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故事》主人公浪蕩世間,尋覓永恒眷戀。但他心懷遠大理想,支持從思想層麵解救當時的勞苦人民,言談中,不經意闡述了較為深刻的社會主義理論。文末“米修斯,你在哪兒?”扣人心扉。一方麵,畫家在呼喚戀人。另一方麵,那又何嚐不是契訶夫在呼喚俄國革命的未來?
《出閣》主人公在結婚前,受朋友啟迪選擇逃婚,去大城市見識了更為廣闊的世界,反映了舊社會女子衝破家庭枷鎖的勇氣和新時代女性的思考。主人公獲得了新生,啟迪者卻因肺結核離開人世。巧合的是,契訶夫也因肺結核英年早逝,難道他就是那位“啟迪者”?
在成人世界,婚外戀無法回避,是是非非、眾說紛紜。《不幸》的貴太太遇見真愛,決定偷情,最終情感戰勝理智。《大沃洛佳和小沃洛佳》正是永遠困擾女人的兩種情人。《關於愛情》提出了出軌前待解的課題。男主人公追逐《帶小狗的女人》,兩人已婚,卻相互愛戀,最終陷入困境,無法擺脫。雖然涉及婚外戀,但契訶夫筆下的人物絕不猥瑣,皆有困擾,因為他們都是普通人。
契訶夫描寫少女、戀人和新郎,筆觸細膩,讓人身臨其境、忍俊不禁:
少女懷春,思緒亂飛(《散戲以後》);
沉魚落雁,有人追隨(《佳人》);
卿卿我我,可要當心(《壞孩子》);
新婚燕爾,啼笑皆非(《幸福的人》)。
在《作弄》和《韋羅奇卡》中,女主人公落花有意,男主人公卻流水無情。前者構思奇妙,“我”借風之語作弄女主人公,最後卻有“年少不更事,千緒常縈身。如今萬事開,少年已不再”的感慨;後者反映了男性女性愛情觀的錯位,奧格涅夫與韋羅奇卡邂逅讓人怦然心動,但是當韋羅奇卡主動表白愛情後,奧格涅夫卻不知所措,反而覺得愛情變了味,於是選擇了退縮。
金錢或愛情,很多女孩都會麵臨艱難抉擇。18歲姑娘,出身下層階級,被迫嫁給52歲富裕文官,最終憑借美貌步入上流社會,而家人卻漸漸淡出了她的視線(《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女主人公一旦滿足了金錢的欲望,就會渴望真正的愛情,探索靈魂的歸屬,這讓她十分苦惱(《大沃洛佳和小沃洛佳》)。
契訶夫很欣賞夫妻之間的包容,首篇《愛情》就表達了這樣的思想。契訶夫去世後,妻子終生未再嫁,那又是怎樣一種包容?
感謝出版社的選題,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視角了解契訶夫。本書根據英文版轉譯,同時還參考了汝龍(1916—1991)《契訶夫小說全集》漢譯版(上海譯文出版社),在此謹向翻譯前輩致敬!
再次感謝出版社及本書編輯的辛勤勞動!
馮健
2019年8月底於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