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古代官場厚黑“恭”字訣(2 / 3)

不久,他輔佐秦王吞並六國,他也成了九卿之一的廷尉了。

公元前221年,中國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秦王朝建立,秦王自稱始皇帝。李斯這個開國功臣也開始了新的政治生涯。

3.從口頭到行動,小人的奉承最徹底

清朝鹹豐時,安德海入宮後,就認清了黃承恩黃總監是個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要想在宮內站穩腳跟非討得黃公公歡喜不可。能討人喜歡,安德海有這套本事,他有幾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一,他與黃公公是老鄉,都是青縣人,又有陳公公的推薦;第二,安德海長了一副好模樣,天生的笑臉兒;第三,安德海聰明過人,會來事兒。加之他麵對黃公公一個頭磕在了地上,認了個恩師,師徒之間如同父子,安德海那點兒本事算是施展開了。他百般殷勤,小心伺候,早晚不用指使便主動給師傅鋪床疊被倒便盆兒,端飯打水洗衣衫,一口一個老師,哄得個黃老太監是滿心高興,心說:這孩子果然是棵好苗子。於是對他格外關照,把宮中的禮節、稱呼、規矩、忌諱等都一一告訴了安德海,就連最常用的知識也告訴了他,如對皇上應稱“萬歲”,皇上和後妃吃飯要說“用膳”,飯後問好要說“進得好”,起床問安要說“歇得好”;凡皇上家族裏的人最忌諱提名字,音同字不同也不行,一旦觸怒主子,輕則遭頓毒打,重則招來殺身之禍……所有這些,安德海都一一記在心裏,他怕忘記,反複背誦,反複演習,為了討得主子的歡心,他真下了不少工夫。

且說這道光皇帝,他共有九個兒子,前邊三個都死了,第四個皇子便是奕,若論長幼挨個兒,應立四皇子為太子,可六皇子奕無論口才、文才、武功都比四皇子強,因此道光一直拿不定主意,多次對四皇子和六皇子掂量考驗。

道光三十年春,這天風和日麗,道光要帶領六個皇子去南苑打獵,意在考驗皇子們的文才武略和應變能力,以便確立皇儲。

皇上要選太子,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了。因此六個皇子各做準備,都想博得父皇的歡心,以便將來撈得皇位,尤其是四皇子奕和六皇子奕,更是競爭的對手。

四皇子的老師名叫杜受田,這個人足智多謀,他在四皇子身上下的工夫很大,希望他能登上皇位,自己也跟著沾光。可他也掂量過,四皇子與其他皇子比較起來,除了排行第四占了個有利的位置之外,其他方麵都平常,甚至略遜一籌,如若稍一讓步,這皇位定然被六皇子奪去。

安德海看出了門道,上前問道:“杜老師,您老人家滿臉愁容,定有為難之事,莫不是為明日行圍采獵之事?”

四皇子一旁喝道:“不許胡說!”

杜受田心想,這孩子能看出我的心事,看來是個有心計的孩子,隨口道:“不,讓他說下去!”

安德海道:“我曾聽人講過,三國時曹操的大兒子曹丕和三兒子曹植也有與現在相似之處,不過奴才記不太清了。”

杜受田眼睛一亮,把手一擺道:“好了,不必往下說了,你說得很好,很有道理。”

四皇子不解其意,問師傅:“這是怎麼回事呀?”

杜受田說:“你到時候就如此這般,這般如此,這麼辦!”

四皇子聽罷點頭稱是。

第二天,道光帶領六個皇子來到南苑,傳旨開始圍獵。諸位皇子各顯身手,直追得那些飛禽走獸東奔西跑,亂蹦亂飛,其中最數六皇子奕,幾乎箭無虛發,滿載而歸,而四皇子卻是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帝不由龍顏大怒,大聲嗬斥。

四皇子因有老師提前安排,不慌不忙地奏道:“兒臣以為,目前春回大地,萬物萌生,禽獸正是繁衍之期,兒臣不忍殺生害命,恐違上天好生之德,是以空手而回,望父皇恕罪。”

道光聽罷,心想這倒是我沒有想到的,他卻想到了,倘若讓他繼位,必能以仁慈治天下,不禁轉怒為喜,當下誇獎了四皇子的仁慈之心。

又過了幾年,道光帝憂慮成疾,自知不久於人世,急喚諸皇子到禦榻前答辯。消息傳開,四皇子和他的老師杜受田都知道這是最關鍵的一次較量了,能否登基在此一舉,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但兩人對坐半日卻苦無一策。安德海又獻上一計說:“萬歲爺病重,到禦榻前之後什麼都不用說,隻說願父皇早日康複就行,剩下的就是流淚,卻不要哭出聲來。”

二人一聽大喜。第二天,六位皇子被召至龍床前。果然,道光提出了一些安邦治國的題目讓諸皇子回答,六皇子答得頭頭是道,道光甚為滿意,卻發現四皇子一言不發。道光一問,他頭一扭,淚如雨下地說:“父皇病重,龍體欠安,兒臣日夜祈禱,唯願父皇早日康複。此乃國家之幸,萬民之福。此時兒臣方寸已亂,無法思及這些。倘父皇遇有不測,兒臣情願伴駕而行,以永侍身旁。”說完淚水漣漣,越擦越多。

道光聽了心中深受感動,心想此真孝子仁君,於是決心立四皇子為太子,這就是二十歲登基的“鹹豐”皇帝。安德海因為關鍵時候立了大功,因此深得鹹豐喜愛,地位越來越高。

4.朝中有人好做官,李林甫趨炎附勢登相位

厚黑之人的奉承、卑躬屈膝是有目的的,那就是代表權力的一頂烏紗帽。

李林甫,小名“哥奴”,他的家族與唐皇室還沾點親戚關係。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弟弟,李淵稱帝建唐以後,被封為長平王。祖父李考斌,沒有能襲封王爵,隻做了個原州刺史。父親李思誨,更隻是做了小小的楊府參軍。因此,李林甫的家庭雖屬唐宗室的一個分支,地位並不顯赫。但是,他的舅舅楚國公薑皎,卻在朝廷擁有很大的權勢。

李林甫少年時代不肯用功讀書,放任自流。長大以後,成了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最初隻是大楚衛軍中混了個小官兒。但他為人機靈狡詐,自知沒法通過科場獲取功名而進入仕途,隻有趨炎附勢,才能得到高官厚祿,於是竭力發揮他厚黑“恭”字的本領。首先他對舅舅奉承拍馬,以甜言蜜語討得薑皎的喜愛。不久,李林甫憑著與唐皇室的那點親戚關係和舅舅的幫助,升任為太子中允。

李林甫當上太子中允後,開始混跡於官場。此時的他,更是極力討好舅舅,薑皎也不時帶他出入官場,把他介紹給達官貴人,並不時誇耀他幾句,使他逐漸結識了一些朝廷顯要,特別是巴結上了當時的宰相之一源乾曜。源乾曜與薑皎是親家,李林甫經常出入薑皎府中,自然就熟識了,這又使他與當朝宰相攀上了一層親戚關係。

李林甫為了得到源乾曜的支持,便拚命巴結他的兒子源潔,經常送些禮物給源潔,約他出去遊玩,不久,兩人便成了好朋友。李林甫見時機成熟,一天約源潔出外郊遊,玩得興致正高,他便乘機向源潔提出請求,求他在其父麵前為他多多美言,能夠提拔他當個司門郎中(宰相府中的屬官)。源潔回去向他父親說了李林甫的意思,但源乾曜為官清正,一向看不起李林甫不學無術、遊手好閑的人品,便對兒子說道:“郎官必須是有德才、有資曆的人擔任,哥奴豈是做郎官的料呀?”沒有同意李林甫的請求。但他考慮到李林甫畢竟是薑皎的外甥,與自己也算帶點親,又是兒子的朋友,過不多久,還是推薦他當了太子喻德。稍後,李林甫在舅舅的幫助下,又被提升為國子司業。

隨著官位的不斷高升,李林甫的官欲也越來越大。此時他已能接觸到更多的朝廷高級官員了。不久,他又巴結上了因為替朝廷搜刮錢財而得寵於皇帝、在朝廷中很有權勢的禦史中丞兼戶部尚書的宇文融。宇文融為了鞏固權勢,也正四處網羅黨羽,李林甫投到他的門下後,極力阿諛奉承,很快被宇文融收為親信。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經宇文融的引薦,李林甫擢升為禦史中丞。

當時的右宰相張說,很有才幹,又是開元勳臣,為唐玄宗取得皇位出過大力,他一向看不起宇文融的為人,兩人矛盾很深。李林甫為報答提攜之恩,就與宇文融等合夥上奏彈劾張說,指責張說私下請術士占卜國家凶吉,徇私罔上,收受賄賂等。唐玄宗看罷奏章,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張說。張說的弟弟左庶子張光出來為哥哥鳴冤,當場割下自己的耳朵以表示自己說的是真話,但唐玄宗不予理睬。張說入獄以後,處境十分悲慘,蓬頭垢麵,睡在柴草之中,以瓦缽盛飯,成天惶恐不安。後來唐玄宗念他是功臣元勳,赦免了他,但罷去了他的宰相職務。這是李林甫踏上仕途後第一次陷害朝中大臣。

狡猾奸詐的李林甫,大概從這一事件中覺察到宇文融等人的辦事過於露骨,難成氣候,在陷害張說作為報答提攜之恩後,他並沒有繼續與宇文融一夥同流合汙,而是投靠了當時“寵傾後宮”的武惠妃。果然,第二年初,宇文融一夥便以“連結朋黨”而遭貶職,李林甫卻獨善其身,毫毛未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