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近代戰爭篇(4)(3 / 3)

滑鐵盧大戰是世界戰爭史上令人矚目的一頁,也是拿破侖戎馬生涯中的最後一戰。

然而,這一戰卻以拿破侖的失敗而告終。滑鐵盧戰役的進程既驚心動魄,又富有戲劇色彩,許多微妙因素影響了戰局,使法軍的攻勢急轉直下,失去了幾乎到手的勝利。

6月18日中午,隨著三聲炮響,滑鐵盧之戰的帷幕驟然拉開,排山倒海的法國騎兵呼嘯而上,但防守的英軍頑強抵抗,以猛烈的火力壓住了法國騎兵的攻勢。當時拿破侖大約有7郾2萬個士兵,威靈頓有7萬。拿破侖和威靈頓都在等待援軍的到來,前者等的是元帥格魯希,後者等待的則是布呂歇爾。

法軍繼續著對英國軍隊左翼的進攻。一個半小時後,拿破侖看見聖蘭別爾東北方有軍隊向這邊趕來,他認為這一定是格魯希,遺憾的是來的軍隊是布呂歇爾而不是格魯希。布呂歇爾從格魯希的追擊下逃脫並且繞過法國元帥的視線趕到了這裏。拿破侖並沒有因此而想到撤退,這個時候,拿破侖仍在等,格魯希仍沒來!拿破侖陷入完全絕望的境地。

列成方陣的法國近衛軍一麵拚死抵抗,一麵緩慢後撤,保衛著拿破侖撤出了戰場。其他地方的法軍也在聯軍進攻下,朝不同方向四散逃命去了。

那一天前還是青翠碧綠的田野和山坡,此時鋪滿了血肉模糊的屍體、傷員以及無數殘缺的肢體,綠色的平原變成了血的海洋。據估計,威靈頓軍團死傷1郾5萬人,布呂歇爾軍團死傷7000人,而法軍死傷2郾5萬人,被俘虜8000人。

6月21日,拿破侖回到巴黎。這時兩院已經背叛了他,他的兄弟呂西安極力勸他解散兩院,重新征召軍隊,準備再戰,但拿破侖卻表示拒絕。他明白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他的星宿已經隕落了,他不願自己的國家發生內戰。次日,拿破侖自動退位。7月7日,聯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了巴黎。7月17日,拿破侖離開法國,被放逐於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辭世,時年52歲。

法國滑鐵盧戰爭標誌著拿破侖時代的結束,動搖了歐洲封建製度政體,為歐洲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對於這次會戰,諸多軍事學家和曆史學家從不同方麵、不同觀點做了仔細研究和評析,各說不一。

然而事實真如人們所言:拿破侖的慘敗完全在於格魯希元帥的遲到嗎?如果格魯希元帥沒有遲到而是準時到達救援地點那是否又意味著拿破侖會一如既往地雄霸歐洲呢?因為當時拿破侖的軍隊有7郾2萬人,英軍也有7萬人,雙方勢均力敵,誰的援軍先到,誰將占據優勢。或者是天氣原因在這場戰爭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因素,導致了拿破侖的失敗。可是也有人把原因追溯到更早一些時候,他們認為,如果一切都按拿破侖最初的正確戰略進行,本來早就可以結束戰鬥了,滑鐵盧的決戰也不會發生。第七次反法同盟也會像上幾次一樣,被拿破侖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

人們還常常把原因歸結為拿破侖用兵失誤,主要是當時在他身邊缺少能攻善戰、和他配合默契的將領,達烏被圍困在漢堡,繆拉沒能夠及時從那不勒斯趕回來,馬塞納正在西班牙征戰。拿破侖雖然培養了一批將才,但在關鍵時刻卻不能為自己所用,這無疑是一場悲劇。

最後,聽一聽拿破侖自己的解釋吧。他說:“這個會戰失敗了!這是一個可怕的災難。但是那一天還是勝利的。軍隊的表現還是極為優異,敵人在每一點上都被擊敗了,隻有英軍的中央還能夠堅守。當一切都已過去之後,軍隊才突然為恐怖所乘。這是不可解釋的……”

瑞典國王約翰,即昔日曾在拿破侖麾下作戰,後來又領兵與之對抗的前法國元帥貝爾納多特發表了如下評論:“拿破侖並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們所有人都偉大。但上帝之所以懲罰他是因為他隻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龐大的戰爭機器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極必反,古今概莫能外。”

也許,是這些微妙的因素綜合在一起發生了作用,使戰無不勝的拿破侖再一次遭遇了失敗的命運。人們不遺餘力地對其中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進行探討,但是誰也不能說服誰,隻好作為一樁疑案繼續討論下去了,或許我們隻有到不可重演的曆史中去找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