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現代戰爭篇(1)(1 / 3)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二戰”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裏津;俄國十月革命後,因為1918年斯大林曾在這裏作戰立功,後來因此而更名為斯大林格勒;斯大林逝世後,又於20世紀60年代初更名為伏爾加格勒。這是一座沿伏爾加河西岸修建的狹長城市,南北長為50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是俄羅斯曆史上的名城。前蘇聯國內戰爭中的察裏津保衛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都在戰爭史上創造過奇跡,為這座城市奪得了曆史殊榮。這裏發生的戰鬥經曆和英雄業績,值得人們永遠銘記。

1943年1月30日,德國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作為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前線指揮官,躲在一家百貨公司的地下室裏,焦灼地等待著厄運降臨。他已向德軍統帥部發出急電,請求允許被圍的德軍殘部投降,因為他已看到,“部隊將於24小時內最後崩潰”。由於此前多次發了急電,懇求希特勒批準他率部突圍,但都遭到否決。希特勒一再命令他堅守陣地,必須戰鬥到最後的一人一彈。

他為這最後一次的請示電而惴惴不安,準備接受希特勒的最後一次訓斥,也許會撤職查辦。德軍確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走投無路,在蘇方的勸降之下,保盧斯已同意向蘇軍投降。

保盧斯很快收到德軍統帥部的回電。出乎意料的是,希特勒對於保盧斯的請求避不回答,卻發來一道嘉獎命令,晉升保盧斯為陸軍元帥,其屬下的117名將軍和軍官,也都各升一級。希特勒為覆亡在即的將士加官晉爵,算得上一幕少有的滑稽劇。保盧斯接到嘉獎電令,真正是哭笑不得。他把電令一丟,癱倒在行軍床上,沮喪而又羞怯,連處理投降事宜的勇氣也一點沒有了。事過兩天,到2月2日,他才命令參謀長施密特將軍代他正式簽署投降書。至此,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會戰,最後以德軍及其仆從軍的徹底崩潰而結束了。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一個包括多次戰役的作戰過程,按照雙方作戰行動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蘇軍方麵來說,前期主要是城市保衛戰,後期是反擊進攻戰。

1942年7月17日至11月18日為第一階段,德軍進攻,蘇軍防禦。

最初,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共轄13個師,約27萬人,有火炮和迫擊炮3000門,坦克500輛,空中由德軍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支援。會戰過程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向該方向增調兵力,先後調來參加會戰的,還有第2集團軍,坦克第4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集團軍。

蘇軍最高統帥部為了保衛斯大林格勒,於7月12日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先轄第62、第63、第64和第21集團軍,後有第57、第51和坦克第1、第4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編入序列。但開始時承擔保衛任務的,隻有12個師約1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門,坦克約400輛,飛機454架。會戰過程中,蘇軍也逐漸增加兵力,後來參戰的還有東南方麵軍、西南方麵軍、沃羅涅日方麵軍左翼部隊等。

蘇軍在防禦階段進行了兩個戰略性防禦戰役。第一個戰役的時間是7月17日至9月12日,先是在斯大林格勒的遠接近地、後是在接近地。當時,蘇軍在遠接近地構築有兩道防禦地帶,在接近地構築有四道城市防禦圍廊。蘇軍依托這些預先構築的防禦工事阻擊德軍進攻,不斷消耗著德軍,遲滯其前進速度。

第二個戰役的時間是9月13日至11月18日,主要是在市區和城北實施防禦交戰,在城南采取局部的進攻行動。

蘇軍保衛斯大林格勒城市的任務,是由第62和第64集團軍共同擔負的。

由於德軍不斷增強兵力,爭奪市區的戰鬥極為激烈。德軍於9月14日攻入市區,15日攻占市中心的馬馬耶夫崗。在這關鍵時刻,蘇軍近衛第13師於9月16日夜間渡過伏爾加河,增援保衛城市的戰鬥,從而奪回了這個後來被人們稱為中流砥柱的要害高地。從此時起,到1943年1月底,市區的戰鬥一直沒有停止,其間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0月4日,保盧斯發動了掃蕩城市守軍的第四次攻勢。當時,蘇軍部隊損失慘重,有的排隻剩下兩三個老兵,但他們仍然堅守戰鬥崗位,利用每一個地下室和每一條下水道,在井孔和彈坑裏繼續抵抗,有時竟能連續射倒幾十個德軍士兵而不被發現。這時的戰鬥,前進和後退的距離,不是以幾百幾十米計算,而是以倒地的屍體作為計算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