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安全邊際理論學說,成為巴菲特投資策略理論的思考架構之外,格雷厄姆幫助巴菲特正確的認識跟隨目前股票市場波動的荒謬。股票包含了投資和投機二種特性,這是格雷厄姆教給巴菲特的。安全邊際幫助人們了解股票的投資特性。股票投機的特性是人們懼怕和貪婪兩種情緒作用的結果。這些情緒,出現在大多數投資人的身上,結果導致股價在公司的實質價值邊緣強烈上下震蕩。格雷厄姆又教導巴菲特,如果他能夠從股票市場的情緒旋風脫離出來,他將有機會從其他投資人的無理性行為中獲得利潤。因為,這些投資人的購買行為是基於情緒而非理性。
巴菲特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來自於他的老師格雷厄姆,他的老師教導他:如果你對一件事經過了深思熟慮,並得出了合乎邏輯的判斷,那麼就不要受他人的影響而應該果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
“你不會因為這些人的不同意,而判斷正確或錯誤。”格雷厄姆寫下這麼一段話:“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的資料和推理是正確的。”
巴菲特對格雷厄姆和費雪的推崇是可理解的。格雷厄姆給予巴菲特投資的思考基礎:安全邊際,教導巴菲特要始終保持一種理性的情緒,以便於在市價的漲落中獲利。而費雪則給予巴菲特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學,使他能夠判定出好的長期投資。當人們了解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和費雪投資學的綜合體時,巴菲特的投資行為所經常引發的誤解,將可輕易化解。
迪斯卡特寫道:“光是具備優秀的聰明才智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去加以應用。”就是這種靈活應用的能力,區別了巴菲特和其他投資經理人的不同處。他的許多同事智商都相當高、訓練有素且致力於投資事業,而巴菲特之所以地位較他們崇高,在於他有卓越的實踐能力,能將他的投資策略付諸實踐。
優化自己的投資組合
巴菲特對每一個投資人提出過這樣的忠告:投資人切記一定要好好地把握好自己手中的股票,應該堅持長期持有的原則而不應朝三暮四地今天看好這支股票,明天又看上了另一股票,接著就是不停地買進和賣出,這種做法是很不理智的。
為了優化投資組合,伯克希爾第一個大量收購的是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1973年,巴菲特在該公司投資了1000萬美元;到1977年,增加到3000萬美元。巴菲特認為廣告、新聞、出版事業有利可圖,所以於1986年又大規模地投資首都/美國廣播公司。
巴菲特是從投資保險業發家的。1978年,他以2380萬美元收購SAFECO公司。根據巴菲特的分析,它是當時全美國最好的保險公司,所以才毫不猶豫地投資。
伯克希爾的股市投資,幾乎有2/3都集中在金融和周期性消費產業上。
1987年,伯克希爾的持股總值首次超過20億美元。可令人驚奇的是這2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股票僅出自於三家公司的投資,即價值10億美元的首都/美國廣播公司、7.5億美元的CEICO股票、3.23億美元的華盛頓郵報公司等三家的股票。這實在是天下奇聞!世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這樣,把20億美元的投資全部集中在三種股票上。
1988年,巴菲特又打了一個漂亮仗。他先是出色地收購了1400萬美元股價的可口可樂股票。年底,他在可口可樂的投資高達5.92億美元。次年,又增加了9175500股折股權,使得伯克希爾在可口可樂公司的投資超過了10億美元。這個果敢的行動給巴菲特帶來了高額利潤。到1989年底,伯克希爾在可口可樂的未實現收益高達7.8億美元。在伯克希爾的普通股投資組合中,其中日常消費品占到了一半還多。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功地管理伯克希爾的投資組合,主要是他能以不變製萬變。當大多數投資人都難抵誘惑,並不斷在股市中搶進搶出時,巴菲特卻很理智地靜觀,以靜製動。當他在紐約工作的時候,總是有人跑來跟他討論股市的行情,買哪家公司股票賺錢等等。每當這時,巴菲特都能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並做出自己的正確判斷。他認為,投資人總是想買進太多的股票,即不願耐心等一家真正值得投資的好公司,而每天搶進搶出決不是聰明的方法。
巴菲特常想,買進一家頂尖企業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要比一天到晚在那些不怎麼樣的股票裏忙得暈頭轉向,絕對是容易得多。巴菲特隻對那些優良的股票感興趣,而對那些業績不佳,隻依靠股市的漲跌來運作的公司蚩之以鼻。有許多投資人一天不買賣就渾身難受,而巴菲特卻可以一年都不去動手中的股票。他說:“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動,正是我們一貫的投資風格。”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成功主要是建立在9家成功的大宗投資上。他告誡人們:一定要耐著性子等待絕佳的投資時機,而決不能馬虎草率地投資。
因此,巴菲特認為,以財務利益的觀點來看,他這種長期持有的策略,比起搶短線的投資方式更為容易。巴菲特舉例說:“假如我們做了一個每年成長1倍的一塊錢投資,如果我們在第一個年度結算時出售,我們的淨收益為0.66元(假定累進稅率為34%)。如果我們繼續以每年加保的速度投資,並不斷出售和支付稅金,然後將收益轉為投資,20年後我們的獲利是25200美元,所支付的總稅金為13000美元。但是,如果我們購買了這項每年成長1倍的一塊錢投資,而後放在手中20年都不動,那麼我們的總收益將高達692000美元,所付的稅金為356000美元。”
巴菲特正是認識到長期持有的優勢所在,所以在他的投資生涯中,注重長期持股。
巴菲特從自己投資的經驗中得知,質地優良、經營良好的企業通常價格都較高。而一旦見到價格低廉的績優企業,他會毫不猶豫地大量收購。而他的收購行為完全不受經濟景氣及市場悲觀氣氛的影響。隻要他相信這項投資是絕對具有吸引力的,他就會大膽購買。巴菲特的這種集中投資的策略,使他獲益甚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