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殺青、萎凋、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

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麵,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地區。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綠茶和烏龍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產出來的,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隨著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致使茶的顏色變深,但同時茶的澀味也會減少。這種兒茶素相互結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烏龍茶的多酚類,茶葉中所含有的兒茶素大約有一半會轉化為烏龍茶的多酚類。因此,在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多酚類的雙重作用之下,烏龍茶就顯現出綠茶所沒有的各種功效了。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又有綠茶的清芬香味,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作為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龍茶除了具有提神益智、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一般茶葉都具有的保健功能外,其特殊功效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方麵。

品飲烏龍茶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增添無窮樂趣。但其有三忌:

一忌空腹飲:空腹飲茶會讓人感到饑腸轆轆,頭暈欲吐,人們稱是“茶醉”。

二忌睡前飲:會難以入睡。

三忌冷茶飲:冷後性寒,對胃不利。

這三忌對初飲烏龍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龍茶所含的茶多酚及咖啡堿較其他茶多。

【大紅袍·條索肥壯,緊結圓直】

佳茗簡介

武夷岩茶為烏龍茶類,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因此同時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的極品。隻有生長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用獨特的傳統工藝加工製作而成的烏龍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產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五種。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大紅袍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特點甘、清、香,色澤綠褐鮮潤,茶湯呈深橙黃色,茶性和而不寒,衝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最適宜泡工夫茶。此茶18世紀傳入歐洲後,曾有“病之藥”的美譽。傳說每當采茶之時,要焚香祭天,讓猴子穿上紅色坎肩,爬絕壁采摘茶葉,廣東話把這種猴采茶稱為“馬騮摵”。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麵積70平方公裏,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群峰相連,峽穀縱橫,九曲溪縈回其間。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2000毫米左右。地質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說,岩茶因而得名。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質香高味醇,產於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等地,稱“三坑兩澗”;半岩茶又稱小岩茶,產於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獅岩、碧石岩、馬頭岩、獅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帶,略遜於正岩。而崇溪、黃柏溪,靠武夷岩兩岸在砂土茶園中所產的茶葉,即為洲茶。

優質武夷岩茶著重“岩韻”,通俗稱“岩石味”,可總結為“活、甘、清、香”四個字。它是一種味感特別醇厚,還能長留在口腔內,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岩韻”是武夷岩茶獨有的特征,“岩韻”的有無取決於茶樹生長環境,“岩韻”的強弱還受到茶樹品種、栽培管理和製作工藝的影響。

鑒茶不外行

外形:條索緊結

色澤:青褐

葉底:烏潤軟亮

湯色:紅豔明亮

香氣:銳而濃長

滋味:清純順口

茶葉衝泡法

茶量:以容器(壺或蓋杯)大小而定。

水量:以茶量為準,一般1克茶葉用20~25毫升水。

水溫:初沸98°C以上,特別是第一次衝泡。

浸泡時間:第一次以5~8秒為佳,後麵的浸泡時間需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整,若想要茶濃點適量延長浸泡時間即可。優質武夷岩茶可以衝泡6次以上。最佳的方式是按上述辦法並根據個人喜好來調整茶葉投放量以及衝泡時間。

衝泡方法:

1.備具,將擺放好的茶具用沸水燙洗。先將煮水器裏麵的沸水倒入紫砂壺內,然後將壺內的水倒入公道杯內,再將公道杯內的水倒入品茗杯內,最後將水倒掉,用茶巾將殘餘的水分吸幹。

2.將茶葉放入壺中,一般為8克。

3.將沸水高衝入杯中,借助水的衝力使茶葉在杯中翻滾,達到洗茶的目的。

4.用杯蓋輕輕刮去茶湯表麵的泡沫,然後用沸水衝去留在杯蓋邊緣的泡沫,最後用沸水淋壺。

5.將第一次衝的茶湯倒入品茶杯中後倒掉,達到二次洗杯的效果。再將沸水高衝,有利於激出茶香。靜置5秒鍾後,即可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

6.將公道杯內的茶湯倒入品茗杯內,此時就可以奉茶敬客了。

【鳳凰單樅·條索肥壯,緊結圓直】

佳茗簡介

鳳凰單樅,屬烏龍茶類,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該區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足,茶樹均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終年雲霧彌漫,空氣濕潤,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於茶樹發肓與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現在尚存的3000餘株單樅大茶樹,樹齡均在百年以上,形狀奇特,品質優良,單株高大如榕,每株年產幹茶十餘千克。

單樅茶是在鳳凰山中選拔優良單株茶樹,經培肓、采摘、加工而成。因成茶香氣、滋味的差異,當地習慣將單樅茶按香型分為黃枝香、芝蘭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因此,單樅茶實行分株單采,當新茶芽萌發至小開麵時(即出現駐芽),即按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的標準,用騎馬采茶手法采下,輕放於茶籮內。采茶時需遵守強烈日光時不采、雨天不采、霧水茶不采的規定。一般在午後開采,當晚加工,製茶均在夜間進行。經曬青、晾青、碰青、殺青、揉撚、烘焙等工序,曆時10小時製出成品茶。

鑒茶不外行

外形:勻整挺直

色澤:褐綠色

葉底:綠葉紅鑲邊

湯色:清澈黃亮

香氣:高銳韻濃

滋味:潤喉回甘

茶葉衝泡法

壺泡法:取7~10克茶葉投入壺中,用90°C開水溫潤後再用100°C開水悶泡,45~60秒後就可出水品飲,這樣可以品到清純中帶醇厚的味道。

1.白鶴沐浴(洗杯):用沸水洗淨茶具並提高茶具溫度。

2.烏龍入宮(落茶):按茶與水1:20的比例放茶。

3.懸壺高衝(衝茶):當開水初沸,提起沸水壺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露香。

4.春風拂麵(刮沫):用蓋輕輕刮去漂浮的泡沫,並用沸水衝洗碗蓋。

5.關公巡城(倒茶):泡一兩分鍾後,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各茶杯。

6.品啜甘霖(品茶):先嗅其香,後嚐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閩北水仙·壯實勻整,油潤芬芳】

佳茗簡介

閩北水仙,是烏龍茶類的上乘佳品,始產於百餘年前閩北建陽縣水吉鄉大湖村一帶,現主產區為建甌、建陽兩縣。地域毗連,群山起伏,雲霧繚繞,溪流縱橫,竹木蒼翠。年均氣溫為19.9℃,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地肥沃,土層深厚疏鬆,有機質含量高,富含磷、鈣、鎂等礦物質,酸堿度適宜。此處所植的水仙茶樹為無性係良種,屬中葉種小喬木型,主骨明顯,枝條粗壯,呈橢圓形;葉肉厚,表麵革質有油光;嫩梢長而肥壯,芽葉透黃綠色。閩北水仙是閩北烏龍茶中兩個花色品種之一,品質別具一格。

閩北水仙,其得名有一段傳說。清朝康熙年間,一福建人發現一座寺廟旁邊的大茶樹,因為受到該寺廟土壁的壓製而分出幾條扭曲變形的樹幹。那人覺得樹幹虯曲有趣,便挖出來帶回家種植,他巧妙地利用樹的變形,加以反之,結果培育出清香的好茶。閩南話的“水”就是美,因此從美麗的仙山采得的茶,便名為“水仙”,令人聯想到早春開放的水仙花。

閩北水仙春茶於每年穀雨前後采摘。采摘駐芽第三、四葉,經萎凋、做青、殺青、揉撚、初焙、包揉、足火等工序製成毛茶。由於水仙葉肉肥厚,做青須根據葉厚水多的特點以“輕搖薄攤,搖做結合”的方法靈活操作。包揉工序為做好水仙茶外形的重要工序,揉至適度,最後以文火烘焙至足幹。

鑒茶不外行

外形:緊結沉重,葉端扭曲

色澤:油潤暗綠

葉底:厚軟黃亮

湯色:清澈橙黃

香氣:濃鬱清香

滋味:醇厚回甘

茶葉衝泡法

閩北水仙適用蓋碗法衝泡。取5克茶葉投入蓋碗內,用90°C開水溫潤後聞香,然後再加開水,第一泡浸約45秒以後每泡延續20秒,就能品到清新的口味。

衝泡方法:

1.備具,準備好茶具和茶葉,並欣賞茶的外形和色澤。

2.洗杯,將沸水倒入蓋碗內,再倒入公道杯內,最後倒入品茗杯內,燙洗茶具。

3.投放適量茶葉入蓋碗,將開水倒入後將茶湯倒出。第一泡通常用來洗茶和燙杯,將茶湯倒入品茗杯內後倒掉。

4.第二泡操作同第一泡。然後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再倒入品茗杯內即可品飲。

【凍頂烏龍·緊結重實,濃稠醇厚】

佳茗簡介

凍頂烏龍茶,產於台灣省南投縣鳳凰山支脈凍頂山一帶。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主要種植區鹿穀鄉,年均氣溫22°C,年降水量2200毫米,空氣濕度較大,終年雲霧籠罩。茶園為棕色高粘性土壤,雜有風化細軟石,排、儲水條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