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是國內產量最多,飲用最廣泛的一種茶。綠茶的加工,簡單可分為殺青、揉撚和幹燥三道工序。
一、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高溫會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製止多酚類物質氧化,防止葉子變紅;同時葉內的部分水分被蒸發掉了,葉子相應地變軟,為揉撚創造了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逐漸揮發消失,從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茶葉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殺青時間、殺青方式等。
二、揉撚
揉撚是塑造綠茶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便於衝泡。同時部分茶汁被擠出後會附著在茶葉表麵,對提高茶濃度也有重要作用。揉撚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撚;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揉撚。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的湯色以及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部分綠茶的揉撚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三、幹燥
幹燥的目的是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幹燥的方法有烘幹、炒幹和曬幹三種形式。綠茶的幹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幹,然後再進行炒幹。揉撚後的茶葉,含水量仍較高,如果直接炒幹,茶葉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也會粘結在鍋壁上。因此必須先烘幹茶葉,使茶葉的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綠茶是不發酵茶,因而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了85%以上,葉綠素保留了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血脂和防電腦輻射。吸煙者喝綠茶可減輕尼古丁傷害。
【西湖龍井·扁平挺直,光潔勻整】
佳茗簡介
龍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曆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采茶作歌》。
《觀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采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回避出采茶,相將男婦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裏依山傍湖,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土壤結構疏鬆,土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龍井因“色綠、香鬱、味醇、形美”四絕聞名於世。龍井茶葉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衝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清明前所采茶芽,稱為明前茶。炒500克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清明後到穀雨前采摘的茶芽,稱為雨前茶。自古就有明前是極品、雨前是上品的說法。明前茶芽頭較多嫩,茶形完美,入口爽滑,回甘持久,口齒留香。雨前茶的茶形和口感相對不如明前茶上乘,但香味口感很濃,適合老茶客飲用。其他還有一些現炒的夏茶,僅供觀賞,滋味不足。
“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這優美的句子如詩如畫,堪稱西湖龍井茶的絕妙寫真,它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於一體,泡一杯龍井茶,喝出的卻是世所罕見、獨特而驕人的龍井茶文化。
鑒茶不外行
外形:扁平、光滑、挺直
色澤:嫩綠光潤
葉底:細嫩呈朵
湯色:清澈明亮,碧綠黃瑩
香氣:清高濃鬱
滋味:鮮爽甘醇
解惑
龍井幹茶表麵隱現茶毫,茶葉裏麵夾雜著一些如棉絮狀的“小白球”,這都是龍井茶的正常表象。其主葉底湯色要原因如下:
1.芽葉鮮嫩:西湖龍井采自清明穀雨時候,茶芽十分嬌嫩,表麵絨毛豐富。
2.工藝特殊:為了造就西湖龍井扁平光滑的挺秀外形,其加工工藝中有“抓、壓、磨”的特殊手法。由此而來,幹茶表麵的部分絨毛就被磨成“小球”夾雜在茶葉裏了。
選購要點
一摸:判別茶葉的幹燥程度。隨意挑選一片幹茶,放在拇指與食指之間用力撚揉,若即成粉末,則幹燥度足夠;若為小碎粒,則幹燥度不足,或者茶葉已吸潮。幹燥度不足的茶葉,比較難儲存,同時香氣也不高。
二看:看茶葉是否符合龍井茶的基本特征,包括外形、色澤、勻淨度等。優質的龍井茶,外形應扁平、光滑、挺直。
三嗅:嗅茶葉香氣的高低和香型,辨別有無煙、焦、酸、餿、黴等劣變氣味和夾雜的各種不良氣味。
四嚐:若茶葉的含水量、外形、色澤、香氣均符合要求,即可進行開湯審評。取3~4克龍井茶置於杯中,衝入150~200毫升75~85℃的水,5分鍾後先嗅香氣,再看湯色,細嚐滋味,後評葉底。這個環節最為重要。
茶葉衝泡法
衝泡龍井時,水溫要控製好,應用75~85℃的水,千萬不要用100℃的沸騰水。因為龍井是沒有經過發酵的綠茶,茶葉本身十分嬌嫩。如果用太熱的水去衝泡,就會把茶葉滾壞,而且還會泡出一股苦澀的味道,影響口感。還有一點要謹記,就是要高衝低倒。因為高衝時可增加水柱接觸空氣的麵積,使冷卻更加有效率。
茶葉剛好能遮蓋住茶盅底就夠了。衝泡的時間,要隨著衝泡次數而增加。享受龍井茶不僅隻是品味其茶湯之美,更可以在衝泡過程中欣賞龍井茶葉旗槍沉浮變化之美。衝泡龍井茶主要采用中投法。
衝泡方法:
1.備具。準備好茶葉和茶具,一般使用透明玻璃杯(大小約200毫升)。
2.置入適量溫開水燙洗玻璃杯。
3.將水倒掉。
4.再置入適量溫開水,約占杯體1/3。
5.投入約5克龍井茶葉,靜待茶葉慢慢舒展。
6.待茶葉舒展後,加滿開水。
7.靜待龍井茶葉一片一片下沉,欣賞她們慢慢展露婀娜多姿的身態。
【洞庭碧螺春·條形纖細,卷曲如螺】
佳茗簡介
碧螺春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有1000多年的栽培曆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太湖水麵,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的生長。由於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果香味。據記載,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餘年的曆史。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有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碧螺飛翠太湖美,新雨吟香雲水閑。”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賞傳說中的江南美女。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熏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碧螺春葉芽幼嫩,衝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但凡品飲過的人,都不由被它的絕妙韻味所傾倒。
采製碧螺春需要高超的技藝,其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采,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為“雀舌”。炒製500克高級碧螺春需采6.8~7.4萬顆芽頭,曆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的品質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1000克芽葉,需費工2~4小時。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茶葉內含物質輕度氧化。一般上午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後炒製,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製,不炒隔夜茶。
鑒茶不外行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卷曲如螺
色澤:銀綠隱翠
葉底:芽大葉小,嫩綠柔勻
湯色:碧綠清澈
香氣:嫩香芬芳
滋味:鮮醇甘厚
茶名由來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年洞庭山碧螺峰上的茶樹長得特別茂盛,采茶姑娘的竹筐都裝不下了,於是就把多餘的茶葉放於懷中。沒想到茶葉沾了熱氣,散發陣陣異香,采茶姑娘都爭呼“嚇煞人香(吳中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鬱。後來康熙皇帝下江南,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從此,碧螺春成為貢茶。
茶葉衝泡法
碧螺春是典型的采用玻璃杯上投法衝泡的綠茶,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內,衝入70~80℃的溫泉水或純淨水,取些許茶葉,將它輕輕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譽。茶葉上帶著細細的水珠,約兩分鍾,幾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隻有幾根茶葉在水上飄著,多數下落,慢慢在水底綻開,顏色淺碧新嫩,香氣清雅。3~4分鍾後就可以聞香、觀色、品嚐了。碧螺春的二水、三水入口微澀,甘甜之味來得很慢,但在齒頰間,餘香較遠。
衝泡方法:
1.備具。準備好茶葉和茶具,一般使用透明玻璃杯(大小約200毫升)。
2.置入適量溫水燙洗玻璃杯。
3.將水倒掉。
4.再置入適量溫開水。
5.投入5克茶葉,待茶葉在水中逐漸伸展,即可品飲。
【信陽毛尖·鮮綠勾整,條索緊實】
佳茗簡介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飲譽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
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是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嶺,群巒疊翠,溪流縱橫,雲霧彌漫。信陽茶區屬高緯度茶區,四季分明,茶園比南方開采晚、封園早。加之深山區陽光遲來早去,所以這裏的茶葉內含物豐富,特別是氨基酸、兒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質、水浸出物等含量,均優於南方茶區,為南方茶區所不及。這裏采茶期分三季:穀雨前後采春茶,芒種前後采夏茶,立秋前後采秋茶。穀雨前後隻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視為珍品。每逢采茶季節,滿山遍野身著紅衣、綠衣的采茶姑娘,似仙女下凡,又似玉蝶翩翩起舞,用她們纖細的嫩手,一朵朵、一芽芽地采摘細嫩芽葉。“誰知杯中茶,朵朵皆辛苦”,信陽毛尖的采摘標準是非常嚴格的。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在85%以上;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占80%以上;二、三級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占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占35%以上;不采蒂梗,不采魚葉。80年代後期,新開展的特優珍品茶,采摘更是講究,隻采芽苞。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也很講究,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並要求及時送回陰涼的室內攤放2~4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製,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信陽毛尖初製後,經人工揀剔,把成條不緊的粗老茶葉、黃片、茶梗及碎末揀剔出來。揀出來的青綠色、成條不緊的片狀茶,叫“茴青”,春茶茴青又叫“梅片”。“茴青”屬五級茶,揀出來的大黃片和碎片末列為級外茶。經揀剔後的茶葉就是市場上銷售的“精製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