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是人們在炒青綠茶的過程中發明的,由於殺青、揉撚後幹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黃茶的加工方法近似於綠茶,其製作過程為:采鮮葉、殺青、揉撚、悶黃、幹燥。黃茶有芽茶與葉茶之分,對新梢芽葉有不同要求。除黃大茶要求有一芽四葉或五葉新梢外,其餘的黃茶對芽葉都有“細嫩、新鮮、勾齊、純淨”的共同要求。
黃茶的殺青、揉撚、幹燥等工序均與綠茶製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於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其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撚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濕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鍾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從而產生一些有色物質。變色程度較輕的,是黃茶;程度重的,則形成了黑茶。
黃茶因品種和加工技術不同,形狀有明顯差別。如君山銀針以形似針、芽頭肥壯、滿披毛的為好;芽瘦扁、毫少者為次。蒙頂黃芽以條扁直、芽壯多毫者為上;條彎曲、芽瘦小者為差。鹿苑茶以條索緊結、卷曲呈環形、顯毫者為佳;條鬆直、不顯毫的為差。黃大茶以葉肥厚成條、梗長壯、梗葉相連者為好;葉片狀、梗細短、梗葉分離或梗斷葉破者為差。
黃茶的色澤以金黃鮮潤為優,枯暗為差;香氣以火功足、有鍋巴香為好,火功不足為次,有青悶氣或粗青氣為差;內質湯色以黃湯明亮為優,黃暗或黃濁為次;滋味以醇和鮮爽、回甘、收斂性弱為好,苦、澀、淡、悶為次;葉底以芽葉肥壯、勻整、黃色鮮亮的為好,芽葉瘦薄黃暗的為次。
【君山銀針·緊實挺直,形似銀針】
佳茗簡介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省嶽陽市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細如針,故名君山銀針。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麵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雅稱“金鑲玉”。“金鑲玉色塵心去,川迥洞庭好月來。”君山茶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據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挑選了君山銀針茶帶入西藏。
君山又名洞庭山,為湖南嶽陽市君山區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三月至九月間的相對濕度約為80%,氣候非常濕潤。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君山銀針的采摘和製作都有嚴格要求,每年隻能在“清明”前後七天到十天內采摘。采摘標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而且還規定了“雨天不采”、“風傷不采”、“開口不采”、“發紫不采”、“空心不采”、“彎曲不采”、“蟲傷不采”等九不采。葉片的長短、寬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計算,500克銀針茶,約需十萬五千個茶芽。因此,就是采摘能手,一個人一天也隻能采摘鮮茶200克。製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複烘、複包、焙幹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製成。
鑒茶不外行
外形:扁平挺直,白毫隱伏
色澤:蒼綠勻潤
湯色:清綠明澈
香氣:蘭香高爽
滋味:醇厚回甘
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無比
茶葉衝泡法
衝泡君山銀針以用清澈的山泉水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並用玻璃片作蓋兒。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徑4~6厘米,每杯用茶量為3克,其具體的衝泡程序如下:
1.用沸水預熱茶杯,清潔茶具,並擦幹杯子,以避免茶芽吸水而不宜豎立。
2.用茶匙輕輕從茶罐中取出君山銀針約3克,放入茶杯待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