服內心,強過能攻占城池”的講道。
在那場講道中,維特聽到了幾乎和父親信中如出一轍的說法。講道結束後,維特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都被一掃而空了。他開始認真地思考自己的狀態和人生,並感到這是自己頭一次能夠清醒而又理智地去考慮問題。
一番思索之後,維特發現自己簡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他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應轉變,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
第二天一早,維特便踏上了回家的列車。幾天之後,他調整了自己的狀態,重新規劃人生,並回到了原來的公司去努力工作。半年之後,他與自己一直喜歡但又擔心失去的女孩子舉行了婚禮,並從此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維特越來越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充實,也了解了自己真正的生命價值。自那之後,每當感到不安的時候,維特都會在第一時間告訴自己:隻要把內心的焦距調好,一切就都好了。
我們內心的安寧和那些從生活中所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是什麼人、擁有多少財富或者身在何處,而隻在於我們的心態如何。就像拿破侖。希爾所說的:“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讓自己處於向上的姿態,心在哪裏,成功就在哪裏。
大度之人其實最幸福
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各種不快、摩擦和委屈,和人產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如果兩個人之間誰也不肯妥協,而是針尖對麥芒的話,怨恨就會像一隻氣球一樣,越鼓越大,最後會膨脹到讓人無法控製的地步,直至爆炸。
麵對生活中的怨恨與不愉快,我們隻有不念舊惡,不計新怨,在應當寬容讓人的時候就寬容待人。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道:“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話很簡單,卻異常的啟人心智。
著名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就像當時許多年少無知的年輕人一樣,到處流浪,得過且過。不過,在洛克菲勒的心裏一直存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擁有一筆任由自己支配的巨大財富。
帶著這個偉大的夢想,洛克菲勒四處流浪,有一次,他來到了一個很偏僻的小鎮上並結識了鎮長傑克遜先生。傑克遜先生已經年過五旬,他一直以來都生活在這個雖不繁華但是卻令自己倍感親切的小鎮上。雖然他已經擔任很多年的鎮長了,但是鎮上的人們好像不約而同的都忘了選舉新的鎮長一樣,從來沒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傑克遜會是鎮長?
事實上,傑克遜也確實是擔任鎮長的最佳人選,他性格開朗、為人熱情,而且平易近人,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有一顆善良博大的心。不論是鎮上的原始居民,還是來到鎮子上的任何一個人,凡是和傑克遜有過一定接觸的,都會深深地感受到傑克遜的善良和熱情,同時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麵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洛克菲勒租住的小旅館離傑克遜鎮長的家非常近。甚至每當洛克菲勒站到旅館旁的大門前向遠方遙望時,都會清晰地看到鎮長家門口那片井井有條、長滿各色鮮花的花圃。熱情的傑克遜鎮長每次路過遇到洛克菲勒時,都會停下忙碌的腳步問這個獨在異鄉的年輕人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當洛克菲勒需要一些生活用品時,熱情的鎮長夫人總是會十分高興地給予幫助,而且鎮長還會時不時地讓女兒為洛克菲勒送去一些妻子做的可口點心。
洛克菲勒在這個小鎮上住了一段時間後感到自己一無所獲,於是他決定過幾天就離開這個小鎮,但在離開之前,他要特別感謝傑克遜鎮長一家給予他的無微不至的關照。然而就在他準備向鎮長告別那幾天,小鎮上迎來了連續的陰雨天氣,於是洛克菲勒不得不繼續停留在這裏,同時他也在心裏咒罵著這該死的鬼天氣。
連綿的陰雨天氣總是最討人嫌的,淅淅瀝瀝的小雨時斷時續,每當雨停的時候,洛克菲勒都會走出旅館的大門——實際上洛克菲勒就住在傑克遜家的斜對麵,看看鎮長家門前因經雨露滋潤而更感嬌豔的花朵。這天,當他走出旅館大門的時候,發現來來往往的人群已經把鎮長家門前的花圃踩得不成樣子了。洛克菲勒為此感到非常的氣憤,他真為鎮長和這些花朵感到惋惜,於是他站在那裏指責那些路人的行為。
可是第二天,路人依舊踩踏鎮長家門前的那片可憐的花朵。第三天,鎮長拿著一袋煤渣和一把鐵鍬來到了泥濘的道路上,他用鐵鍬把袋子裏的煤渣一點一點地鋪到了路上。一開始洛克菲勒對鎮長的行為感到不解,他不知道鎮長為什麼要替這些踐踏自己家花圃的路人鋪平道路。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鎮長的苦心,原來有了鋪好煤渣的道路,那些路人再也不用踩著花圃走過泥濘的道路了。
雖然洛克菲勒最後還是離開了這個小鎮,但是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無所獲的離開了,他帶著鎮長傑克遜告訴自己的一句話從從容容地踏上了追求夢想的道路,那句話就是“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一直到成為聞名於全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依然牢牢地將這句話銘記在心中。
沒錯,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那些自私的人不願意對別人付出任何關愛,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體會到來自他人的友情和溫暖;而那些擁有寬容胸懷的人則終生都生活在關愛與幸福之中,這些溫暖與快樂不單單來自於別人,也來自於他們自己。
有一位哲人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穀當中的喊話,你沒有必要期望要誰聽到,但那綿長悠遠的回音,就是生活對你的最好回報。”
一片茫茫沙漠的兩邊存在著兩個村莊。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如果繞過沙漠走,至少需要馬不停蹄地走上二十多天;如果橫穿沙漠,那麼隻需要三天就能抵達。但橫穿沙漠實在太危險了,許多人為了尋找捷徑,結果再也沒有從沙漠裏出來。
後來有一天,一位智者經過這裏,讓村裏人找來了幾萬株胡楊樹苗,每半裏一棵,從這個村莊一直栽到了沙漠那端的村莊。智者告訴大家說:“如果這些胡楊有幸成活了,你們可以沿著胡楊樹林來來往往;如果沒有成活,那麼每一個走路的人經過時,要將枯樹苗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給淹沒了。”
果然,這些胡楊苗栽進沙漠後,很快就全部被烈日烤死了,成了路標。沿著“路標”,這條路大家平平安安地走了幾十年。
有一年夏天,村裏來了一個僧人,他堅持要一個人到對麵的村莊去化緣。村民們告訴他說:“你經過沙漠之路的時候,遇到要倒的路標一定要向下再插深些;遇到要被淹沒的樹標,一定要將它向上拔一拔。”
僧人點頭答應了,然後就帶了一皮袋的水和一些幹糧上路了。他走啊走啊,走得兩腿酸累,渾身乏力,一雙草鞋很快就被磨穿了,但眼前依舊是茫茫黃沙。當遇到一些就要被塵沙徹底淹沒的路標,這個僧人想:“反正我就走這一次,淹沒就淹沒吧。”他沒有伸出手去將這些路標向上拔一拔,遇到一些被暴風吹得搖搖欲墜的路標時,他也懶得彎腰扶正或者是往下再插一插。
當這個僧人走到沙漠深處的時候,寂靜的沙漠突然飛沙走石,有些路標被淹沒在厚厚的流沙裏,有些路標被風暴卷走了,沒有了影蹤。
僧人像沒頭的蒼蠅似的東奔西走,卻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這片浩瀚的沙漠。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僧人十分懊悔:如果自己能按照大家吩咐的那樣做,那麼即便沒有了進路,還可以擁有一條平平安安的退路。
是的,給別人留條道路,其實就是給我們自己一條退路。對他人行善,關愛他人,實際上就是在善待自己,關愛自己善待他人,關愛他人,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關愛自己。
有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非常的耐人回味。在與敵人一場激烈的戰鬥中,一個上尉突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衝下來,照常理,這時的人必須要立即臥倒,然而上尉在準備臥倒的一瞬間,發現離他四五米遠的一個小戰士還站在那兒。上尉顧不得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此時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抬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原來剛剛他自己所在的位置被炸出了一個大坑。
故事中的小戰士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是那個上尉,因為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中,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我們往往沒有想到,有時候搬開別人麵前的絆腳石,恰恰就是為自己鋪了一條新的道路。
有一位名叫卡爾的賣磚商人,因為另外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陷入了困境之中。對方定期造訪他的經銷區域內的建築師與承包商,並告訴他們:卡爾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生意也麵臨即將歇業的危險。雖然卡爾對別人解釋說他並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莫名其妙的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
“有一個星期天早晨,”卡爾說,“牧師講道時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為難你的人。我就把在上個星期五,我的競爭者使我們失去了一份25萬的訂單的事跟牧師說了。但是,牧師卻教我們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我的一位顧客,正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需要一批磚,對方所指定的磚型號並不是我們公司製造供應的,而與我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同時,我也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機會。”
這使卡爾感到為難,是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給對手這項生意的機會,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那麼到底該怎樣呢?卡爾的內心鬥爭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縈繞在他心田。最後,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他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裏。
接電話的人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卡爾還是禮貌地直接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結果,那個對手很是感激卡爾。卡爾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謠言,而且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卡爾的心裏也比以前感到好多了,他與對手之間的誤解也獲得了澄清。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是麵對那些終日想要讓你產生難堪的人,所能采取的上上策。假如一個人想要贏得另一個人的信任和坦誠,就一定要學會吃虧。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喜歡愛占便宜的人,但幾乎所有人都會喜歡愛吃虧的人。因此,我們一定要記得,不管是在做什麼事,當你想著以吃虧的心態來麵對的時候,你就已經贏了別人;而那個懂得以更大的吃虧方式來回報你的人,就是一個絕對值得真心對待的朋友。
其實,一個人就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讀“人”這樣的書籍,比讀其他任何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懂。
有些人總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熱心的把自己的傘借給你,而在陰雨連天的時候,卻總是一個人悄悄地打起傘走人。
在解讀這類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埋怨。因為那畢竟是人家自己的傘,他也不想被雨淋到。我們應該這樣想,如果在陰雨天他幫我了,那說明他助人為樂,人格高尚,但是假如人家沒有幫你,也一定不要詛咒憤恨,人家考慮到自己,那是無可厚非的,或許他真的有其他的事要做,自己以後常備一把傘就好了,幹嘛一定非要別人的幫忙不可呢?這樣一想,心裏就會舒服很多。也不會覺得別人的人品有問題,更不會去討厭他。
還有這樣一些人,在麵對你的時候,深情委婉,甜蜜的語言就像一條汩汩不斷的小溪一樣,讓你飄飄然,而在背後,那甜蜜的溪水下卻暗藏著汙濁的暗流。
在麵對這樣的人時,一定不要憎恨他,因為但凡需要靠欺騙和虛偽的麵具來存活的人,內心往往充滿了各種陰暗矛盾的想法,他們的內心往往也在糾結,而且這樣的人往往也會遭到同類人虛偽的懲罰。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雖然讓人不齒,但是我們也應該體諒他,等待他的任性的回歸和內心的幡然醒悟。
應該還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在人前特別注意自己的外表的修飾,而且其穿著往往顯示出一種華貴的味道,但內心卻布滿了空虛、無知、愚昧的空洞,而這種文化水平的形態,常常會不由自主的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
在遇到這樣的人時,請你一定不要鄙視他。要知道,或許他不懂得服裝僅僅是裁縫製作的,形象的標致而已,而隻有人的品德、氣質和魅力,才是一個人真正的人生價值。這些人或許很庸俗,但是我們可以用他們來鞭策我們自己,吸取教訓,或者用自己的善良改變這些人,多增加一個朋友。
更有這樣一些人,在別人辛勤奮鬥的時候,他們袖手旁觀,連半滴汗水也舍不得灑落,而當別人收獲的時候,他卻毫無廉恥的以各種理由去分享別人收獲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