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現代戰爭篇(2)(2 / 3)

6月6日日落前,盟軍共有13郾2萬餘人登陸,奪取了5個縱深為8~10千米的登陸場。但各登陸場彼此孤立,未能建立聯係,隻不過將德軍的“大西洋鐵壁”基本上予以分割打破。6月7日,盟軍第21集團軍群司令蒙哥馬利上將,首先在灘頭陣地開設了“前進司令部”;各登陸部隊開始擴大並建立聯成一體的登陸場。這一任務直到6月12日才最終完成。這個統一的登陸場,正麵寬約80千米,縱深13~19千米,為爾後的不斷擴展打好了基礎。

德軍為阻止盟軍大批登陸和擴大登陸場,從6日開始緊急調來4個師的增援兵力,先後投入戰鬥。但這有限的兵力不能阻止盟軍的登陸行動。盟軍鞏固和擴大登陸場的作戰行動迅速發展,到6月17日,上陸人員已經達到19個師共50萬人。18日,美軍登陸部隊最後切斷了科唐坦半島,於21日向瑟堡發起進攻,29日攻克該城。7月5日,盟軍上陸部隊達到100萬人。

16日,英軍突入岡城拔除了登陸場最堅硬的據點。18日,美軍攻占了交通樞紐聖洛,從而分割了隆美爾所指揮的德軍。到24日,盟軍各部分別推進到卡昂、科蒙、聖洛、萊賽以南之線,形成一個正麵150千米,縱深13~35千米的戰略登陸場。至此,盟軍完成了預定計劃,諾曼底登陸作戰宣告結束。諾曼底登陸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登陸戰役,盟軍為此共傷亡12郾2萬人,其中美軍7郾3萬人,英軍和加拿大軍4郾9萬人;德軍損失為11郾4萬人。這次作戰的有益經驗,如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軍事態勢,明確製定聯盟戰略和實行聯合作戰,正確選擇登陸方向和地段,周密進行戰役準備,采取巧妙的偽裝措施,掌握切實的製海權和製空權,實行陸海空軍的密切協同,等等,對於研究現代戰爭,將具有長期的意義。

“奇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導火索

太陽從雲層中露出臉來,太平洋波光粼粼,夏威夷群島迎來了又一個怡人的早晨。

珍珠港內,7艘大型戰列艦覆蓋著天篷,並排停靠在瓦胡島東側,隻有旗艦“賓夕法尼亞”號獨個兒躺在船廠的幹船塢裏。在輕波蕩漾的水麵上,還泊有7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和其他數十艘小型艦艇。美國太平洋艦隊除了3艘航空母艦和少量巡洋艦、驅逐艦出海在外,全數在此。

這天是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準備上岸度假的美國官兵大多數正在用早餐,還有一些軍艦上的水兵正在舉行升旗儀式,收音機裏播放著檀香山電台的音樂節目。誰也沒有想到,一場巨大的災難正在迅速逼來。

此時,由183架日本飛機組成的龐大機群,向珍珠港疾飛而來。駕駛這些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水平轟炸機和製空戰鬥機的,都是日本一流的飛行員,他們在鹿爾島海軍基地進行了幾個月的刻苦訓練和模擬攻擊,全是為了這次即將到來的偷襲。

指揮官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是江田島海軍學校的高才生,他沉靜果斷,富有戰鬥經驗和指揮才能。這會兒,他一邊向機群下達修正定向儀羅盤的指令,一邊悠閑自得地聽著檀香山電台的爵士音樂。音樂節目結束後,一位悅耳的女中音緩慢地用英語播送著當天的天氣預報:半晴,山上多雲。雲底高3500英尺。能見度良好。北風,風速每小時10節……淵田全神貫注地聽著,臉上露出了微笑。

飛機下的雲層突然薄了,透過雲隙,由岸邊浪花構成的白色長帶躍入淵田的眼簾。“海岸線!”淵田興奮地喊道。他睜大了眼睛,注意觀察珍珠港上空,生怕漏掉一點黑影。可是,哪裏都沒有敵機的影子,連一點防備的跡象都看不到。隨後,淵田轉頭觀察上空,看到的全是日本飛機,沒有發生空戰,也沒有發現高射炮開火。淵田長舒了一口氣,命令:“用甲種電波向艦隊發報,我已奇襲成功。”

奇襲成功的密碼是“虎”字。於是,“虎、虎、虎”的電波穿透太平洋上空的雲層,傳到了250海裏外的特遣艦隊,傳到了廣島灣的聯合艦隊司令部,傳到了3千海裏之外的東京大本營。太平洋戰爭的序幕由此正式拉開了——這天是1941年12月7日。

日本為什麼要漂洋過海去長途奇襲珍珠港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原指望很快結束侵華戰爭,從陸路長驅直入進攻東南亞。日本是個島國,資源貧乏,要想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必須首先控製東南亞的石油和其他資源。可是由於中國軍民的奮力抵抗,日本軍隊處處受阻,不得不改從海上進攻東南亞。而美國也早就對東南亞的資源垂涎三尺,看到日本的胃口越來越大,十分惱火,它要求日本立即從東南亞撤軍。日本當然不幹,並且和德國、意大利聯盟,擺出了準備和美國對著幹的架勢。兩國一邊談判,一邊積極備戰,戰爭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