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15: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 / 2)

以美國運通公司為例:1963年,美國運通公司因某子公司醜聞引發了股票票價暴跌,帳麵上幾乎沒有了淨資產。巴費特卻認為美國運通公司的兩個主要業務:全國旅行社支票業務、信用卡業務在美國占據基本壟斷的地位,醜聞並沒有影響它們,而這兩種業務沒有競爭者與之為敵。巴費特從不把四分之一以上資本投入一個公司,這次卻一反常態,把所有資本的40%——1300萬美元全部購買美國運通公司股票。2年後,他賣掉這些股票時淨賺了2000萬美元。

由於巴菲特相信自己所購的股票是深具潛力的,所以他總是耐心地長期持股,靜待股價在波動中穩步上升。他認為過於頻繁地買賣,結果是有害無益。投資者要有耐心,同時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投資立場,不要在意股價短期內的波動,隻要股價便宜,公司真正有潛力,買好後就不應該擔心。即使證券市場關閉幾年也無所謂。

巴菲特在整個投資過程中總是力爭把資本損失的風險降到最小限度。當股價高漲時,風險也就跟隨而來。股價愈高,風險愈大。因此對於賣出股票,他的原則是力戒貪心。他說“永遠不要指望賣個好價錢,隻要買進時價格富有吸引力,即使賣個中等價也能得到滿意的收益。”對於賣出時機的選擇,巴菲特有非常明智的見解,他認為,在選股時要選自己願意長期持股的公司,由於很難發現好的公司,發現後就不要輕易賣掉,但也要相機而動。一旦發現股價已超過潛在的價值就應該賣掉。

巴菲特一直住在遠離華爾街的奧馬哈市管理著自己的投資。他選擇異地投資是因為,在這裏他可以避開股市流言、傳聞的幹擾,更好地獨立思考市場,開動腦筋,製訂自己獨特的投資計劃。正是由於這種獨立思考,使得他不盲從於所謂的現代投資理論和技術分析。巴菲特認為,股市行為與其用經濟學來解釋,還不如用人類學來解釋為好。股價之所以沒來由地暴漲、暴跌的原因就是人類的貪婪與恐懼。因此巴菲特認為現代股市效率理論中那種認為“股價反映了市麵上所有的信息”的觀點在股市根本站不住腳。事實是,股票市價受投資者極度悲觀或極度貪婪的心理影響,有時比內在價值高,有時比內在價值低。而聰明的投資者則可以利用這種混亂,從中淘金。巴菲特認為所謂的技術分析是荒唐可笑的,他對此沒有一點興趣,而他所關心的隻是股票的內在價值和價格。他認為之所以有那麼多關於成交量、股價走勢、買賣點等所謂的技術分析,是因為電腦發達的今天,理論家可以用它從各種角度來記載股票的各種數據,從各種角度來臆測股票行情,並不是因為這種臆測有什麼實用,而是因為這些學究技癢,就像一個手拿榔頭的人,每樣東西都禁不住想敲敲。

巴菲特信奉的格雷厄姆投資法的中心思想是:“當企業的市麵價格低於其價值就投資。”一旦股價過高,他就停止投資,幹脆休息,決不拿錢開玩笑。他把寫著“愚人和他的錢到處受到邀請”的醒目語句的條幅時刻掛在辦公室的牆上。1969年,美國股市過熱,巴菲特認為尋找有潛力的股票的機會越來越少,幹脆賣掉了累積了13年的股票,解散了合夥投資基金。當他把錢分還給投資者時,僅奧馬哈市就有50多人一下子成了百萬富翁。巴菲特判斷無誤,他離場後,股市競爭愈發困難。13年後,美國股市的溫度終於降了下來,道?瓊斯指數逐步降到了不及他1969年退出時的水平。1973年巴費特又重新殺入股市。奇怪的是,自他進場後,市場又重新紅火起來。1976年他的收益率竟達到了令人瞠目的高度——59%。

巴菲特幾十年致力於投資研究,並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策略,他年輕時就定下了這樣的投資目標:獲取市場的十個百分比,現在看來,是實現了。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