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恩師的“安全邊際”原則
巴菲特認為:股市投資是一門學問,一個人要想在股市上長久立足,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所以,早年他選擇了格雷厄姆為其師。
巴菲特於19歲大學畢業以後,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所,格雷厄姆就在這裏工作。格雷厄姆是那種具有實踐經驗,喜歡研究市場的學者。他對現實市場有深入的了解,在理論上敢於創新,具有獨特的個性。格雷厄姆是創立價值投資學說的先驅,他投資資學說的核心,為選擇股票奠定了理論依據,從而徹底改變了原來股票市場那種接近賭博的局麵,開始有了自己的原則體係,對此有評價說:“格雷厄姆就是投資業的卡爾?馬克思。”
格雷厄姆主張投資者要將注意力放在股票所代表的企業上,通過其經營狀況、資產狀況及未來前景等,對企業的價值作出一個綜合的評判。他認為:市場經常會高估或低估企業的內在價值,投資的秘訣就在於,當價格遠遠低於其內在價值時進行投資,並且相信市場趨勢會回升。
格雷厄姆的學說並非一門精確的科學。在股市裏,並不需要多少精確,需要做的是,有能力甄別出那些偶爾出現的其價格遠遠低於其價值的公司的股票,並且敢為人先地購買這些股票。
格雷厄姆將穩健投資的概念濃縮成一句箴言——安全邊際。那麼,何謂“安全邊際”呢?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不妨舉例說明。所謂安全邊際,打個比方當一個女孩子出門約會時,萬一必須自行搭車回家,所以事先應該額外準備好計程車費。考慮有價證券的投資,一定要顧及本金的安全和滿意的報酬率。巴菲特認為:安全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遇到一些平常可能不太遇到的突發事件,安全性高的債券也會變得一錢不值。
滿意的報酬率包括收益及證券的增值。格雷厄姆提到,所謂“滿意的”是主觀的字眼。他認為:
隻要一個投資人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到堅持理性投資,那麼他就能做到在保住本金的前提下,獲得一定的報酬(無論多低),那麼這個人就可稱為真正的投資人了。
若不是因為債券市場表現不佳,格雷厄姆對投資的定義勢必會被忽視。就像股票一樣,買賣債券不但可能令投資人虧損,而且更有許多債券發行公司宣布破產。
建立安全邊際的概念並不太困難。真正考驗格雷厄姆的是這個方法是否適用於股票。格雷厄姆推測如果股票的價格低於它的實質價值,則股票存在一個安全邊際。很明顯地,為“了應用這個概念,分析師需要一些技術來決定公司的實質價值。格雷厄姆認為:實質價值應該是被那些事實決定的價值”。這些事實包括公司的資產、盈餘和股利,以及任何將來發生機率極高的事件。格雷厄姆承認在決定公司的價值時,惟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它將來的獲利能力。簡言之,公司的實質價值能夠借由估計公司的盈餘乘上適當的資本化因子算出。這個因子,或說是“乘數”,受公司盈餘、資產、股利政策和財務狀況穩定與否的影響。巴菲特也和他的老師一樣注重安全邊際,他認為其師的安全邊際投資原則極其重要,可以說它是你減少投資風險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