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這一天,德軍發起了最激烈的一次進攻,目標是蘇軍第62集團軍司令部所在的“紅十月”工廠地區。德軍出動了800架轟炸機,支援5個新銳步兵師和2個坦克師向蘇軍隻有5千米的狹長陣地猛撲。這狹長陣地以倒塌的廠房為主體,到處布著彎曲的鐵軌和成山的煤堆。在該陣地上進行防守的,是新從西伯利亞調來增援的古爾特耶夫師。該師頑強堅守陣地,其中1個團與輪番來攻之敵廝殺48小時,幾乎全部犧牲。第62集團軍的司令部裏,也先後陣亡61人。到11月18日,德軍先後向這個陣地進攻117次,其中進攻最多的一天竟有23次。可是,德軍卻始終未能把陣地攻破。
雙方對火車站的爭奪也是極為激烈的。車站雖成斷垣殘壁,但反複易手卻達13次之多。“一九廣場”上的戰鬥,同樣驚天動地。戰士巴甫洛夫率領的小分隊,奉命奪回能夠瞰視和控製整個廣場的一座四層樓房,並在那裏堅守了58個晝夜。該樓房雖然被炮彈和炸彈轟得百孔千瘡,而巴甫洛夫的小分隊卻一直戰鬥不止,有力地阻擋著德軍的進路。在兩個多月的巷戰中,雙方逐街逐屋反複爭奪,彼此都付出了極高昂的代價,做出了慘重犧牲。
希特勒原想采取速決戰,不斷猛增兵力,企圖很快把斯大林格勒奪取到手,以割斷蘇方莫斯科與高加索之間的戰略補給線。可是,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德軍逐漸陷入了困境。蘇軍在防禦作戰中,大量消耗了德軍力量,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組建和前調預備隊贏得了寶貴時間。在蘇軍頑強抵抗下,德軍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損耗日益嚴重,其後勤補給越來越困難。從7月到11月期間,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與斯大林格勒的交戰中,累計損失官兵近70萬人、坦克1000餘輛、火炮和迫擊炮2000餘門,飛機約1400架。
到了11月中旬,作戰地區開始降雪,伏爾加河河麵上也浮起片片薄冰。德軍士兵又一次麵臨著沒有禦寒衣物的厄運。士兵們不得不把一切可以弄到的襯衣和單衫統統套在身上,往凍得硬邦邦的人造革靴子裏塞著幹草。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士氣低落,恐懼和厭戰情緒與日俱增。這樣,時機已經開始有利於蘇軍,蘇軍也正等待著反擊的日子盡快到來。
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2月2日為第二階段,蘇軍反攻,德軍潰敗。
早在1942年9月,當德軍剛剛攻進斯大林格勒市區時,蘇軍總參謀部即奉命製訂反攻計劃。這個代號為“天王星”的反攻計劃,於11月13日得到最高統帥部的批準。當時,由於國內人力物力資源的充分調動,加上盟國的援助,蘇軍在戰場上的兵員、火炮、坦克、飛機數量,已全麵超過了德軍。在反複爭奪斯大林格勒城區的鏖戰期間,蘇軍已在伏爾加河後麵秘密地集結了10個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空軍集團軍,以及一些獨立坦克軍和騎兵軍等部隊,總共有50萬步兵,230個炮兵團、115個喀秋莎火箭炮團,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其中T—34坦克900輛)、1350架作戰飛機。這一重大軍事情況,在前線忙著作戰指揮的德軍前線指揮官保盧斯上將並沒有發現。
11月19日和20日,蘇軍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從綏拉菲摩維奇和克列茨卡亞一線,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從薩爾帕湖一帶,先後發起反攻。11月23日,蘇軍兩支反攻部隊在卡拉奇以東的蘇維埃茨基會師,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4集團軍一部,加上仆從國軍隊,共22個師、160個獨立單位,總計約33萬人。從此,會戰進入最後的決定性階段。
希特勒為援救被圍德軍集團,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和托爾莫辛臨時組成2個突擊集團,命它們立即北上和西進,以解第6集團軍之圍。12月12日,德軍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集團沿鐵路北上,途中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22日,該集團進至梅什科瓦河,但此時其後方已受到嚴重威脅,被迫於次日南撤。24日,蘇軍從梅什科瓦河一線發起進攻,德軍的2個突擊集團都被逼退。
希特勒解救被圍德軍的計劃宣告破產。
由於補給不繼,彈快盡,糧已絕,被圍德軍司令官保盧斯多次發電告急,請求希特勒允許他率部突圍。希特勒一再固執己見,嚴令保盧斯“死守待援”,不準放棄現有陣地。
1943年1月10日,蘇軍正式開始殲滅被圍德軍的作戰。總攻開始時,5000門火炮一齊轟擊,德軍的陣地變成了一片火海。蘇軍從四麵發起衝擊,喊殺聲驚天動地。被圍德軍節節敗退。6天之內,德軍的陣地不斷丟棄,合圍圈縮小了一大半。1月24日,在蘇軍南北對進的夾擊下,德軍又被分割,成為兩個孤立集團,最後龜縮在越來越小的“地獄”裏。戰鬥到2月2日,殘存的德軍9萬餘人,其中包括元帥1名、將軍22名、軍官2500名,終於繳械投降。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