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同級間的心理管理(1 / 3)

《東郭先生與狼》reference_book_ids\":[714914981851273933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四篇 同級間的心理管理

第一章了解同事心理

在“同事文化”盛行的今天,身處職場的人不可避免地要與同事頻繁地打交道,並且與之形成微妙的人際關係。因此,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既不能憑著自己的個性,心血來潮,為所欲為,也可不必為了避免事端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去消極逃避,而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同事的心理,注重心靈間的溝通,以便在日後的工作中能夠長久地攜手共進、友好相處。

在默契中了解同事心理

在與各種人的交往中,如果能相互間培養出高度的默契,將會對彼此都大有好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寫道:“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形容愛人之間的情感默契。其實不僅在愛人之間需要默契,在同事之間也需要默契。有了默契,處理任何事情都非常順利、便捷,而且一旦相互之間形成了默契,就如同在人與人之間添加了潤滑劑,關係融洽、心情愉快。在工作中尤其如此,因為職場在當代人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下級間需要默契,同事間更是呼喚默契。存在默契,同事間的心理距離將會很近,在相處的時候也會減少摩擦。同事間之所以能夠形成親密的社交圈,是因為除親人、同學之外,同事是人們最經常接觸到的人群。與其交往,彼此了解,安全放心,還有利於工作配合,何樂而不為。

默契是一種不需要語言的感情交流。這種交流需要長期的培養,否則,不但達不到心理默契的程度,還會鬧出笑話。小王第二天要參加畢業典禮,特意買了條褲子,結果發現褲腿長兩寸。晚飯時,當著奶奶、媽媽和姐姐的麵,小王說褲子長兩寸,但她們都沒說什麼。當晚,媽媽睡得晚,忽然想起小王的話,便悄悄將褲腿剪掉兩寸並放回原處。夜裏狂風大作,姐姐被驚醒,猛然想起小王的褲子,趕緊剪掉兩寸後,再入睡。奶奶起床早,做好飯後,突然想起小王的褲子,急忙拿來褲子剪去兩寸。當小王穿褲子時,才發現不再長兩寸,而是短了四寸。

這是關於默契的經典案例,把它放在同事間的關係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同事之間在工作中要講求團隊的分工和協作,互相要有默契。默契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的感覺。

默契是在長期的工作關係中日積月累形成的。隻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目標利益和共同的協作意識,心自然會往一處想,勁會向一處使,逐漸會達成默契。有時,性格不同,或者是工作方法不同,照樣會有默契感。能否達成默契的關鍵是,要有共同的價值觀。此外,一個人的悟性高低,也會影響到是否默契,若不能及時領悟別人的心思,就很難說有默契了。

不管你和誰在一起合作,要想獲得佳績,第一個條件就是雙方十分默契,一起努力。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你應該主動和同事交往,和對方建立默契感。其實,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時,做到了解同事並不是件很難的事,因為地位相同而且有很多互相坦誠交往的機會。而且,因為平日是並肩做事,也很容易見到彼此的一些小舉動或癖好,其中隱藏著很多不同的性格或類型。

如果兩桌的中間放著一部電話,電話鈴響了,接電話的必定是兩人當中的一個,另一個就不會主動去接電話。電話鈴響時,馬上中斷工作去接電話的是“外向型”;一邊工作一邊慢吞吞地接電話的是“自閉型”。

隻有了解了同事的性格,即相互間已經達到了非常默契的程度,才能明確掌握一個人的心理,也就是說才不會誤會了對方。了解了同事的性格,即使他對自己愛理不理,你也能掌握事情的發展。並且當你們之間發生矛盾時,你隻要按照其性格進行交涉就不會被對方誤解。總之,默契往往能讓你的工作順心愉快。

由此看來,默契是最有效的心理良藥,默契是最寶貴的語言,默契是遊離於人類一切感情之外的一種感覺。它無由而生,卻有緣而來。哪怕是兩個未曾相識的人,或許也會有著某種默契。這種感覺,能使人和人的交流更加輕鬆,可謂“心有靈犀”。這也是一種境界,無法用努力所能達到的,隨著時光,它漸漸變濃,但或許也會漸漸變淡。有默契的朋友是幸福的,默契的同事照樣是幸福的。不要許願一生一世,隻要這片刻的默契。你是否感到了同事之間相處的愉快,就能感受到他的力量。

因此,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你千萬要注意培養相互間的默契。默契的人際關係,會給你的工作中的一切都帶來無限方便。在辦公室,如果你和同事建立了足夠的默契,那麼你們的心理距離是很小的抑或是百無一礙,你們會根據那份獨到的默契在下意識中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東西。

基於這份默契,你和同事之間的心理距離會進一步縮小,相互間會更加對彼此的心理活動了如指掌,並對以後的工作產生積極影響。

可以看出,同事間培養默契,首先得基於互相之間的深入了解,掌握對方的心理活動規律,再加上長時間的磨合,就能達到默契的程度。

要學會投其所好

在你的周圍,你的上司或同事一定各有不同的喜好。要想在職場得誌,必須得左右逢源、八麵玲瓏才行。要把這一點修煉到家,就必須在待人處事時做到知己知彼,針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投其所好,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在前文的第二篇中,我們曾提到了在與上司相處時,首先要搞清楚他的興趣愛好、了解其意圖、掌握其心思。然後,注意察上司之言、觀上司之色,摸清他的喜怒哀樂,在此基礎上對症下藥,投其所好,盡可能迎合他的心理,滿足他的需要。如此,你便能贏得上司的好感,使他有興趣了解你的能力、考察你的才幹,使你受到器重。

同樣的道理,對於周圍的同事,也要投其所好,這樣將會對你大有好處。要知道你的工作離不開同事們的合作與支持,所以,要想與同事合作愉快,就需要在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建立這種良好關係的一個重要竅門就是揣摩他們的心思,摸清他們的脾氣,投其所好,懂得取悅他們,這樣你就有一個非常好的人緣。

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投其所好,要注意兩個方麵:

第一是要找到同事獨特的心理特征。世界上的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個性,因此,要想投同事所好,就必須迎合他們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從下麵這個例子中可見一斑:

一天,張女士的小兒子生病了,請來一位醫生到家裏治療,然而小孩卻咬緊了牙關不願意吃藥,任何哄騙對他都不起作用,孩子仍然不願意張開嘴。張女士笑著對醫生說:“醫生,從一個孩子的服藥能夠看出年齡和個性之間的關係。在一兩歲的時候給他吃藥肯定會哭喊,三歲的時候給他吃藥肯定會十分發愁,看起來十分勉強。現在,我的兒子都已經五歲了,他的個性或許變得十分堅強了。咱們還不如改以鼓勵的方式叫孩子吃藥,想必他為了顯示勇敢而笑著把藥吃到肚子裏去……”於是,醫生按照張女士的建議以鼓勵的方式叫孩子吃藥,結果孩子勇敢地吃下了藥。

這個故事說明,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環境之下是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的,你隻要抓住其心理特征,投其所好,就一定會少一些麻煩,多一些順利。

第二是要從小處著手。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需要投其所好,但這並不是說要放棄原則,而是要從小事做起。在不喪失原則,堅持立場的情況下,你可以盡可能說一些同事喜歡聽的話。比如說,上班的時候,如果你發現你的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你就可以讚美他一下:“你的這件衣服真漂亮,和你的人非常相配。”但是投其所好並不等於諂媚,並不等於討好,因此你的讚美一定要恰到好處,不能太露骨。如果你的某位女同事的眼睛並不大,但是你說:“唉呀,你的眼睛又大又亮,簡直比趙薇的眼睛還好看。”這實際上就是罵她了,會讓她感到很難堪。

另外,要做到在小事上投同事所好,你還可以在平時上班的時候帶一些他們酷愛吃的食品;如果你的同事心情不錯,你就不要說大煞風景的話;如果你的同事心情很差,那你就可以安慰安慰他。通過這些小事投同事所好,會不知不覺間讓他們對你產生好感。

如果說與上司相處,投其所好,在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時,極易得到上司的另眼相看,在職業生涯中自然會受到上司的關愛與提拔,從而平步青雲;那麼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多揣摩同事的心理,進而投其所好的話,對你的職業生涯來說,將是錦上添花。你又何樂而不為呢?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

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就是俗話常說的“將心比心”,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位置互換”。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滿足對方的需求,是不變的成功之道。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過這樣的至理名言:如果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並滿足對方的需要。這話實在是再簡單、再淺顯不過了,任何人都應該一眼看出其中的道理,但我們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間都忽略了它。不是嗎?工作中,同事之間不免會有摩擦,這時大家試著冷靜一下,把自己擺在他或她的位置上來處理這個問題,換位思考一下,你會怎麼做?這時的你還是那麼生氣麼?還覺得他或她罪該萬死嗎?還會認為隻有你做得對,他或她一定錯了嗎?相信這時的你應該不會怒發衝冠了,而是能夠理解他或她為何這樣做了吧。如果這個時候你能恰當的去做一些滿足對方需求的事,那他一定會記住你的恩德,有朝一日,必將得到回報。

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不僅可以使你消除心中的積怨和憤恨,更能促使同事之間的關係和諧。

如果在工作中隻顧自己辦事方便、順利,而不去考慮同事的心理,就很容易產生矛盾,而且事情也不會像自己想的那樣順利。因為,心裏隻想著自己沒想到他人,自己高興別人未必也高興;自覺困難,同事可能感覺容易;凡事隻從自己角度考慮,矛盾和煩惱就會接踵而來。會體貼人的朋友人人都喜歡,不過仔細想想,體貼人不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幫助他嗎?

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是相互的,自己愛吃蘋果並非別人也愛吃蘋果,別人愛吃香蕉自己不一定喜歡,所以,我們怎能不為對方著想呢?第一次,或許你不習慣,慢慢地你就習慣了,並且會漸漸形成一種氛圍,融入到每個員工的靈魂深處,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觀念。

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讓你能看懂身邊的一些事和一些人,會使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不是處處懷疑別人,時時記恨別人,更能使你身心愉悅,開朗大方,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會徹夜不眠了,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隻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才能使你看問題看得更深入、更清楚,而不會被表麵現象所蒙蔽,更不會給小人以可乘之機。

總之,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得久了,對彼此之間的興趣愛好、生活狀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為同事,我們沒有理由苛求人家為自己盡忠效力。在發生誤解和爭執的時候,一定要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處境,感受對方的心理,就能夠以更好、更富有人情味的方法解決問題,也更能加深雙方的友誼。

掌握分寸,分清職責

在工作中,同事之間是一種相互協作的關係,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滿盤皆輸。因此,在工作的時候,你必須要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不能心存僥幸心理或者推托心理。

曾有哲人這樣說:辦公室裏有四個人,他們的名字分別是:每個人、某個人、其他人、沒有人。現在有件很重要的工作要“每個人”去做,但“每個人”以為“某個人”一定會去做,雖然“每個人”可以做得好,到最後是“沒有人”去做這件工作。“某個人”後來很生氣,因為那原本是“每個人”的工作:“每個人”想“其他人”會去做,而“沒有人”知道“每個人”都沒有去做。事情的結局是:“沒有人”確認過“其他人”有沒有做這件事,而造成“每個人”都責怪“某個人”。

往往是舉手之勞,人們卻因“其他人”會做我何必做,或因“其他人”都不做我為何要做的心態處之,結果是“沒有人”做。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要不得的。

一般來說,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在工作上分清職責,掌握分寸,不爭權奪利,不相互推諉責任;相互配合,不相互無原則指責,甚至相互拆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多看別人的長處,少看短處,對自己多看短處,少看長處,做到“隻補台不拆台,背後決不搞小動作”,這些都是對一個身在職場的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尊重同級的表現。

身在職場的人一定要懂得別人的心理,在工作時,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同事身上,而是要主動去承擔責任。

然而,許多情況下,有些人卻為了讓同事對自己有個良好的印象,或者為了照顧到自己的麵子,或者為了給同事一個台階下,當對方提出某些要求的時候,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還有些人不願意使對方失望,害怕由此而激起了對方的怨恨,因此把別人的不管什麼要求,都喜歡以同意或者順從的態度來加以滿足,這甚至已經變成了一條鐵律。

是不是總是迎合、滿足別人的要求,就能夠營造出和諧順利的同事關係呢?肯定不是。

你所接受的事情,有時由於受到了各種條件、能力的限製,絕非想辦就能夠辦到的。所以,當朋友托你辦事的時候,第一要掌握分寸,分清職責,考慮你是不是有能力做到,否則的話,你不如回答:“我不行!”

要知道,一味地礙於情麵而誇下了海口,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往往會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過,拒絕對方的要求並非一件輕鬆的事。事實上,人人都有自尊心,想獲得對方的重視,而且不希望對方失望,這就需要你在拒絕同事的時候講究藝術,不僅要拒絕同事的要求,還要不傷害同事的自尊,更不能有損於和同事的關係。假如你的一位同事想把本來屬於他的工作轉移到你的肩上來,你先不要出於本能地拒絕:“唉,你的事情我可不會幹。”為了慎重一些,你應該這麼跟他說:“我很樂意幫你的忙,可是事情太不湊巧了,我手頭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我覺得,您的能力與素質能夠勝任,最好您自己先幹著吧。噢,對了,我能幫上你的一些別的什麼忙嗎?比如,幫您捎一件東西!”像這樣不僅有拒絕,而且還有幫助,既合情又合理,自然會使對方知難而退而又說不出話來!

在職場中,要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合作者,明智者就必須要懂得同事的種種心理,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知道自己的行為。掌握分寸,分清自己的職責,既不要推諉責任,也不要一味地應承。

糊塗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糊塗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

鄭板橋說:“聰明有大小之分,糊塗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塗是真糊塗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塗乃假糊塗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塗,正是大智慧隱藏於難得的糊塗之中。”

糊塗不是無智,相反它是人類隱藏著的智慧。糊塗不是無能,相反它是人類一種未曾被啟動的潛能。做人要學會糊塗。鄭板橋曾道,難得糊塗。但難得糊塗的鄭板橋,其實是個明白人。看破官場腐敗、肮髒的他,辭官回鄉,寫詩作畫為生,瀟灑人生,以怪馳名。能看破,但就是不說出來或做出來。這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智慧。

同事之間往往會有一些非正式的小道消息傳播開來。有時,就需要你學會裝糊塗;對於裝糊塗的方法應該靈活多變。“心照不宣!”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裝糊塗法,隻要你管住了自己的嘴,抑止住你想表現的欲望就行了。有的時候你會被同事當麵提及,應該顧左右而言其他。實在被同事逼急了,最好說不知道。有時,會有一種像小偷被別人當場捉住一樣的感覺,這沒有什麼難堪的,隻需你雙眼無辜地望著同事,同事肯定會懷疑是他的判斷失誤。

因此,這種“糊塗”實際上就是“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是一種少有的謹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專注於某項重要的工作,是一種為以後取得勝利的一種策略。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揣著明白裝糊塗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披著溫柔的陽光,達到希望的彼岸。

另外有一種就是被動裝糊塗,是因為你對事情的真象不清楚,還想知道;或者這件事實在關係重大,四處都是陷阱,怕掉下去,隻得裝糊塗。

有時,從你那裏探聽情報的同事反而可能掌握一切情況,隻是為了得到更多的事實或者核實一下而已。這時,你隻能裝得“更傻”了。假如你想反過來,從探聽者那裏獲得情報,你更得會裝糊塗。隻要你多用反問句或者疑問句,“真的?”“是嗎?”……同時,充滿渴望地望著同事,或者誘導同事繼續講下去,他或許就忍不住把所知道的消息說得一清二楚。一個主管職位空缺以前,關於人選的問題議論紛紛,而你又沒有接受過任何正式的談話,那些日子你感覺像熱鍋上的螞蟻。後來,同事問你:“啥時候請客呀?老兄,快要高升了。”這時候,你就要“糊塗”一下:“不要再拿我開心了,你得給我發聘書呀?”同事得意地說:“這回,你的聘書或許真的是我給你發。”接著,他真的在老板麵前猛侃一番。

這是高明的糊塗。這種裝糊塗的辦法往往會讓你獲得極大的主動性,而不會在同事的言論之下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有道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一些喜愛賣弄自己才幹的同事麵前裝糊塗好處很多,會讓同事對你不會有防禦心理和嫉妒心理,從而也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處處給你穿小鞋。然而,不幸的是,現在的人全都想表現自己的小聰明,惟恐別人說他傻。結果逞一時之能,成為眾矢之的,反而讓自己負上巨大的心理壓力。

其實,我們何不“難得糊塗”一下?這種糊塗,不跟別人正麵地較真,表麵上看是糊塗,其實是一種聰明。這裏的“糊塗”,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嘴裏說的是“糊塗話”,臉上反映的是“糊塗的表情”,做的卻是“明白事”。因此,這種“糊塗”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適應複雜社會、複雜情景的一種高級的、巧妙的方式。

不過話說回來,除了裝糊塗,有時還要裝明白。當財務部的主任笑著問你:“聽說,從下個月起,公司的獎金將要調整了?”這件事你怎麼沒聽說過?然而無風不起浪。假如你說:“沒有聽說過”。就顯得你消息有多不靈一樣,更不會是老板的親信,那樣做太傻了。這時,你最好問:“怎麼,反映很大嗎?還沒有最後做出決定的事已經傳得如此厲害啦,真有靈通人士呀!”在這時,裝糊塗也就是裝明白,是一種與同事相處的心理戰術。

善於分析判斷,增強應變能力

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要善於分析判斷,識別同事的心理特征,從而根據同事的個性習慣增強自己的應變能力。識別同事的基本方法就是聽其言觀其行,正確的識別方法是以觀其行為主。

一個人的思想指導著他的行動,心理活動和言行是緊密相連的,心裏想什麼往往體現在其言行上。然而許多人的言行並不一致,假如隻聽其言,就很可能上當受騙。因此聽其言,必然觀其行。人是非常複雜的,往往人的內心所想和所要幹的和他的言行,由於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論,剛直的人,心裏所想的,就按照想的去幹。這種人的言行很容易了解,聽其言觀其行就知道對方的為人了。可是另外有些人,所說的和所做的卻是另外一碼事。麵對這種人,就要動動腦筋了,多考慮考慮,揣摩對方的真實意圖。

傳說古代有位將軍出征的時候,大軍來到了一條大河的岸邊,河水滾滾而下,湍急如箭,由於還沒有任何舟橋,不能過河。那時候又趕上了九月,離河水封凍的日子還早著呢。將軍在岸邊看到軍心渙散,士氣很低,急得團團轉,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心亂如麻。於是就派一個人出去察看河水是不是封凍了,那個人跑到河邊一瞅,水麵上一點冰凍的跡象都沒有,於是跑回去稟報:“回將軍,河水沒有冰凍。”將軍聽了,勃然大怒,喝令:“拉下去,砍了!”結果,那個人馬上被砍了頭。將軍接著又派出一探子去河邊察看,那個人來到了河邊。河水翻滾著,仍然奔騰著,沒有半點封凍的跡象,那個人回來以後據實稟報:“回將軍,河水真的沒有凍冰的跡象。”將軍聽了,厲聲叫道:“推出去,砍了!”於是第二個人又掉了腦袋。接著,將軍又命第三個人去查看,第三個人來到河邊看了看,河水依然奔騰著。於是他在心裏盤算著該怎樣對將軍答話,經過認真的分析後,他沒有據實稟告,而是撒謊道:“賀喜將軍,河水早已封凍,冰層竟然厚達幾尺,就像大地一樣堅固,大軍能夠渡河。”將軍聽了十分高興,笑著說:“給我重重賞他,傳令三軍,今天夜裏渡過冰河。”第三個人不僅活命了,並且還獲得了重賞。當天夜裏將軍率領大軍順利渡河。傳說是,當將軍率大軍過河的時候,水裏有很多像烏龜等水中動物全都浮在水麵上,大軍踩在它們的貝殼上過了大河。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沒有必要去評說,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個人。第一個人與第二個人全都據實稟告,然而遭到了滅頂之災。第三個人卻善於分析判斷,能夠隨機應變,撒了謊。其實那位將軍叫他們去看河水是否冰凍,主要目的就是想穩定一下軍心,而絕不在於河水是否凍結。前兩個人,不善於分析判斷,不懂得揣摩將軍的心理活動,一點應變之道都不懂,結果遭到了滅頂之災。而第三個人巧於應變,能夠巧妙地回答將軍,正中將軍的下懷,獲得了將軍的賞賜。

善於分析判斷,增強應變能力,是一項出色的能力,在複雜的職場中,在處理形形色色的同事關係的過程中,如果能恰當運用,就能夠及時地了解同事的心理,從而拿出相應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避免造成同事之間不必要的心理傷害。

第二章做好溝通協調

由於同事之間每個人的性格、工作性質、工作職責的不同,在各自的工作交往中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矛盾。又由於同事之間存在的一些利益方麵的衝突,會使矛盾變得複雜,那麼在工作中如何使溝通變得更順暢呢?作為職場中人,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溝通技巧,控製自己的心理情緒,與人為善,以誠相待,和同事積極配合,共同應對工作中的問題。

重視和同事的合作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力氣的簡單相加,而要微妙和複雜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量都為1,那麼10個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也可能甚至比1還小。因為人的合作不是靜止的,它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互相推動時自然事倍功半,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同事合作指的是兩個同事或者兩個以上的同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團結起來,一起向這個目標努力。合作和競爭看起來似乎水火不相容,事實卻不是那樣,合作和競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合作與競爭,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一同出現的。合作與競爭發展到了今天,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其力度正在增強。

在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處理上,是處處要勝人一籌,還是合作互助?實際上這不單是人際關係,而是道德修養問題,也是一種心理狀態的外化。同事之間關係和睦融洽,工作氛圍健康向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莫大的好事,對企業的運轉和創益也會產生良性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因哈特·賽爾頓教授有一個著名的“博弈”理論。假設有一場比賽,參與者可以選擇與對手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像鴿子一樣瓜分戰利品,那麼對手之間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爭鬥不存在了;如果采取競爭策略,像老鷹一樣互相爭鬥,那麼勝利者往往隻有一個,而且即使是獲得勝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邦尼人力定律也這樣說:“一個人一分鍾可以挖一個洞,60個人一秒鍾挖不了一個洞。”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企業文化,追求的是團隊合作精神。所以,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公司,單純的競爭隻能導致關係惡化,使成長停滯;隻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做到雙贏。

小猴和小鹿在河邊散步,看到河對岸有一棵結滿果實的桃樹。小猴說:“我先看到桃樹的,桃子應該歸我。”說著就要過河,但小猴個矮,走到河中間,被水衝到下遊的礁石上去了。小鹿說:“是我先看到的,應該歸我。”說著就過河去了。小鹿到了桃樹下,不會爬樹,怎麼也夠不著桃子,隻得回來了。這時身邊的柳樹對小鹿和小猴說:“你們要改掉自私的壞毛病,團結起來才能吃到桃子。”於是,小鹿幫助小猴過了河,來到桃樹下。小猴爬上桃樹,摘了許多桃子,自己一半,分給小鹿一半。他倆吃得飽飽的,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猴與小鹿,就其個體而言,盡管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想實現得到桃子的心願,可是它們都沒有好好地想一想,如果隻靠“單槍匹馬”是摘不到桃子的。然而,一旦他們組成了一個相互協作的團隊後,就出現了取長補短的奇跡——輕而易舉地摘到了桃子。因此,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首先應該從心理上端正態度,認識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隻有承認了個人智能與體能的局限性,懂得與同事們進行合作的重要性,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才能夠有效地以合作夥伴的巨大優勢來彌補自己的缺陷,使自身的力量得到質的飛越,才能使自己能夠應付來自於各方麵的各種挑戰。

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應該有誠心去和同事在一起合作,要懂得在工作中同事間的互補作用,學會用他人之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本著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的心態,使雙方在合作中得到彼此的支持與共進。

每年的秋季都能看到大雁從北向南以“V”字形作長途遷徙。大雁在飛行的時候,“V”字形的隊列很少發生改變,而頭雁必須經常地進行更換。

頭雁對於雁群的飛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頭雁在向前開路的時候,大雁的身體以及展開的羽翼能夠使左右兩麵形成真空。其他的大雁在頭雁的左右兩麵的真空區域裏飛行,那就相當於搭乘一輛已經開動的班車一樣,自己不用費多大的力氣就能向前行進。看來,成群的大雁以“V”字形進行長途遷徙,要比一隻大雁單獨飛行省很多力氣,而且也能夠飛得更遠。

同事之間如果能夠有互相包容的心理,有接納對方的心理,很好地相互合作,同樣能夠產生相同的效果。不過,這需要你以一種接納的心態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一來,你就能通過與同事的合作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就跟你幫助別人上了一棵果樹,你也同樣能夠吃到果實是一個道理,並且你越努力地去幫助別人,你就越能吃到更多的果實。

不幸的是,許多自認為不幸的人心理狀況卻不夠積極向上,始終信奉另一種人生哲學。他們堅信,財富是有限的,我幫你獲得了,自己也就失去了。應該說,這種人生哲學是享受財富的哲學而並非創造財富的哲學。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同樣大的一塊蛋糕,分的人越多,每個人分到嘴裏的就越少;可是假如你與同事是在聯手製作一塊蛋糕,隻要保證這塊蛋糕能夠不斷地做大,那麼你與同事之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你們之間的心理才會真正交融起來。

注重溝通的方式

同事和你在一個公司裏工作,差不多天天見麵,互相之間免不了會有種種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稟性、優點以及缺點全都暴露得十分明顯,特別是每個人行為上的缺點以及性格上的弱點暴露更多,結果引出種種矛盾、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有的是表麵的,有的卻是背地裏的;有的是公開的,有的卻是隱蔽的。

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說的是一個人丟了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偷的,當他看見鄰居時,發現鄰居走路像偷斧子的,說話像偷斧子的,一舉一動都像偷斧子的。後來,他在山穀裏找到了斧子,再看到鄰居時,卻發現鄰居走路、說話一點也不像偷斧子的。

這個故事可以看作是在影射同事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而引起猜疑。現實生活中,平級之間以鄰為壑,缺少知心知肺的溝通交流,因而相互猜疑或者相互挖牆角,這是因為同事之間都過高看重自己的價值,而忽視其他人的價值;有的人遇到問題,盡可能把責任推給別人;還有的是利益衝突,惟恐別人比自己強。

人與人之間、同事之間要常通信息,這樣才利於團結。一個優秀的企業,強調的是團隊的精誠團結,密切合作,因此同事之間的溝通十分重要。同事之間要想溝通好,必須開誠布公,相互尊重。如果雖有溝通,但不是敞開心扉,而是藏著掩著,話到嘴邊留半句,那還是達不到溝通的效果。

大路和李輝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在同一所大學畢業,又同在一個公司同一個科室工作,大路思維嚴謹,觀點縝密,而李輝觀念前衛,思想敏銳,兩人的工作互補性很強,被公司譽為“黃金搭檔”。可有一陣子,他們兩人突然變得深沉了,上班也不在一起研究問題,各人在自己的電腦上工作,相互好像不認識一樣。這一異常現象被部門經理發覺了,把他們倆找到一起盤問,兩個人都說沒有發生什麼。後來細心的部門經理發現大路和李輝同時愛上了隔壁科室的繪圖員甜甜,問題的症結找到了。經理分別找大路和李輝再次談心,挑明他們之間的矛盾根源。經過經理的開導,大路和李輝進行了一次肺腑之言的溝通,他們都覺得把個人感情帶到工作上來,在工作中互不支持,最終一定會兩敗俱傷,影響自己在公司的前途,他們表示應該把愛情和工作分開……經過了肺腑之言的溝通,兩個人消除了隔閡,情場上的敵人依然是工作中的摯友,攜手並進,共同發展。

同事間產生了矛盾並不怎麼可怕,隻要你能麵對現實,主動采取措施去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就能緩和同事之間的關係。

你在化解同事之間的矛盾的時候,要采取主動的態度,你可以嚐試一下拋開以往對同事的成見,善意地對待同事,至少要像對待其他同事一樣地對待他。開始的時候,同事會心存介意,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大圈套而不予理睬。你要耐心一點,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把以往的矛盾平息下來的確不容易。

你應該善待同事,慢慢地改進彼此之間的關係,過了一段時間後,表麵上的問題就會像陽光下麵的水滴一樣消失。

假如是深層次的矛盾,你應該主動找同事溝通,並且確認是不是自己不經意間得罪了同事。不過,這需要在你做了許多的內部工作,並且希望和同事和好以後才能這麼去做。

但是,往往在公司裏能夠看到一些同事坐在一起,表麵上是為了解決彼此間的矛盾,可是事實上卻是雙方更加強硬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你向同事表達自己的意圖的時候,同事或許會說你並沒有得罪他,還會反問你為何要這樣問。

這時,你不妨心平氣和地解釋自己的想法。例如,你非常看重與對方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或許彼此之間存在某些誤會等等。若你的確做了讓同事生氣的事情,而且同事堅持說你們之間沒有任何矛盾的時候,那責任就完全在對方身上了。

可能同事會和你講述某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並非你所想的那個問題,這時,不管同事講什麼,不妨聽同事講完。

為了表示你理解了對方講述的話,你最好用自己的話再重述一遍同事說的關鍵句子。若同事的年齡和資格比你老,你應避免在這時與他當麵對質,除非你確定自己的理由非常充分。更好的辦法就是在雙方都冷靜下來以後交談。你不妨談些與矛盾相關的問題,而且你還可以用你的方式提出一些問題。假如你的確做了錯事並且遭到了對方的指責,就應該重新分析那個矛盾並且真誠地向對方道歉。

與人為善,以誠相待

要想和同事合作愉快,關鍵在於與人為善,以誠相待,假如你心存芥蒂,到時候做起事來肯定會受影響。要想打破僵局,那很簡單,就是解鈴還需係鈴人。

如果過去你們的關係很好,那麼沒有多大問題,隻要你能公事公辦就行了。

如果是你們都對彼此印象不好,那就必須多下些工夫了。你先要擺出你的大度來,有了新任務一定要和同事講清楚,並且抱著隨時握手言和的態度。那樣的話,同事也不好意思拒你於千裏之外的。

如果你和某位同事在一件事上持不同的意見,而且互不相讓,結果言語間有了衝突,你覺得太坦白了會誤事。可是你最失敗的一點是,曾經列舉了那位同事在過去三個月以來,做過的一切錯事。現在你覺得十分後悔,希望把壞情況扭轉,並且想向對方道歉,然而,同事好像仍然處於極度失望和困擾之中,使你更感歉疚。最好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誠心誠意地向同事道歉:“對不起,我真的很過分,我保證以後一定不會再犯。”如果你重提往事,想狡辯些什麼,隻能惹來更大的衝突,同時,顯得你沒有誠意,同事日後也更不敢相信你了。記著,你的目標是把事情解決,和同事化敵為友。因此,最好靜待同事心情好轉或者平和一些的時候,正式地向他道歉。

可見,善待他人是人們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隻有去善待別人、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章句上》)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