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媽媽因為孩子寫字姿勢非常不正確,太愛看書很擔憂,甜甜在寫字的時候,身子總是不由自主就貼到桌子上,眼睛也離作業本非常近,每次說完不到5秒就低下去了,說多了孩子也煩,但是又記不住。由於父母本來就近視,自己寫字姿勢又不正確,剛六歲多就近視了,媽媽更加著急。可是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孩子改掉這個毛病呢?
剛看到甜甜媽媽的信的時候,我感觸很深,因為我當初也和她一樣對小女兒的握筆姿勢非常操心,每次提醒她要正確握筆,但很快她就鬧說這樣寫字很不舒服,還和我發脾氣,甚至威脅說不再寫字了!於是我才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最後在我慢慢放下憂慮的心態以後,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運用一些小伎倆,現在妹妹的握筆姿勢完全改正過來了。
鑒於甜甜已經6歲了,想讓她馬上更改一個已成習慣的姿勢真的有困難,所以我們必須完全理解孩子的難處,媽媽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媽媽完全理解她:“寶貝,我知道讓你坐端正來寫字,剛開始一定很困難吧!”孩子一定會非常讚同你的看法,因為你說出了她的心聲,這比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馬上讓她坐正的命令式口吻要好太多,孩子內心會產生要與你配合的聲音,在與孩子的‘鬥智鬥勇’中,很多事情能夠順利解決就從家長理解孩子的那一刻開始!
我每次要讓孩子改正某個錯誤的時候,總是將孩子的這些錯誤放到小時候的我身上。有時候編個故事,有時候就是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真實的故事,如果我們告訴孩子我們小時候也曾經有同樣的經曆,讓孩子知道這個事情曾經在爸爸媽媽身上也發生過,孩子就會更和我們站在同一戰線上,她會覺得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事情是可以解決的。我經常告訴孩子小時候我的媽媽也曾經不厭其煩地說我,讓我非常惱火,跟她們現在的心情一樣。在講故事的同時,我也會向孩子真誠地道歉,表示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太過於在意她的坐姿,讓孩子非常惱火,並保證以後不會再這樣了。
在添油加醋描述自己的經曆以後,接著我就讓孩子猜猜我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或者我爸爸媽媽在我小時候是如何將我的這個不良坐姿改正過來的,孩子容易以旁觀者的心態,通過在別人身上的事例更能體會,將自己角色解放出來,就更容易找到解決的辦法。孩子在猜的過程中就是找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時候孩子在她猜的過程中,提議非常棒,我總是順勢表揚她們的聰明才智,然後再告訴她們我小時候是如何執行的,這樣孩子在執行的過程中因為是自己想出來的辦法,將來用在自己身上,就更能心甘情願地去執行;但有時候孩子一個提議也說不出,這時候我就會順勢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辦法,孩子有意無意就聽進去了,因為是我自己的經曆,不是我強迫給她們的建議,她們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孩子的內心糾結被捋順了以後,她更能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建議,接下來就是如何執行的問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當孩子剛開始隻堅持了5秒鍾,我們不能抱怨孩子怎麼隻堅持了5秒鍾,這樣讓孩子非常受傷,因為這5秒鍾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不鼓勵,隻漫罵,更把孩子的積極性給抹殺了。雖然孩子隻堅持了5秒,我們也可以說:“哇,寶貝,你第一次能堅持5秒,真不容易,接下來我們看能不能堅持10秒”!想想看,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會是什麼感想?能不和我們合作嗎?在改正某個習慣行為的過程中,剛開始千萬不要給孩子製定太高的目標,否則孩子很容易失去信心。這樣慢慢地,孩子就更有要去改正的意識,執行過程中,一旦發現孩子沒有耐心了,要及時打住,不要再強迫,否則又會回到原來的漩渦中,每天堅持幾分鍾就是很好的開始,更不能奢望孩子一天兩天就完全改正長久以來累積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