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黑茶有“三尖”、“四磚”、“花卷”係列。“四磚”即黑磚、花磚、青磚和茯磚。“三尖”指湘尖一號、湘尖二號、湘尖三號,即“天尖”、“貢尖”、“生尖”。“湘尖茶”是湘尖一、二、三號的總稱。“花卷”係列包括“千兩茶”、“百兩茶”、“十兩茶”。

湖南黑茶在曆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概括地講,一是曆史悠久,二是產量甚巨,三是質量優良,四是品類豐富。唐代中期,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和消費的增加,茶葉貿易隨之興旺。太和年間(827~835年),唐朝開始與塞外進行茶馬交易。從江南到華北至塞外,形成了廣闊的茶葉市場。商人在湖南收購較多的為潭洲、嶽洲、衡洲茶。史書記載,952年朝廷派三司將軍到湖南買茶的記錄就有數起,湖南渠江薄片的益陽團茶運銷湖北江陵和襄陽一帶。宋朝實行由政府專買專賣的“榷茶製”,由茶商向政府納稅領取引票,持引票至生產地收購,再運往北方銷售。1088年,宋政府在安化縣資水北岸的龍塘設“博易場”,運去鹽米布帛,交換茶葉等土產。明朝,繼續實行由政府壟斷的茶馬政策,湖南安化生產的黑茶由商人運銷西北,由官府統一經營。由於質好價廉,深受少數民族地區的青睞,於1595年正式定為官茶。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漸占領西北邊銷茶市場,安化成為“茶馬交易”的主要茶葉生產供應基地,並運往山西、陝西及河北等省內銷,最高銷售量達4000餘噸。清朝,隨著茶葉飲用及內外銷貿易日興,湖南茶產區域逐漸擴展到省內外大部分縣城。

湖南黑茶因量多質好,一直暢銷興旺,把持著西北茶銷的重要位置。其中,雖有兩次大的戰爭變故,對湖南黑茶的銷售造成了一段時間的影響,但因湖南黑茶所居的曆史地位,以及所發揮的作用,通過政府采取一係列改革措施,很快得以恢複。

一、湖南黑茶的衝泡:

1.茶具的搭配:衝泡黑茶宜選擇粗獷、大氣的茶具。一般用厚壁紫陶壺或如意杯衝泡;公道杯和品茗杯則以透明玻璃杯為佳,便於觀賞湯色。

2.用水選擇:

水質:泡茶用水一般以泉水、井水、礦泉水、純淨水為佳。

水溫:水溫要高,一般用100℃的沸水衝泡;也可用沸水潤茶後,再用冷水煮沸。

3.傳統煮飲法:取茶10~15克(6~8人飲用),用沸水潤茶後,再用冷水煮沸,停火濾茶後,分而熱飲之。

二、黑茶的保存方法:

1.陰涼忌日曬。日曬會使茶品極速氧化,產生一些不好的化學成分,如日曬味,長時間不得消失。

2.通風忌密閉。通風有助於茶品的自然氧化,同時可適當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加速茶體的濕熱氧化過程,也為微生物代謝提供水分和氧氣。黑茶切忌使用塑料袋密封,可使用牛皮紙、皮紙等通透性較好的包裝材料進行包裝儲存。

3.開闊忌異味。茶葉具有極強的吸異性,不能與有異味的物質混放在一起,宜放置在開闊而通風的環境中。

三、溫馨提示:

泡黑茶時不要攪拌黑茶或壓緊黑茶茶葉,這樣會使茶水渾濁。

由於黑茶比較老,所以泡茶時一定要用100℃的沸水,才能將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茯磚茶】

茯磚茶分特製和普通兩個品種,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原料拚配方法的不同。特製茯磚全部用三級黑毛茶作原料,而壓製普通茯磚的原料中,三級黑毛茶隻占到40%~45%,四級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

茯磚茶在1860年前後問世。當時用湖南所產的黑毛茶踩壓成90千克一塊的篾簍大包,運往陝西涇陽築製茯磚。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因原料送到涇陽築製,又稱“經陽磚”。

茯磚茶壓製要經過原料處理、蒸氣漚堆、壓製定型、發花幹燥、成品包裝等工序。茯磚特有的“發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條件外,最重要的是要求磚體鬆緊適度,便於微生物的繁殖活動。茯磚從磚模退出後,不直接送進烘房烘幹,為促使“發花”,而是先包好商標紙,再送進烘房烘幹。茯磚茶磚麵平整,金花普茂,色澤黑褐,葉底勻整鮮嫩,湯色為琥珀色,香氣清而不粗,滋味醇和。

衝泡時,先用沸水溫杯燙壺,將預先備好的茯磚茶投入壺中,投放量一般以茶葉與水之比為1:20(可視茶原料及個人喜好增減茶量)為宜,沸水潤茶後再注入冷泉水,煮至沸騰,將茶湯用過濾網瀝入公道杯,再分茶入品茗杯,即可品飲。

【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又稱圓茶,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猛海茶廠生產的一種傳統名茶。七子餅茶也屬於緊壓茶,它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外形美觀酷似滿月的圓餅茶,然後將每七塊餅茶包裝為一筒,故得名“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有生餅、熟餅之分。生餅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直接蒸壓而成;熟餅是以人工科學發酵普洱茶壓製而成,但在製作過程中其選料搭配的要求與生餅的要求幾近相同。恰當的嫩芽和展葉搭配是保證七子餅茶品質的重要環節。嫩芽是茶葉的精華,茶氣清香,口感清、甜、糯,品飲起來感覺特別舒服。七子餅茶外形緊結端正,色澤紅褐油潤,葉底鮮嫩平整,湯色紅黃鮮亮,滋味清爽滑潤。

衝泡時,蓋碗內投入適量茶葉,倒入90°C以上的沸水潤茶,倒掉。再將沸水高衝入蓋碗中,浸泡幾十秒後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