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近代戰爭篇(4)(2 / 3)

有些曆史學家認為,普魯士軍隊突然撤退是出於整個歐洲戰略的通盤考慮。

普魯士原以為隻要大軍壓境,法國必定會屈服,但是沒想到竟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他們害怕一旦在瓦爾密與鬥誌旺盛的法軍短兵相接,以後就很難從對法作戰的泥潭中脫身了。那樣一來,不僅會使普軍遭受嚴重損失,而且極有可能讓一向與普魯士有隔閡的俄國和奧地利從中漁利,並在瓜分波蘭等重要問題上置普魯士於不利地位。因此,普軍指揮官有意誇大困難,以求解脫。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不過沒有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來證明普魯士當局者當時確有這樣的意圖,所以還隻是一種假說。

值得指出的是,法國大名鼎鼎的劇作家博馬舍為普魯士意外撤退的事提供了一個極富戲劇性的情節。據說,不倫瑞克公爵背後站著一個不愛聲張的指揮官,那就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他是聲名赫赫的腓特烈二世的侄兒,這次隨軍出征。博馬舍說,在瓦爾密戰役前夕,腓特烈·威廉在凡爾登舉辦了一次舞會。就在舞興正濃之際,一名不速之客來到腓特烈·威廉身邊對他低語了幾句,國王聽後神色慌張,隨陌生人離開舞廳。國王來到一間陰暗的房間,忽然看見他那去世多年的叔父腓特烈二世的幽靈出現在他麵前,幽靈嚴厲地警告自己的侄兒說:“不要再騎馬向前進了,你已經被他們出賣。”腓特烈·威廉認為叔父是勸他小心法國保皇黨人從中作梗。於是次日普軍接到了停止前進的命令,之後在瓦爾密戰役中佯攻了一陣就撤退了。

博馬舍這種觀點聽起來十分詭秘,似乎不足為信,但是根據他的說法,腓特烈二世的幽靈其實是由當時法國著名的喜劇表演大師費列利扮演的。就在瓦爾密戰役前夕,博馬舍去找過在《費加羅的婚禮》中扮演男主角的費列利。當時費列利不在家,家人說他到凡爾登去了,博馬舍覺得十分蹊蹺,要知道在普軍占領下的凡爾登,那裏根本無戲可演。幾天後,博馬舍再次登門,見到了費列利,可是他矢口否認曾離開過巴黎,而且一向健談的費列利回答劇作家的問題時吞吞吐吐,支吾搪塞。生性喜歡遇事弄個水落石出的博馬舍對此疑惑不解,事後他經過詳細的調查搜尋,發現了瓦爾密硝煙後麵令人驚訝不已的奧秘。

博馬舍認為腓特烈二世的幽靈就是費列利扮演的。此說固然十分離奇,卻也有些道理。腓特烈·威廉是一個十分昏庸固執並且沉湎於迷信的君主,他非常崇拜荒唐的“通陰術”。作為一國之主,他甚至參加了秘密組織“彩燈會”,傳聞說他還參加了秘密僧團“玫瑰十字會”。有人指出,那個舞會上出現的陌生人對他低語的正是秘密僧團的暗語。對於這樣一個愚昧之徒來說,對幽靈的話信以為真也就不足為怪了。

瓦爾密戰役在法國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法國曆史學家米涅寫道:“這一天成了我們難忘的日子,本屬微不足道的瓦爾密勝利,對我軍和我國的輿論卻發生了取得全麵勝利的影響。”但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勝利”究竟是如何取得的,普軍撤退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仍無從知曉。

“滑鐵盧”——拿破侖之殤

1814年,歐洲反法聯軍攻陷巴黎,拿破侖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於厄爾巴島。1815年3月1日,拿破侖率領1000餘名士兵偷渡回國,沿途守軍紛紛重新聚集在他的鷹徽旗下。3月20日,拿破侖凱旋巴黎,重登皇位(史稱百日王朝)。這使整個歐洲震驚,在維也納開會的同盟國一片嘩然,他們立即放棄了彼此間的爭吵,再次聯合起來,並宣布拿破侖為“世界和平的擾亂者和人類公敵”,將不受法律保護。3月25日,英、俄、普、奧、意、荷、比等國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決心徹底打垮這個科西嘉怪物。拿破侖意識到如果聯軍幾大軍團會合一處,後果就不堪設想。於是他迅速組織部隊抵抗,根據製定的正確的戰略部署,要在俄奧大軍到達之前結束戰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將英普聯軍各個殲滅。可是這一次戰爭局勢並沒有朝著“戰神”部署的方向發展。

受命占領布魯塞爾重要陣地以牽製英軍的內伊元帥遲緩猶豫,使這一行動未能如期完成。後來在雙方激烈爭奪時,拿破侖又命令內伊屬下戴爾隆軍團由弗拉斯內向普軍後方開進,和主力部隊一起對敵軍實行夾擊,但戴爾隆對命令理解不清,錯誤地向法軍後方開來,使這決定性的一擊延誤了近兩個小時。但當戴爾隆重新趕回普軍後方時,又被不明戰局的內伊元帥嚴令調開,這時英軍已在戴爾隆的大炮射程之內,戴爾隆機械地執行了內伊的命令,使法軍在臨勝之際功虧一簣,英軍逃脫了被全殲的命運。

另外,在滑鐵盧會戰的前一天,拿破侖指揮軍隊追擊英軍時,就在兩軍快要相接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頃刻間,道路被衝毀,田野一片泥濘,法國騎兵不得不停止追擊,使狼狽逃竄的英軍絕處逢生。次日清晨,徹夜未停的大雨仍然妨礙著法軍按時投入進攻,善於運用機動戰術的拿破侖也無法在這樣的天氣下發揮炮兵和騎兵的機動作用。戰鬥一直推遲到中午才開始,這就給英軍更多的喘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