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 畫(3 / 3)

孟蘭亭拿著鑰匙,來到前廳,將鑰匙插進小倩的銅鎖,隻聽“哢嚓”一響,銅鎖應聲而開。小倩“撲通”一聲跪在孟蘭亭跟前,叫一聲“爹”,眼淚就流下來。孟蘭亭急忙上前,將“女兒”緊緊擁住。父女倆抱頭而泣,好不感人。

蘭亭先生作畫認親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傳為畫壇佳話。那一幅《女童

撲蝶圖》便顯得愈發神奇,引得遠遠近近的人都想一睹為快。

忽有一天,又來了三個觀畫的人,一個眼鏡老者,兩個身材魁梧的年輕人。

孟蘭亭將三人請到書房,就將那幅《女童撲蝶圖》拿出來。眼鏡老者瞧見,眼睛就亮一下,從口袋裏摸出一個放大鏡,對著那畫仔仔細細足足瞧了半個時辰,然後對那兩個年輕人略一點頭,說:“此畫多用渴筆皴擦,並以中鋒、側鋒作畫,化麵為線,計白當黑,蒼勁中透出疏秀,老朽敢肯定,確是他的畫風無疑。”

兩個年輕漢子就沉下臉來,盯著孟蘭亭問:“這幅畫,是誰畫的?”

孟蘭亭有些不悅,說:“沒見上麵鈐著‘蘭亭先生’的朱印嗎?”

一個年輕漢子逼近一步,問:“你就是蘭亭先生?”

孟蘭亭說:“正是。”

“好,很好!”年輕漢子冷聲一笑,沉聲說道,“你以為你化裝易容之後,就沒人識得你了嗎?”眼中寒光一閃,突然一個箭步衝上來,伸出一隻手,死死捂住孟蘭亭的嘴巴,讓他發不出半點聲音。另一個年輕漢子從同伴身後躥出,自衣擺下掏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猛然往孟蘭亭胸口紮來。

孟蘭亭兩眼圓睜,胸口中刀,倒在地上,掙紮片刻,就此死去。

觀畫的三人對望一眼,大步離去。

過了好久,一個家丁進書房倒茶,才發現主人中刀倒地,手中茶壺茶碗“咣當”一聲,就碎了一地。

全府上下,頓時驚慌忙亂起來。

警察接到報案,火速趕來,一麵勘查現場,一麵教人去追凶手。那三人早已開車出城,哪裏還尋得到蹤影?

小倩沒想到自己剛剛與父親相認,就遭此橫禍,哭得淚人似的,好在有袁駝子一力打點,才將孟蘭亭的後事辦了。

頭七之夜,小倩給父親燒了香燭,正坐在地上暗暗垂淚,忽然聽到隱隱有歌聲從後院傳來。仔細一聲,那一個蒼老的聲音,唱的卻是一支很有趣的兒歌:

小毽子,小毽子,

飛上天,落下地。

我們都來踢踢它,

踢不好兒沒關係。

……

小倩聽著,神思一恍,這不是小時候,父親教她唱過的兒歌嗎?那低沉慈愛的哼唱聲,竟是那麼熟悉。沿著歌聲尋去,卻見後院門檻上,坐著一位老人,手裏打著拍子,嘴裏輕輕哼著兒歌。仔細一看,正是袁駝子。

袁駝子一雙老眼中噙著淚花,正慈祥地望著她……

後記

關於孟蘭亭的命案,警方查了好久,也沒有半點線索,最後不了了之。

對於孟蘭亭的死,坊間倒有兩種傳聞,茲錄於此。

一是仇人索命。聽說孟蘭亭年輕時曾得罪過長江上的一個水盜,那兩個刺殺他的年輕漢子,就是這個長江水盜的後人。

二是奪命謀財。袁駝子見孟蘭亭的獨子在前線戰死,孟家萬貫家財無人繼承,就設下巧計,一步一步將孟蘭亭引入彀中,最後作畫認女,讓小倩成了孟蘭亭的女兒,再雇凶殺人,隻要孟蘭亭一死,其剛剛當眾認下的女兒小倩就是蘭亭雅居名正言順的主人了。而小倩,正是袁駝子的親生女兒。如此一來,孟蘭亭的家產,就落入了袁駝子父女手中。

這位蘭亭先生到底死於何因,繡林文史界的專家爭論數十年,仍無定論。

嶽勇寫這篇小說的時候,采訪過市博物館館長老蔡,倒是有些新的線索。

老蔡不僅是文物方麵的專家,而且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畫得一筆好畫。老蔡告訴嶽勇,蘭亭先生那幅《女童撲蝶圖》就收藏在市博物館。他曾對那幅畫作過細致的研究,最後發現,畫家在畫那幅畫時,用了一種名為“淡斧劈皴法”的繪畫技法。而這種畫法,乃是民國年間繡林另一位大畫家張煊

獨創的技法。

我吃了一驚,當即問他:“你的意思是說,畫這幅畫的袁駝子,就是張煊?”

老蔡點點頭說:“是的,如果我推測得不錯,那個匿名舉報,害得張煊全家葬身火海的人,不是別個,正是孟蘭亭。張煊應該從那場滅門大火中僥幸逃生,為了報仇,他不惜自毀形象,裝成一個駝子,混入蘭亭雅居,然後設下巧計,讓孟蘭亭幫他找回了在那場大火中失散的女兒小倩。”

我恍然大悟地說:“如此說來,那動手殺死孟蘭亭的人,倒真是袁駝子——哦,不,是張煊雇來的了?”

老蔡搖頭說:“不,以我對張煊的研究,他應該不會雇凶殺人,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應該不會幹這樣沒有技術含量的事。”

“那你的意思是……”

老蔡說:“張煊化裝成袁駝子,做孟蘭亭的槍手,一直都在模仿孟蘭亭的畫風,隻有最後這一幅《女童撲蝶圖》,畫風卻為之一變,其中還十分含蓄地展現了張煊獨創的成名技法‘淡斧劈皴法’。我想對於那些嗅覺靈敏、一直在追殺張煊的國民黨特務來說,自然不難嗅出這一絲氣息。那些人一見此畫,即知是出自張煊之手無疑。”

我聽到這裏,已經明白了孟蘭亭的死因,說:“國民黨特務以為孟蘭亭其實就是易容之後的張煊,所以不容分說就……”

老蔡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仇人最後死在國民黨特務手中,以我對張煊的研究來判斷,這很符合他的性格。”

我聽了,將信將疑。

那個時代,奇人奇事,層出不窮,誰說得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