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15: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 / 2)

實踐出真知

巴菲特作為投資高手,在實戰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麼,他的投資生涯是怎樣的呢?可以說,他的投資生涯鮮有波折,也可以說是平步青雲,扶遙直上,之所以如此,歸根到底,就是靠他那套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簡單投資法。

巴菲特作出這樣的預測: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備種不同的投資方法交叉並存,如:小資本化、大資本化、成長法、價值法、動態法、主題法、產業循環法等都證明它們在投資上是有益的。但有的時候投資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監控市場的交易進展和相關股票的市場活動。這有違巴菲特長期持有股票、穩定獲取利潤的宗旨。另外,巴菲特不聽信謠言,不去試圖猜測市場交易結果,隻參與到已經趨近公開化的交易中去。他從媒體報道中挑選出正在計劃中的幾項大交易,然後依據自身感覺參與進去,從這些交易中套利。

確實,巴菲特的套利行為為伯克希爾贏得了可觀的利潤,他在1965~1988年間,平均回報率遠高於20%。而現在巴菲特也承認,在持有的現金量較大時,他依然會從事這種套利,與投機者不同,他堅持“別人在處理時如不謹慎,我們則會更謹慎地處理我們投資的套利交易。”“我們對別人過分樂觀的套利行為毫無興趣,我們始終牢記,若不能持之以恒,必然走向滅亡。’這對於在買賣股票的股民們無疑也是一個啟示。

現在賺錢很難,為什麼難?那是經濟學家的事情。股市上賺錢現在也很難,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報紙、書籍、軟件、股評來教炒股賺錢,看來教別人炒股賺錢比自己炒股更賺錢。很多股民在專家、股評家、似懂非懂的好心人的反複教導下,對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完全接受,徹底喪失自己的判斷,分析能力,所以虧損是必然之路。

股市的特點決定了一旦某種賺錢方法被大家了解,其有效性必然會大打折扣,很難再賺錢,告訴別人就是自斷財路。

如果某種方法能夠保證資金安全,保證收益,甚至可以獲得暴利,而掌握這種方法的人願意公開賺錢秘訣,那麼不否會知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呢?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就可以達到以上的效果。他至今尚未經曆過投資策略無效的時期。他的投資效果被廣泛證實是持續的領先者。當投資人和投機客都分心於尋找更好的投資策略時,巴菲特已經悄悄地聚集了一筆超過百億美元的財富了。

自始至終,巴菲特都將投資視為一種企業經營活動,而以一般常識作為他的投資哲學。他的做法歸納起來很簡單:

1. 觀察企業全貌。

2. 忽視短期價格變化。

3. 關係投資(投資人和公司的長期關係概念)。

而他的投資策略分為四個步驟:

1. 不理會股票市場每日的漲跌。

2. 不擔心經濟情勢。

3. 買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

4. 管理企業的投資組合。

他將自己的投資策略平民化了,但卻取得了非凡的成績。正如巴菲特所說:“我們所做的事情,不超過任何人的能力範圍。”巴菲特說:“多做額外的工作,不盡然就能得到與別人不同的結果”。

巴菲特大獲成功了。而那些與他一樣具有超群能力的人卻失敗了。這足以顯示出巴菲特所具有的獨特投資策略的正確性。這種不尋常的技巧給人們留下許多成功的經驗。

打有準備之仗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最得意、最引以自豪的學生之一。他的投資哲學繼承了格雷厄姆投資思想的精髓。他的老師教導他:“想贏,你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是不能輸。”巴菲特理解了保證本錢就是不輸的道理,為此他經常認真地製訂投資計劃,從不草率的作出投資決定。時刻注意投資中的風險管理。巴菲特認為:格雷厄姆的“內在價值”學說是投資致勝的關鍵理念。縱觀巴費特的投資曆史,人們看到,他始終堅持這個標準——以股票的內涵價值來挑選各種可靠的股票,而從不依據股票是否為熱門貨,盲目跟風。一旦市場上出現了其市價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他就會心花怒放,暗想:購買有潛力的股票的時機到了。他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前景、產品質量和企業經理人員使用資金的能力等方麵,對企業進行分析,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估計企業將來可以賺多少錢,來確定企業股價應該為多少。巴費特隻投資於自己熟悉的公司。如果自己不懂該企業,別人再怎麼推薦,他也不投。他不懂生物工程工業、電腦軟件工業、激光纖維工業,他就從不向它們投資,巴費特喜歡投資於特殊商品型企業。特殊商品企業是指獨此一家生產某種產品,他人沒有能力與之競爭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