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君常從這條路上走過。

這天,路邊坐著一個乞丐。乞丐是個六十歲上下的老頭,身上的衣服被塵灰汙得辨不出什麼顏色了。他弓著腰,手操一把胡琴,一下一下地拉,肩跟著一晃一晃的。頭偶爾上抬的時候,人們便可看出眼窩處的凹陷——這是個盲人。

職業的習慣,使A君敏感於周圍的一切。

第一天,路上的行人聽到胡琴聲,都要側目張望一下。偶爾有人會停下來,摸出一枚或幾枚硬幣投進乞丐麵前的破搪瓷碗裏。然而拉琴者依然拉他的琴,仿佛人已浸透在琴聲中,臉上並未露出受人恩典的神色。

A君想,這個乞丐倒能做到淡定如水,寵辱不驚呢!

第二天,兩個買菜經過的大媽,朝拉琴者看了一下,同時摸了摸口袋。一個摸得快的趕緊將一枚一元硬幣投進碗裏。另一個打開錢包的時候,被前一個按住了手說:“這算咱們倆的,你不要再摸了。”後一個大媽說:“我來我來。”然而最後還是沒摸出來。

A君好笑:第一個用五毛錢做了人情,第二個也有點小氣,你再給一元,窮人也不會嫌多的呀!

第三天,乞丐旁邊走過一位穿著時髦的小姐。小姐黃發黑唇藍眉和篤篤篤的皮鞋聲,煞是令人注目。然而小姐似乎不雅,一邊走路一邊吃東西。從拉琴者旁邊走過幾步,又折了回來,將手裏塑料袋裹著的另一隻包子放到乞丐懷裏後,篤篤篤遠去了。

A君感歎:時髦女郎也有惻隱之心啊!但是,且慢,是不是那女郎覺得包子不好吃,扔了可惜,順手做了人情,還是已經吃飽了,另一個實在咽不下去了,或者突然間想到了曾立下的減肥計劃?

第四天,一個腆著大肚子的禿頂男人走到乞丐身邊,好奇地站了一會兒,隨即從綁在身上的腰帶錢包裏,摸出一張拾元鈔票投入搪瓷碗裏,又不放心地從地上撿起一塊小石頭,把鈔票壓住後,才離開。A君分析:從穿戴看,這個男人有點像大款,都說為富不仁,這倒真是個例外,恐怕是盲人的琴聲觸發了他尚未被錢熏黑的良心,或者是這個有錢人過去也曾有過向人乞討的經曆。但是十元錢對發了財的大款來說畢竟是毛毛雨,算不得什麼,他可能要在旁人麵前顯示一下優越感也未可知!

第五天,一對母子從這兒走過。小男孩看見有人往乞討者麵前扔錢幣,也嚷著問媽媽要錢。媽媽極不耐煩地給了小男孩一枚角幣後,小男孩開開心心地將錢投進了破碗裏。媽媽一邊走一邊訓導兒子:“以後要好好讀書,書讀不好,就要像這個人一樣要飯!”

A君無限感慨……

第六天、第七天,A君都有新的思考與發現。

第八天,拉琴的乞丐不見了。當晚,A君根據這七天來不同的人對這個乞丐的不同態度,把自己的發現與思考提煉成一篇文章投寄報刊。

文章刊出那天,A君指著自己的大作對燈下苦於作文的兒子教育道:“什麼叫靈感?靈感就是勤於觀察加上勤於思考的結果……”A君舉一反三,兒子漸有所悟。

一小時後,兒子拿著寫好的作文,送給父親看。

作文的題目是《生活中的發現與思考》,其中一段這麼寫著:“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對周圍事物采取居高臨下的姿態左評右點,然而恰恰忘記了評判自己。比如我熟悉的一個作家在街頭看到一個以拉琴乞討為生的盲人,作家麵對人們對乞丐的各種態度大發感慨,做了入木三分的分析與評判。然而作家自己卻自始至終沒有向這個窮苦人摸出一文小錢……”

徐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