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近代戰爭篇(4)(1 / 3)

後來,每當美國人民慶祝獨立戰爭勝利的時候,誰也不會忘記,正是列克星敦的民兵們,為這個偉大民族奠定了獨立的第一塊基石。正因為如此,列克星敦成為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征,被人們讚譽為“美國自由的搖籃”。

但是,作為這場戰鬥中一個揮之不去的謎團,成了世界近代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迄今為止,仍然無法判斷究竟是誰先開的槍,是英國人,還是北美殖民地人民,是有意開槍還是不小心走了火?或者另有隱情?

一種說法認為,是殖民地的民兵先開的槍,英軍隻不過是做了自衛還擊。當時的英國報刊這樣記載:“由於叛亂者的進攻,軍隊反擊並殺死了他們的一些人。”當時一名英國軍官曾說:“史密斯指揮官立即出來對反叛者大聲呼喊,要他們放下武器,解散,但他們沒有這樣做,接著史密斯又喊了第二遍,仍然無效。於是他就命令部隊繼續前進,去繳民兵的槍,士兵們奉命行動。這時一名反叛者開的第一槍,於是我們士兵就進行反擊。”這兩份史料都印證了是北美殖民地的民兵首先打響了第一槍。

另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是英軍首先開的槍。事件發生時,站在民兵最前排的約翰·羅賓遜在1775年4月24日對此事陳述道:“走在最前麵的三個軍官向士兵下令:‘開火!爺刹那間,他們向我們射來非常密集的彈雨,我受傷倒地。而民兵們,據我所知沒有一支槍開火。”1825年,一位已經77歲高齡的老民兵門羅回憶50年前親曆的那次戰鬥時說:“一個軍官高喊:‘放下武器,散開,叛亂者!爺發現我們站著不動,史密斯就下令開火。”許多美國史著也堅持此說。上述材料在英軍首先開槍這一關鍵問題上眾口一詞,言之鑿鑿。但在談到誰首先開槍時,細節上的差別卻又那麼明顯,似有事先統一口徑之嫌,懷疑其真實性。

也有人認為無法確認誰在列克星敦開了第一槍。據在戰鬥中受傷被俘的英軍中尉桑頓·考德4月25日在馬薩諸塞議會陳述事件經過時說:“當我們到達時,他們後撤了,旋即開始交火。但哪一方首先開火。我說不清楚,因為槍響之前我們軍隊呐喊著向前挺進。”

美國高校通用曆史教材之一《美國的曆程》認為“在列克星敦,史密斯發現殖民地民兵已在鄉村綠草地上整好了隊伍。在他的命令下,民兵們開始散開,接著突然響了一槍。這一槍究竟是英國人還是美洲人開的,是步槍還是手槍,是偶然的還是故意的,都搞不清楚。”美國有的史著更認為,在當時混亂紛雜的形勢下,在高度緊張亢奮中,或許難免有人偶然失誤走火。因此,要確定誰是肇事者,確實是難上加難。

我國有關史著對此問題也幾乎是籠統地稱為“列克星敦的槍聲”,北美獨立戰爭的帷幕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拉開的,其餘的則略而不談。

“瓦爾密戰役”——改變法國的戰爭

瓦爾密戰役是法軍戰勝普奧聯軍的重要戰役。1792年9月20日,法蘭西革命軍隊為一方,普奧聯軍及入侵法國企圖撲滅革命力量恢複君主製度的法僑保皇黨分子支隊為另一方,在瓦爾密(法國馬恩省的村莊)地域進行的一次交戰。

瓦爾密之戰的勝利,是法蘭西革命軍隊對封建君主國家聯盟的第一次勝利。戰鬥中法國士兵的高昂鬥誌起了決定性作用。從軍事學術觀點看,瓦爾密交戰的特點是法國兩集團軍在遂行共同任務時密切協同,使用了密集的炮兵火力,軍隊在戰鬥中實施了靈活的機動。瓦爾密大捷成為法國人民爭取祖國自由的象征。

眾所周知,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其統帥不倫瑞克公爵亦非等閑之輩,是久經沙場屢建戰功的老將。從雙方兵力來看,法軍也處於明顯的劣勢,況且普奧聯軍在之前的幾輪對法作戰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否則不可能那麼快地直指巴黎城下。因此瓦爾密的撤退必定有它難以明言的理由,這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很多人指出,普魯士軍隊在瓦爾密並未受到真正打擊,實際上它還未跟法軍交鋒便迅速後撤。拿破侖認為普軍在瓦爾密的後撤簡直是莫名其妙的行為,無法用軍事觀點來解釋。一些軍事史專家指出,普軍當時的行動實在滑稽可笑,根本不像打仗,隻是武裝遊行了一番便撤走了。他們據此斷言,如果普軍真正發動猛攻,戰事肯定是另一種結局。

當時隨從普奧聯軍出征的法國逃亡貴族眼睜睜看著唾手可得的勝利付諸東流,一個個氣得暴跳如雷。他們盛怒之下紛紛斥責不倫瑞克公爵,說公爵被法國國民公會收買了,國民公會將法國王室的大批珍寶給了公爵,替公爵償清了巨額債務,所以才出現了瓦爾密戰役中意外後撤的情況。這種解釋在有些人看來純屬發泄私憤,全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