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2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2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2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1},\"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2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2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1},\"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2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0,\"start_container_index\":2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5,\"start_container_index\":2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6},\"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0,\"start_container_index\":2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5,\"start_container_index\":2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6},\"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2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把信送給加西亞》reference_book_ids\":[6947647393470909477,7225931130095012919,7222928171698490402,6972452520450853924]}],\"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篇 自我的心理管理
第一章做好心理準備
心理準備就是在進行某項行為之前所做的心理管理,就是將自己的心理機能提高到和行為相適應的高度上來,以便行為的順利實施。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活動之前,首先應該從心理上對所要進行的管理行為做必要的心理準備,在自己的心裏有一個預期和提前量,這樣才能在管理的過程中將管理行為和管理思想真正貫徹到位。
做個無私的管理者
作為管理者,自身的素質和表現是很重要的,因為員工會將你的行為在潛意識裏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而一個管理者首先應該在思想上將所有員工裝在自己心裏,用一杆秤去衡量所有員工的表現。這就要求作為管理者應該是一個無私的人,一個會將所有員工平等對待的人。這是管理者必須要做的心理準備和思想培養。
一個管理者不可能離開自己的員工而獨立存在。也就是說,在管理者完成自我的心理管理過程之後,他需要將自己的這個心理能力運用到具體的管理工作中去。比如,他要考慮如何把所有員工的心力集中到一起,調動和發揮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齊心協力完成共同的目標。因此,管理者要從心理上認識到其工作的重點應該在員工身上,而不是工作本身。尤其是對於中層管理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比那些高層管理者更多地接觸到員工。既然是與員工接觸,管理者必須首先做到心底無私,在自己的心裏將員工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管理者的心既不能偏左,也不能靠右。如果一個管理者不能真正從心理上完成這樣的自我管理,那麼他就很難要求自己的員工,甚至引起他們心理上的反感。陶鑄同誌有詩雲:“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管理者必須首先做到“心底無私”,才能贏得“天地寬”。
為了工作的需要,管理者往往要拋開自己的心理偏向,比如對手下得力員工的調動,就是一件令每個管理者頭疼的事情。因為,本來得力的下級就是管理者自己很器重和欣賞的,是從心理上得到認可的,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工作方法自己都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共同工作中,相互已經建立了心理默契和愉快的工作關係,甚至私下的交情也不錯。現在突然要被從你的團隊中調走,的確令人苦惱。但是為了工作的整體需要,那麼此時就需要你首先從公司的人事部署、經營策略和本部門的工作方針考慮,明確自己的工作需要;再仔細分析下級的工作能力、性質、耐力和其他的潛質;然後,就是你運用自己心理管理能力的時候了,你就應該做出自己的選擇,決定取舍。
當然,你還必須和你的下級講清楚,說服他們改變自己的心理趨向,這需要誠懇的態度和心理上的溝通。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以上的心理準備,那麼你就可以開門見山地去說:“這是出於整個公司和工作的考慮,盡管你一直工作很努力,工作成績也很好,但你對本部門工作的熟悉正是你的優勢,何況從整體上和將來的發展考慮,在別的部門更能發揮你的能力。”這雖然總是讓人感到難堪,但你要知道,在公事上你應該是對公司負責,而不是對某個下級負責。這自然也與你的心理偏向和個人感情無關,你私下裏可以耐心地向他做出更詳細的解釋,就不至於因此而影響相互的關係。
我們常說“公事公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心底無私才是你贏得員工認可和尊重的前提。這尤其在你解雇自己得力和喜歡的員工時表現得更加突出。當然要做到公事公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你要放棄自己已經形成的心理認同,進行自我的心理調試和管理,不讓你的心理判斷影響思想的理性判斷。這可能很難,但你必須這麼去做,因為,心理判斷往往應該服從思想的理性判斷。但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做到,甚至公私不分,那你的下級也會效仿,從而導致公司秩序混亂。不僅如此,員工也會因此對上級產生不信任,並產生反抗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富有正義感的員工,總會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那公司的情況就會更糟糕。
由此可見,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賞罰分明,在內心不能摻雜任何私人感情。當然,從賞罰的角度來說,人們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一般人都喜歡獎賞而害怕懲罰,但賞罰分明可以讓員工士氣大增,更容易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這同樣也是管理者進行自我心理管理必須經曆的過程。
我們都熟知“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曆來都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可以說是賞罰分明的一個典範事例。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很熟知那段曆史,當時,街亭是魏蜀兩軍的必爭之地。蜀將馬謖熟讀兵書,深得諸葛亮的賞識,諸葛亮在心理上已經建立了對馬謖的高度認同。當馬謖自己力爭為先鋒去鎮守街亭時,諸葛亮明白事關重大,讓他立下了軍令狀,還任命大將王平做他的助手。但是由於馬謖並沒有完全理解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加上他自己剛愎自用,不理王平等人的勸阻,棄城不守,舍水上山,犯了兵家大忌。結果,魏軍將蜀軍團團圍住,切斷其水和糧草的來源。蜀軍大亂,在魏軍強大的攻勢下不可避免地潰敗了,街亭戰略要地失守。結果導致諸葛亮整個戰略難以實施,喪失最佳的戰略時機,一出岐山宣告失敗。諸葛亮退回漢中之後,嚴厲追究馬謖街亭失守的責任,最後以軍法論處。
我們都能看到諸葛亮心裏的難受和激烈的內心鬥爭,以及他有多麼的不忍心,但諸葛亮更明白,如果不按軍法從事,他將失去手下大將的人心,興複漢室的理想就徹底成了一句空話。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會有深刻的印象,諸葛亮猶豫,在中軍帳反複思量,是有愛惜人才的因素,但他內心深知,這是必須要下的決心。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完成了一次意義重大的心理救贖。他的內心鬥爭,也是原有的心理機製與自我心理管理能力的一次較量,這個較量的結果就是對自我心理管理的最好詮釋。
諸葛亮賞罰分明的做法贏得了手下大將的擁護和誠服,也更加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一個聰明的管理者,或者說一個懂得自我心理管理的管理者,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使用個人感情,更知道什麼時候必須使用自我心理管理的能力來做出有利於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心理取舍,那就是一碗水端平。
把握化敵為友的技巧
職場有時像戰場,難免會碰到一些“敵人”。但是職場又不能完全像戰場,每個人都得有團隊的概念,才能夠成就事業。所以在職場上,作為管理者,當你在工作上非常需要某個人的協助,而這個人又跟你有某種程度的不合時,你該怎麼做?逃避和放棄,是最笨的方法,這麼做隻會顯示你的懦弱和無能。要化敵為友的確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最有用的辦法就是先把握你的“敵人”的心理,分析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有針對地接觸“敵人”的武裝,達到心理溝通和認可的目的,真正做到化敵為友。
當別人抓住你的錯誤大加指責時,你在惱怒之前,不妨先平複自己的心態,認為他是對你的關心。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和解決問題,要比無休止的爭論對錯強得多。如果你能挖掘對方句句帶刺的話裏隱藏的積極因素,那麼就會大大消除出現敵對場麵的可能性,從而減弱攻擊的心態。接著,你要有直麵問題的心態,努力找出合理的辦法解決它。可以先分析原因,自己先想想,是不是做了哪些事、說過哪些話讓對方看不順眼。如果不明就裏地去找對方興師問罪,隻會更加激起對方的“反感”心理,讓對方看你更不順眼,激化矛盾。
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向對方問清楚原因。你可以問他:“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是否可以告訴我是什麼問題。”如果對方什麼話也不願意說,那說明對方對你的敵意較深,那你幹脆直截了當地跟對方說:“我知道你對我似乎有些不滿,我認為我們有必要把話說清楚。”實在不行,可以向對方發出委婉的警告。如果對方不肯承認他曾經跟別人說過不利於你的話,你也不必戳破他,因為對方已經從心理上感到了自己的言語和態度的不當之處,這時你隻要跟他說:“我想可能是我誤會了。不過,如果以後你有任何問題,希望你能直接告訴我。”你的目的隻是讓對方知道:你絕對不會坐視不管。這時你的心理優勢已經確立,你就可以向對方發出化解矛盾的信號。因為,當對方成為你的“敵人”後,他會產生躲避的心理,會盡量避免在同一個場合碰麵,但是否你在心裏更加注意對方呢?因為要知道他的行蹤以便避開,要知道他有沒有在背後說你是非。所以,如果你想化解仇怨,不妨先發出點信號,找尋和對方碰麵的機會,溫和地注視他,看看他的反映,是尷尬?靦腆?躲避?對視?還是怒目而視?隻要不是最後一條,那就有戲。
如果你覺得這樣直接向對方示好從心理上還難以接受的話,那你可以借助第三者。也許你很突然向對方示好,會讓對方懷疑你的居心。不妨借和其他同事聊天的機會說他幾句好話,或向知道你倆關係的人傾吐反悔之意,相信總能傳到對方耳朵裏。隻要對方接收到你的信息,他肯定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反應。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有“再見還是朋友”的心理願望,對方也肯定有,畢竟“人之初,性本善”,愛一個人比恨一個人舒服。所以你所做的一切,對方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說不定也甜在心裏呢!如果是這樣,你的“化敵”計劃就大獲成功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你和別人的關係搞僵,並不是涉及到什麼原則性的問題,而更多的則是平常的點滴小事不注意造成的。所以,這就要求你首先培養這樣的心理機製——小題大做,也就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把小事重視起來。
比如對方出於炫耀心理抨擊你,那你即使是一個很溫和的人,也肯定會感到在心理上被傷害,你心理本能的反應就是還擊,想辦法贏回心理的平衡和優勢,自然就和對方產生了對立情緒。其實,原本可能就是對方順口一說,根本就沒往心裏去。而你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用寬容的心來對待這件事,可能就會在事情的僵局未出現之前就扼殺掉。反之,隻能是把關係搞僵。不如低調處理,這樣既會平息衝突,也會讓他在體察到你低調的同時有所歉疚收斂。讓人三分不為懦,願意承認對方的長處,將為你贏得一個朋友。
許多時候,矛盾的產生是你說了不該說的話。比如,如果同事能將自己的隱私告訴你,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信任,但要是他從別人嘴中聽到了自己的私密,不要說,他肯定在心裏認定是你出賣了他,也肯定會在心裏不止千遍地罵你。因此,用你的誠心換別人的信任,加強你們之間的友情,那麼,你們的友誼會促進相互思想認識的統一。不隨意泄露個人隱私是鞏固職場友情的基本要求,如果這一點做不好,不僅沒有哪個同事敢跟你推心置腹,更會將曾經的朋友變成仇人。
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有“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氣度。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中,凡事具有包容別人的胸襟,絕不能逞一時心理之快。隻有這樣,才能使各種人才齊聚你的麾下,將你的思想順利貫徹下去。我們一般會對自己賞識和喜歡的人格外寬容,但對和自己頂撞的人有著心理本能的抵觸和反感,甚至產生成見,這是很危險的。隻要是對方本著對工作負責的心情和你發生衝突,那你就應該區別對待,你的寬容和大度會很快化解對方的怨氣,使他們更加受到感動而加倍努力工作。
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不僅對於自己的忠誠者要包容,就是對於和自己有不同嗜好、主義或主張的對立者,也要有包容的心。你會發現,包容是化解一切不快的最好良藥。
今天的職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發現別人要把你拉下馬,一定要勇於麵對問題和挑戰,但不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否則情況會更加糟糕。目前已不是可以獨享功勞的時代,與別人分一杯羹,獲得雙贏的局麵,才是現代職場人要學習的主要問題。
善用反對自己的人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能以大局為重,甚至對個人的暫時損失也不計較,這是豁達大度的表現。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人生活在世上,不管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總有不順心之事。當人內心矛盾衝突或情緒危機難以解除時,機體內分泌功能就易失調,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等,還常伴有頭暈、多夢失眠、倦怠無力、心緒煩亂等症狀。這些心理與生理異常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身在職場,難免會和人產生矛盾,發生糾紛,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這個看似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解決不好,就可能給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作為管理者,可能最常碰到的就是來自上級或者下屬的反對意見。這其實並不是壞事,相反還是好事。
想想看,首先對方之所以向你提出反對意見,就證明你的想法有不妥當之處,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那這不正是你需要提高的地方嗎?另外,從對方的角度和心理來分析,對方之所以能提出反對意見,證明對方用心研究了你的提案,這也正是對方對你的重視。所以,你應該放寬的是自己的心態,平衡的是自己的心理。你不應該一聽到反對意見就從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相反,應該靜下心來耐心聽聽對方的意見,相信對你的幫助一定不少。
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不光要聽得進去反對意見,還要善於使用反對意見的人。
在1968年的美國大選中,基辛格是作為尼克鬆對手的智囊人物出現的。基辛格在吹捧自己的“老板”的同時,自然避免不了大肆攻擊對手尼克鬆,他甚至在電台呼籲:“在所有候選人中,尼克鬆當總統最危險。”還挖苦說:“建議尼克鬆去做副總統候選人,因為他當副總統的經驗很豐富。”總之,基辛格把尼克鬆算是罵絕了。但是,恰恰尼克鬆獲得了大選的勝利,當選美國第37屆總統。
盡管基辛格攻擊尼克鬆,但尼克鬆捐棄前嫌,力邀基辛格加入自己的幕僚班子。在他上任後,曾兩次親自約見基辛格,甚至會談中忘記了午餐。通過交談,基辛格改變了對尼克鬆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自己被委以重任。基辛格後來回憶說:“在對外政策上,尼克鬆比1956年以來的所有總統候選人都好。”基辛格對尼克鬆的寬宏大量和寬厚無私心懷好感,同時認為他識人的眼力的確高人一籌。
這一消息傳開,各界紛紛讚賞尼克鬆的大度和氣量。他的這一舉措,也使得新政府一開局就贏得了喝彩,很好地提高了白宮的聲譽。尼克鬆起用基辛格,正是看中了基辛格的才能,同時也利用了媒體的作用,改變了人們對政府的心理偏見,為新政府贏得了良好的開局。
作為管理者,應該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具有平易近人、心胸寬廣、寬厚容人、虛懷若穀、與人為善的高風亮節。這樣的管理者不僅能夠對被領導者產生良好的心理影響,有助於在組織內部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量,使人感到親切溫暖,心情舒暢地忘我工作。同時,對於領導班子群體形象具有示範作用。實踐證明,主要領導者的開闊胸懷是凝聚整個班子的“粘合劑”,隻有在領導班子內部創造和諧的民主氣氛,領導班子成員之間才能開誠布公、推心置腹、互不設防地討論和研究問題。
善於使用那些與自己意見相左甚至內心裏反對自己的人,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這樣識人用人的出奇例子。諸如孔明之用魏延,曹操之用司馬懿,從而把惟才是舉的思想推向完美無缺的境地。
氣量也是一種力量。氣量是一個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內在力量。擁有大氣量者可成大事,小肚雞腸難成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劉邦善用部下之長,才使自己奪得天下;項羽雖武功蓋世,卻因“自矜功伐,奮其私智”,專橫跋扈,結果自刎烏江。因此,作為管理者要有博大的胸襟,要有氣量、有肚量,能容事、能容人、能容話,不計自己對他人之恩,不計他人對自己之怨。
作為管理者不但要善於團結誌同道合的人,而且要善於團結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特別是反對自己的人。要受得住委屈,經得起“誤會”,對相互間的糾葛和矛盾要善於淡化,善於遺忘,切不可以牙還牙,以怨報怨,要時刻以事業為重,以大局為重,有“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雅量。要有容人納賢的肚量,敢於用那些比自己強的人,能容人之長、容人之功,更要善於容人之短、略人小過。就像劉邦所說的: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籌劃糧草,我不如蕭何。但張良、韓信、蕭何皆能為我所用。這正說明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隻有眼界開闊,胸懷開闊,才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團結各方麵的人才一道幹大事,成大業,別人才會對你更加欽佩敬重。
寬容是一種不需投資、保持心理健康的“維生素”。一個管理者隻有保持心理的健康,才能更理智和長遠地看待事業和人生,也才能營造更大的成就。
不怕否定自己
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被許多胸懷大誌的人用來自勉。但通往塔尖的天梯太狹窄,並不是每一個胸有抱負的人都能順利到達,所以,如何學會適時低頭,懂得及時規避,蓄勢待發,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從而運用耐心和智慧成為最後的贏家。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天與地之間隻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沒錯,這個道理對普通員工適用,對管理者來說同樣適用。作為管理者來說,由於自己的職業地位相較於普通員工來說,已經算是有所成就的了,而正是這一點讓他們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管理者必須時刻有低頭的心理準備,簡單地說,就是在工作中要不斷地否定自己才能更進一步。
不斷否定自己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心理認可和自信,也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心理過程。一個人隻有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獨立地做出判斷和從事行動;他才能夠不怕否定、批評和指責,有自己內在的標準;他才能夠不尋求讚許,不為了得到讚許而喪失自我;他才能夠不停留在現在的安全感裏,敢於展現勇氣去追求自我的實現。
這種不斷否定自己展現出來的自信並不是某種固定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種內在的質量。隻有那些懼怕失敗與否定、沒有自己的人生優勢的人,才會是真正的自卑,才是對自己心理能力的一種徹底否定。如果你不否定自己,不否定自己的所謂內向,接納自己,提高自己不怕失敗、不怕否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漸漸地你就會真正自信起來。
切瑞雖然懷揣著MBA的證書,但她還是接受現有的這個低層的公關職位,因為她需要一個熟悉和適應的過程。但工作並不如她想像的那樣輕鬆有趣。上級身兼數職,所以平時工作繁忙,經常出差,案頭的工作和資料堆積如山,這自然成為切瑞的事情。因為對工作的情況並不熟悉,每天的整理和安排都讓她忙得暈頭轉向。上級是個大忙人,對下級要求很高,布置工作從來都是提綱挈領,需要下級對工作有相當的熟悉程度和悟性。所以,剛開始工作的一段時間,切瑞有種強烈的緊迫感,並且常常會有千頭萬緒不知從何下手的感受。
同事間的競爭一刻也沒有停止。切瑞想,與其和她們較勁,還不如自己動手。每項工作她都盡力拿出最好的設計方案。然後又不斷地否定自己,以期做得更好、更出色。逐漸地,切瑞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更強的自信心,也在不斷的否定中逐漸看到自己的潛力,並將這種潛力逐漸開發了出來。
不斷否定自己其實更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暗示”,一種不斷告訴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從心理學角度講,就是個人通過不斷否定最佳的方式,對自身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這種自我暗示,常常會於不知不覺之中對自己的意誌、生理狀態產生影響。比如對於病人來說,積極的自我暗示,會使人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從而有益於病情的穩定和症狀的消除。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破壞和幹擾人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以致體內各種器官功能紊亂,抗病力降低。同樣的,不斷否定自己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一個人增強心理能力,更勇敢和自信地麵對更大的挑戰。
人們很容易有抱殘守缺的心理,這就是一種不自信的消極心理。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不能做出更好的成就來,那還不如先守住現在的成果。一個有遠見的管理者明白,今天的一塊錢就是明天的十塊錢,而投入賺來的十塊錢,就可能得到一百塊、一千塊錢。相反,如果害怕把十塊錢投入進去,沒信心賺回更多的錢,那他隻能永遠守著自己的十塊錢,而羨慕別人賺到的一百塊、一千塊錢。隻有不斷地否定自己,才能激勵自己向更高的目標去努力。
不斷否定自己就是不斷看輕以前的自己,贏得更滿意的另一個自己。年長的人總是忘不了給那些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忠告:在人生的路上,要多把自己看輕些。看輕自己是一種智慧,它並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種經營。詩人魯藜說,還是把自己當做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會有被埋沒的痛苦。曾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年輕氣盛的他,挺胸抬頭邁著大步,進門撞在門框上。迎接他的前輩見此情景,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記住低頭,就是要記住不論你的資質、能力如何,在社會而言,你無疑是渺小的,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就得把自己看輕些,把奮鬥的目標看重些。富蘭克林從中領悟了深刻的道理,並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中,最後終於完成了一番偉業。
如果在一個團隊裏,老把自己當作主角,別人不僅不會接受,反而會嘲笑你,現實會讓你感到格格不入。隻有看輕自己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汲取教訓、加強自身內心修煉、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才會在各種挫折麵前心安理得,並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