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說,這都是泥人張的第五個兒子所作的。徐悲鴻激動地在那些泥人麵前流連、觀賞。離開商店時,他選購了一個賣糖者、兩個賣糕者、一個占卜者和兩個胖和尚。
當悲鴻結束行程,回到南京以後,他仍念念不忘泥人張的事跡,提筆寫了一篇《泥人張感言》。他懷著熱愛自己民族藝術的深厚感情,熱烈讚揚泥人張的非凡成就,並為他鳴不平。
他對腐朽的藝術界發出深深的慨歎:“今日中國之藝術,人猶欲以寫四王山水者,為之代表。”
徐悲鴻在南京住的中央大學宿舍房子,比較狹窄,也沒有能作畫的地方。錢昌照先生等幾位朋友,曾倡議湊錢,給徐悲鴻建一所帶有畫室的住房。
房屋於1932年12月正式落成。徐悲鴻全家便由南京丹鳳街遷入了新建的傅厚崗6號的樓房。
這座精巧的兩層小樓,有客廳、餐廳、臥室、畫室、浴室、衛生間等,還有很寬闊的庭院,院內有兩株高達數丈的白楊樹,蕭蕭作語。
雖然個人有了這樣安適的新居,但徐悲鴻的心情卻很沉重。因為國家、民族正陷於深重的災難中,九一八事變後,國難日益嚴重。他是帶著和全國人民同樣痛苦的心情而遷入這所新居的。他將它命名為“危巢”。
徐悲鴻在《危巢小記》中寫道:
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訓,抑於災難喪亂之際,臥薪嚐膽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義也。
徐悲鴻在《危巢小記》中還作了一個極為深刻的比喻:
黃山之鬆生危崖之上,營養不足,而生命力極強,與風霜戰,奇態百出。好事者命石工鑿之,置於庭園,長垣繚繞,灌溉以時,曲者日伸,瘦者日肥,奇態盡失,與常鬆等。悲鴻有居,毋乃類是。
徐悲鴻與妻子蔣碧薇總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為此,徐悲鴻隻有更熱烈地投身於工作,隻有工作才能使他忘記心靈上的痛苦。
一天,徐悲鴻收到了一個陌生青年的來信,裏麵還夾著一張照片。寫信的人名叫滑田友。他在信上說他是江蘇淮陰縣一個貧苦木匠的兒子。少年時便開始學做木匠活。不久前,他用寫生的方法,給他3歲的小兒子雕刻了一個木雕頭像,然後用照相機拍下,現在寄來請徐悲鴻大師指正。
徐悲鴻從照片上看到那生動、可愛的幼兒頭像,十分欣喜,親自寫信鼓勵他。處在窮鄉僻壤的滑田友收到悲鴻的親筆信,感到極大的鼓舞,便帶著這個木雕幼兒頭像來到南京,求見徐悲鴻,希望能獲得學習雕塑的機會。
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江小鶴正在塑造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徐悲鴻很快把滑田友介紹到江小鶴的工作室裏,充當助手。從此,滑田友向雕塑家的道路邁出了第一步。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後,滑田友被請去蘇州一個大寺廟裏,修理相傳為唐代楊惠之所作的泥塑羅漢像。通過兩年努力摸索和實踐,滑田友掌握了雕塑的許多技法,決心獻身於雕塑事業。
在1933年,徐悲鴻利用到法國辦展覽會之機,為滑田友出路費,將他帶到巴黎。於是,滑田友在巴黎開始了半工半讀的學習生活。
在那裏,滑田友曾和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同住在一間廉價的小屋裏。冼星海也和他一樣貧困,有時,背著手風琴上街賣唱,疲乏不堪地回來,總是隨手將掙到的幾個法郎往桌上一摔,豪爽地說:“田友,你一半,我一半。”
滑田友就這樣在巴黎刻苦學習多年,隨後又在法國從事雕塑工作,終於成為一個出色的雕塑家。
當時,備受徐悲鴻器重的還有出身於貧寒家庭的蔣兆和。他慕徐悲鴻的名前往求教,徐悲鴻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他的卓越天才。於是,讓他住在家裏跟從自己學習素描。後來,蔣兆和成為中國著名的畫家,特別以人物畫出色。他的作品兼有中西畫法之長,造型嚴謹,筆墨生動而傳神,創造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特別是他筆下的那些現實人物的描繪,如流浪的兒童,魯迅作品中的阿Q等,感人至深,使他成為一代宗師。這些成就是和他那深厚的素描基礎分不開的。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這使每一個具有愛國心的中國人,無不痛心疾首。
如何能使世界各國認識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化的國家呢?徐悲鴻常常這樣冥思苦想,似乎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在驅使著他,要是能到國外舉辦一次中國近代繪畫展覽該多好啊。這樣可以取得世界人民的了解和同情,也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