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幹黃芽的采摘要求非常嚴格,清明前後所采稱“芽茶”,夏初所采稱“梅尖”,七八月所采稱“秋白”,十月所采稱“小春”。春茶又有芽茶、毛尖、明前及雨前之分,以芽茶最為細嫩,於清明與穀雨之間,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經芽葉揀剔,分等攤放,然後殺青、輕揉、微渥堆、炒二青、烘焙幹操、過篩等傳統工序製成。莫幹黃芽外形細緊多毫,色澤綠潤微黃,葉底嫩黃成朵,湯色黃綠清澈,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濃醇。
品嚐黃芽,用85°C左右的沸水進行衝泡,泡茶最好使用純淨水,這樣泡出來的茶葉香味會更好一些。
【溈山毛尖】
溈山毛尖產於湖南省寧鄉縣水溈山的溈山鄉。溈山為高山盆地,自然環境優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嶺,溪河環繞,蘆花瀑布一瀉千丈。溈山常年雲霧飄渺,罕見天日,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這裏年均降雨量達1670毫米,氣候溫和,光照少,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茶園土壤為板頁岩發肓而成的黃壤,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茶樹久受甘露滋潤,不受寒暑侵襲,根深葉茂,芽肥葉壯。
溈山毛尖的製作工藝: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無殘傷、無紫葉的鮮葉,經殺青、悶黃、輕揉、烘焙、熏煙等工藝精製而成。其中熏煙為溈山毛尖的獨特之處。溈山毛尖外形微卷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葉底黃亮嫩勻,湯色橙黃透亮,香氣芬芳濃鬱,滋味醇甜爽口。
衝泡時,用清甜可口,富含曬、鋅的溈山蘆花峪泉水沏泡,味道妙不可言。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先溫杯,再將適量茶葉放入杯中,注水量大約為1/3杯,將茶葉浸潤,再加入沸水至七分滿即可。
【溫州黃湯】
溫州黃湯又稱平陽黃湯,產於平陽、蒼南、泰順、瑞安、永嘉等地,以泰順的東溪與平陽的北港所產品質最佳。該茶創製於清代,被列為貢品。溫州黃湯清明前開采,采摘標準為細嫩多毫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大小勻齊一致。炒製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撚、悶堆、初烘、悶烘五道工序。溫州黃湯外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葉底勻整成朵,湯色橙黃鮮明,香氣清高幽遠,滋味醇甜爽口。
飲用黃湯,不宜太濃,投茶量一般以略多於綠茶為宜。水溫用95°C以上的水衝泡,3分鍾後即可飲用。第二次衝泡隻需兩分鍾即可,一般可衝泡3~5遍。
【鹿苑茶】
鹿苑茶產於湖北省遠安縣鹿苑寺,以鹿苑寺而得名,迄今已有750年的曆史。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朝廷在距縣城鳴鳳鎮西北7000米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廟。此地蘭香穀幽,鳥鳴山空,清溪山腳轉,白雲山頂纏。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沒,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謂山因鹿名,寺隨山名,茶隨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設地造,一脈相承。
據縣誌記載,鹿苑茶起初隻是寺僧在寺側栽培,產量甚微。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爭相引種,逐漸擴大栽培範圍。鹿苑寺位於群山之中的雲門山麓,海拔120米左右,龍泉河流經寺前。茶園多分布於山腳、山腰一帶,峽穀中的蘭草、山花與四季長青的百歲楠樹,相伴茶樹生長。此地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紅砂岩風化的土壤,肥沃疏鬆。因此茶樹生長繁茂,形成其特有品韻。鹿苑茶外形條索環狀,色澤穀黃,葉底嫩黃勻整,湯色綠黃明亮,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醇厚甘涼。
衝泡鹿苑茶,第一杯應倒掉,喝第二杯、第三杯時,其香味沁人心脾。另外,如用正宗紫砂茶具衝泡鹿苑茶,品時更得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