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在遼左覆軍損將後,決定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後金的戰爭,企圖一舉消滅建立不久而勢力日盛的後金政權。明任楊鎬為遼東經略,調兵遣將,籌餉集糧,置械購馬,進行戰爭準備。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明帝頒發“擒奴賞格”:擒斬努爾哈赤者,賞銀一萬兩,升都指揮使世襲,擒斬努爾哈赤之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阿巴泰及其孫杜度等“八大總管”,賞銀2000兩,升指揮使世襲。幻想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明朝還與朝鮮取得聯係,欲借重於朝鮮的兵力,合擊後金。朝鮮派出了元帥薑弘立、副元帥金景瑞率三營兵馬13000人過鴨綠江來援助。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各路大軍雲集遼沈。經略楊鎬製訂了作戰方案,即以後金政治中心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北路由總兵馬林率領,自開原出三岔口;西路為主力,由總兵杜鬆率領,自沈陽出撫順關;西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率領,自清河出鴉鶻關;南路由總兵劉綎率領,會合朝鮮兵,出寬奠。楊鎬坐鎮沈陽指揮,想一舉圍殲後金軍。
努爾哈赤探悉明軍分進合擊的企圖後,決定采取“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對策,集中八旗軍精銳,先破明西路軍,以少量兵力抵禦其餘三路,爾後相機各個擊破。三月一日,杜鬆部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分兵為二,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努爾哈赤率兵進攻薩爾滸的杜鬆部,兩軍交戰,中午以後,天色陰暗,杜鬆部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後金軍由暗擊明,攻占杜軍營壘,杜軍主力被擊潰,傷亡甚眾,杜鬆陣亡。西路軍全軍覆沒。
明西路軍被殲後,南北兩路明軍處境十分不利。北路馬林部進至尚間崖(在薩爾滸東北),得知杜鬆部戰敗,令軍隊就地防禦。努爾哈赤迎擊馬林部。
後金以騎兵一部迂回到馬部陣後,兩麵夾攻,大敗馬林部,奪占尚間崖,北路明軍大部被殲。
此時,南路軍尚不知西路、北路已經失利,仍按原定計劃向北開進。努爾哈赤事先在阿布達裏崗設下埋伏,劉綎先頭部隊進至阿布達裏崗時,遭到伏擊,劉綎兵敗身死。
坐鎮沈陽、掌握著一支機動部隊的楊鎬,得知西、北、南三路大軍均吃敗仗後,慌忙急檄西南路李如柏部撤兵。李如柏部在回師途中,又為小股後金軍騷擾,李如柏部軍士驚恐逃奔,自相踩踏,死傷千餘,才逃脫了被後金軍聚殲的悲慘命運。至此,薩爾滸之戰落下了帷幕。
在這次戰爭中,後金努爾哈赤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正確作戰指導,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從而根本地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態勢:明朝方麵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麵由防禦轉為進攻。後金軍在薩爾滸之戰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完全陷入被動,遼東局勢頓時告急。薩爾滸之戰之後,後金軍乘勢攻占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明由輕忽自大變為軟弱妥協。消極保守的戰略思想占了主導地位,直至最後清叩關而入,明朝滅亡。
明與清(後金)之間的薩爾滸決戰是17世紀初的一場大搏鬥。但在薩爾滸之戰中雙方究竟各投入多少兵員,迄今仍是一個謎。清朝文獻一會兒說“楊鎬以二十萬兵,號四十七萬”(《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一會兒又說“以二十七萬兵,號稱四十七萬”(《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他們總是往多說,以譏笑楊都堂失敗之慘和誇耀他們自己勝利之巨大。
後金擊敗明軍四路進攻,確係以少勝多。後金兵數到底有多少,也很難確知。從明朝采取“分進合擊”的戰略來看,明朝的兵數肯定超過後金兵數。戰後努爾哈赤那番高興的談話,也流露出他們打了勝仗並非靠兵員數目之多。說出他們兵員數目的記載,有明朝遼東經略楊鎬的一份奏疏。他說:“蓋奴酋之兵,據陣上所見約有十萬。”(《明神宗實錄》)但是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那時李如柏、劉綎兩路尚未與後金兵大戰,不可能有人見到他們的全部兵員。
所以,明與後金投入戰鬥的具體人數究竟有多少,也隻能是個解不開的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