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領導風格的細節(3 / 3)

怎樣才能做到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呢?

用人應先問:“他能做什麼”。身為領導者,要敢用能人,尤其要敢用強於自己的人。

容人之短是指不計前嫌, 不以短作為用與不用的標準,而不是容許犯錯誤。對工作有危害的短處仍須時時告誡,不能放縱,更不能容許居功驕傲,鑄成大錯。

讓工作去適應人。 日本著名企業家土光敏夫說:“誰拿起100斤就交給誰120斤的擔子。”這種挑戰性的用人觀念,更能把所有的長處都顯露出來。 日本索尼公司與其他公司在用人上最大的區別在於,索尼公司樂於雇用喜歡標新立異和具有不同經曆的人,而從不雇用一名能勝任某一具體職位的人。它從每個人的現在和將來著眼,提出的口號是,“要讓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工作”。因此,“讓工作去適應人”應該成為用人之長的發展方向。

10善於傾聽,善解人意

管理者工作績效的評價不僅取決於管理下屬,還取決於與員工的有效溝通,這時,善於傾聽,善解人意注定成為你實現有效溝通的重要方式。要知道,作為主管,別人對你了解越少越好,而你對別人了解越多越好,於是你要記住:盡可能少地透露自己的情況,聚精會神地傾聽及提問。

當你召開會議時,固然要安排下一步的工作,評價以前工作的成績,但更要注意傾聽下屬的意見,尤其要注意以下幾方麵內容:

員工對福利的進一步要求;員工對工作安排的想法與看法;員工對公司未來發展提出的建議,員工對你辦事方式的建議。

這時,傾聽比交談更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加入你自己的看法,這樣就會使溝通無法無拘無束地繼續下去,大家談論的傾向會自然地向你靠攏,即使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或意見,但礙於你的情麵,也會緘口不說或順著你的意思說,使你形成一種錯覺,更加肯定你自己原先的想法。

傾聽的結果是接受或不接受,但你的表達一定要委婉,無論接受與否,都應當用肯定的語氣加以表示。

會議的情況與個人私下交談有許多不同,倘若你與員工進行個別私下交談時,一定要學會“接話頭”,用簡短的話語調動談話的氣氛,並將談話內容進一步引向深入。常見的“話頭”有以下一些。

那他又怎樣了呢?

這事能辦成嗎?

他會出差錯嗎?

嗯,不錯,那接著又怎樣了呢?

一些話頭話語雖少,但卻有著豐富的含義,會讓員工覺得你在認真地傾聽他的講話,並且給予了充分的理解。話語要少而精,這樣不會使他覺得你在有意探聽隱私,談話會顯得更加流暢自然。下麵我們不妨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主管:你最近怎麼啦?

員工:家裏出了點兒事。

主管:需要幫忙嗎?

員工:沒事,我自己能解決。

主管:嗯,不過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啊。

員工:不瞞您說,我和愛人離婚了。

主管:你別太難過,這沒什麼?

整個談話顯得很自然,剛開始員工明顯不願意說自己的隱私,但主管既表示了自己的關切與熱心,又不是很好奇地打探此事,使員工很放心地對其傾訴。在主管了解情況之後,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勸慰、引導,促使其情緒改變。

現在,你體會了傾聽對主管的重要性,也學了“善解人意”的幾招,最後我們要向你提出幾點忠告。

傾聽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傾聽最重要的是耐心與熱心。

傾聽的後續行為要明確,以達到效果。

傾聽後要為員工保留隱私,不可張揚。

傾聽的中心應放在員工身上。

有效傾聽一定會為你和你的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融洽的工作環境。

11隱藏好惡,洞燭真情

許多時候,領導者需要隱藏自己的好惡、情感及立場,才能讓信息得到真實的反饋,讓諂媚者無處下手。所以,韓非子說君主應該“循名責實”,製定客觀的法律,讓下屬看到的隻是客觀法律,而不是領導本人的意願,讓諂媚者無處下手。

領導者往往對下屬的升職加薪有一錘定音的作用。趨利避禍乃人之本性,為了讓自己的利益盡可能的最大化,下屬揣摩上司的心思,並按上司意願行事,一切都變得極其自然了。所以,下屬會順應領導的好惡意向,順水推舟,見風使舵。

基於這樣的原因,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強調君主要隱藏好惡,不作自我表現。君主一旦自我有了表現,向人透露了他的喜怒好惡,下麵的臣子為了他們自己的私利,就會用各種方法去包圍他,逢迎他,欺騙他和坑害他。因此,君主必須“循名責實”,製定客觀的法律,令臣下看到的隻是代表君主的客觀的法律,而不是君主本人。

“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齊桓公的癖好給後人帶來了諸多的啟示。

齊桓公對服飾有自己的偏好,他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上朝或會客常穿紫色的衣服。大臣們察覺到齊桓公這一愛好後,為討好逢迎桓公,便也紛紛穿上紫衣,這樣,不多久全國上下就到處變成了一片紫色。

由於當時紫衣造價較高,一匹紫布價格差不多是素布的5倍,全國都穿紫衣,過於奢侈,因此,齊桓公便想製止這一風氣的蔓延,可是一直苦於沒有良策。管仲看出齊桓公的想法與自己不謀而合,於是瞅準了機會對齊桓公說:“大王,隻要您明天朝見群臣時,故意表現出對穿紫衣的人十分討厭就行了。”齊桓公很奇怪,不明白管仲的用意何在,但他決定依管仲之言而行。

第二天,齊桓公上了朝,看見幾個穿紫衣朝服的大臣們正在孤芳自賞,煞是得意,於是就皺起眉頭說:“你們天天穿紫衣煩不煩啊,你們穿不膩,我可看膩了,離我遠點兒!”從此,朝中再也沒人穿紫衣了,民間紫衣之風也漸漸散去。至此,齊桓公才明白事情原委,是大臣對自己的逢迎。

無獨有偶,齊靈公原來喜歡讓宮女穿男人的服飾,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全國上下的女子都穿起男裝。後來他根據晏子的建議,隱藏起自己的愛好,在全國禁止女子穿男裝,從而恢複了社會的正常風氣。

雖然曆史已行至21世紀,但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麵,都會為自己打算。所以,下屬依然在揣摩著上司的心思,依然在找機會討好上司,韓非子“去好去惡”的方法仍然值得領導者們借鑒。

比如,當領導者在聽下屬彙報時就要十分謹慎。當涉及到有關的人和事時,如果輕易地外露自己的好惡意向,那麼,下屬就會按領導者的意向亂說一通,將真實情況掩蓋起來,這樣,領導者便失去了了解真實情況的依據。“人主欲見,則群臣之情態得其資也。”領導者要實行“無為”之術,隱藏自己的好惡,凡事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看見也像沒看見一樣,知道也像不知道一樣,不表現出任何主觀好惡,防止別人順著自己的好惡去辦事。如此,下屬就無從揣測領導者的想法,在不知道領導者思路的條件下,便隻得如實彙報,道出實情了。

12淡化權威,尊重個體

老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在《伽利略傳》中借伽利略之口說:“需要英雄的國家才是不幸的國家。”是的,在一個規範化的組織裏,需要的是領導者專注投入,熱情參與高標管事,低調管人,權威的樹立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們看到過無數悲劇的產生都緣於人們對權威的熱衷。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崇禎帝。與一些曆史上傳統的昏庸君主比起來,明朝崇禎帝的作為並非如曆史上以往的亡國之君那麼昏庸荒淫,也沒有坐視國事日非而不顧及。他“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命王承恩賜死魏忠賢於鳳陽,而後通過一係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的勢力,使閹黨之禍逐漸澄清。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時人歡欣鼓舞,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

崇禎勤政律己,麵對危難時局,一心勵精圖治,要做中興之主。他“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在位17年間,動輒下《罪已詔》來安撫民心,所用之言都極盡自責之能事。

既然崇禎是一個勤於政事的勤勉皇帝,為何卻亡在了流寇與清兵的鐵蹄下呢?

崇禎帝極其注重個人權威,他事必躬親,動輒督責臣屬,兢兢業業,大臣稍有疏忽,便大加訓斥。這樣的後果就是,大小臣工們對於朝政中的一切事務就緘口不言。皇帝督責越嚴,臣下越不敢擔當;皇帝操勞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

此中有名的例子是陳奇瑜。陳奇瑜是1616年進士,曾在陝西北部大勝農民軍。崇禎七年即1634年初,被崇禎委任總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五省軍務,專辦“流賊”。陳奇瑜果然不辱使命,不出數月,就在河南西部靠近陝西邊界的車廂峽誘殲了數千名農民軍。農民軍首領李自成被逼無奈,佯裝投降。陳奇瑜欣然地接受了李自成的投降,還派人將李自成和他的部下遣送回陝北。但李自成隨即殺掉護送的明軍,突襲了駐紮在渭水的明軍。得知消息的崇禎帝惱羞成怒,於是陳奇瑜被逮捕入獄。

晚明著名的學者劉宗周在批評崇禎帝的奏疏中這樣寫道:“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為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為壅蔽。”

在個人權威的極度膨脹中,明朝本已衰敗的政局更是雪上加霜。最終,崇禎帝隻得自縊結束自己的生命。崇禎帝臨死前都在哀歎“諸臣誤朕也”,這是曆史的大悲劇,也是崇禎個人的大悲劇。

現代社會,人們依然崇拜英雄,渴望做能人,將能人和英雄樹立成“神”並寄予厚望。這種現象在管理學裏被稱為“光暈效應”。但大量的事實證明:從政治家到企業家,失敗常緣於被眾人的期待架空。

權利和威信的集中和過於強調固然有利於調動全體的力量做事,但如果過於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很可能會造成獨斷專製的後果,同時還會壓製所有下屬的個人創造力,限製更出色的決策、建議的采納。

任何組織的發展壯大都需要所有組織成員的努力,領導者過分強調權威會導致下屬消極懈怠。掌有大權的權力者之所以會鶴立雞群,其實是因為自身過於強勢,使得眾人都跪倒的緣故。

當強勢領導專斷專行時,被統率的“大多數”就會把一切責任都推諉到少數擁有權力的人身上。他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對上司唯唯諾諾,被動服從,不敢也不願承擔責任,變得越來越懶惰,越來越沒有自信,隻想維持現狀,不被開除就好,自然不會主動熱情地開發自己的潛力為組織服務。

13做事高標準,欲望低要求

在某種意義上說,“低調管人”就是要求領導者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明。倘若自認為處處勝人一籌,高人一等,那麼必然會在欲望上表現得多貪多占,並視之為理所當然,這在旁人看來卻是狂傲之舉。所以,領導者在任何情勢下,都應該放下自己的架子,嚴格要求自己。對事高標準要求,充分表現自己的專業精神;對人則需低調處理,表現自己的謙遜之態,這才是領導者最智慧的平衡藝術。

清代名臣張英、張廷玉父子就極擅此道。

康熙時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做官,鄰居吳氏欲侵占他家的宅邊地,家人連忙寫信到北京,原想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得知事情原委,受到震動也後撤三尺。這就是安徽桐城有名的“六尺巷”的由來。

張英之子張廷玉也秉承其父的謙謙君子之風,做人低調謙遜。

張廷玉是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設軍機處,其規章製度均由他擬定,是雍正的重臣。

張廷玉之長子張若靄在經過鄉試、會試之後,於雍正十一年三月參加殿試。諸大臣閱卷後,將密封的試卷進呈雍正帝親覽定奪。雍正帝在閱至第五本時,被策中“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數語吸引,認為此論“頗得古大臣之風”,故將此本定為一甲三名。後拆開卷子,得知此卷正是張若靄所作。雍正帝很高興,說:“大臣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異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宣力。”認為此事“非獨家瑞,亦國之慶也”。為了讓張廷玉盡快得到這個喜訊,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張廷玉。

金榜題名可謂是讀書人最大的奮鬥目標,按常理,兒子高中一甲,父親定是欣喜無比,大肆慶祝。但張廷玉卻並沒有這樣做。他非但沒有將此喜訊通知家人,反而立即麵見雍正帝,跪求換人,認為自己已身為朝廷重臣,兒子又中一甲,實有不妥。

雍正帝不允,說:“朕選才公允,此前並不知是大臣之子。”張廷玉聽罷,依舊懇辭,說:“普天之下,人才眾多,三年一次殿試,都望登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擠天下寒士進階之位,心實不安。”

在清朝的科舉製度中,一甲僅限三名,二甲、三甲則各取若幹。一甲的第一名叫狀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實際上是殿試的末等,待遇與一、二甲是完全不同的。

雍正帝深受感動,最終“不得不勉從其請”,將其子降為三甲第一名。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無論多麼英明的皇帝終免不了以個人喜怒為核心,而清朝又加上了滿漢隔閡,皇帝提防漢人作亂,大興文字獄,稍有不慎,就會招禍。但張家卻幾代高官,特別是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能夠在官場上揮灑自如,50年官場不倒,恐怕不無秘笈。今天,我們綜觀其一生,可以肯定地說這秘笈一是嚴謹勤勉,二是做事高標準,欲望低要求,萬事謙讓,不與人爭。

正是平凡孕育了不平凡,唯有了解平凡、力行平凡,才能做到不凡。一個自認不凡的領導者永遠都無法獲得團隊內部的信任與認可。現代社會物質極度發達,各種誘惑也更多了,但領導者必須用理智控製自己的各種欲望,甘於平凡的生活,高標準管事,低欲望生活,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達到成功領導者的佳境。14以無為應有為,以低調應變化的細節

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認為領導水平的最高境界是民眾都不知道這個領導的存在。低調管人法所遵循的也是這條原則,就是讓下屬有充分的自主權,並為自己做的事擔負全部的責任。

西漢有兩個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個是漢文帝,一個是漢武帝。漢文帝劉桓登基之前,因為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亂政,弄得天下一片混亂、危機四伏。

漢文帝麵對著這個千瘡百孔的王國,實行了無為而治,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自由主義政策。低稅收,少幹預,自由開放。漢景帝劉啟延續漢文帝的政策,也實行無為而治,節儉愛民,使漢朝經濟得到進一步複蘇。“文景之治”期間,“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這就是說,國家統一,各地關卡取消了,開發山澤自然資源的禁令取消了,所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商品交換沒有不通的,大家都得其所欲。政府在煮鹽、冶鐵等領域全麵開放,私人得以自由經營。甚至在冶銅鑄幣這樣的貨幣發行領域,也都向私人開放,私人可以從事鑄幣業務。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到了極至,民營工商業得到很大發展。

不久之後就實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那時候,吏治清明,民風淳樸,社會繁榮穩定。據說,經過漢文帝和他的兒子漢景帝兩代人的治理,糧食豐收得連全國的倉庫都裝不下了,隻能在院子裏露天堆放;金庫裏也是長期堆滿了錢幣,以致於連串錢的皮繩子都朽壞了。然而,這麼多的財富卻被他們的繼承者漢武帝揮霍一空,並導致西漢的衰落。

曆史學家們總是醉心於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和開疆拓土的精明“有為”上,卻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位皇帝的窮奢極欲和凶殘暴虐。

漢武帝征伐過度。漢武帝在位54年,戰爭持續了43年,武功極盛。其用兵少則數萬人,多則30萬人,軍費動輒數十億,軍功賞賜黃金一次達數十萬斤;連年勞民興役,如築朔方城沿邊屯田,“衣食皆仰給於縣官”。他即位之初,本來“人給家足”,府藏皆滿,但連續征戰之後,變成“海內虛耗”。漢武帝的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同樣給民眾帶來嚴重的災難。漢武帝征發大量農民修建上林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專門設為皇家遊獵的上林苑,把終南山和原來皇家林苑之間的全部土地都劃進去。上林苑建成後,周長400餘裏,周圍有圍牆環繞,苑中山林巧布,草木蔥蘢,湖泊清澈,麋鹿成群,70多座宮殿錯落有致。苑中有21觀、10池,名果異卉種類繁多,南方的龍眼、檳榔、橄欖等,也都移植於苑中。所以,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論漢武帝謂:“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把漢武帝與秦始皇的殘暴並列。

當然,“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不為中實現有為。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指出:“所有的翻譯家和評注家都把‘為’字原原本本地譯成‘行動’(action),於是道家最大的口號‘無為’就變成了‘沒有行動’,我相信大部分的漢學家在這一點上都錯了。無為在最初原始科學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動’,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適的事不強而行之,勢必失敗的事不勉強去做,而應委婉以導之或因勢而成之。”李約瑟對“無為”的理解,深得“無為”要領。“清靜為天下正”,用現代的管理觀點說,清靜無為的管理就是管理對象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