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權變管理的細節(2 / 3)

孟嚐君回答:“買什麼都沒關係,看看家裏缺什麼就帶回來好了。”

馮諼到了薛地之後,交得出稅款的人就交,交不出來的人就免了他的稅,稅款單據也在當場燒掉,老百姓都非常高興,連聲稱讚孟嚐君的仁義之舉,並且發誓以後絕對效忠孟嚐君。

馮諼回來以後說:“我買了家裏最缺少的‘義’。”並且把整個經過告訴了孟嚐君。孟嚐君聽了又是驚訝,又是生氣,但是既已成為事實,也無可奈何。

經過一年之後,孟嚐君被齊王免去宰相的職務,滿懷失意地回到封地薛,沒想到薛地的百姓會夾道歡迎他回來,心中很驚訝,也很感動。

“哦,原來馮諼所說的‘義’就是這個。”

孟嚐君很感激馮諼,馮諼卻說:“俗話說,‘狡兔三窟’,才可以安全保命。公子現在隻有一個巢穴,應該趕快另外挖掘才好。”

馮諼說完這些話,馬上去晉見魏惠王,說服他:“齊王解除孟嚐君的職務了,像如此傑出的大人物,如果哪個國家能聘他從政,這個國家一定會馬上繁盛起來。”

魏惠王聽了以後很高興,說:“我要聘請孟嚐君為將軍,現在就立刻派使者請孟嚐君來就職。”

齊王知道這個消息以後,立刻派使者敦請孟嚐君回朝當宰相。

馮諼又勸孟嚐君:“現在請齊王把先王的宗廟建在薛地。”

不久之後,宗廟建好了,馮諼說:“公子現在擁有齊、魏、薛三窟,可以高枕無憂了。”

果然,孟嚐君終其一生都過著安定的生活。

馮諼利用狡兔三窟的道理,為孟嚐君鋪了許多後路,使他高枕無憂。

作為一名領導,在自己的事業如日中天時,也應該為自己多儲藏“義”,寬容地對待下屬和同僚,這樣在自己不如意的時候才會有人願意全心來幫助你渡過難關。

4恩威並施的老板權變細節

常聽到有些老板說:“我對員工那麼好,可是到最後他們都背棄了我,真是太不重情義!”

也常見這樣的老板,很有“老板脾氣”,隻要看到不順他意思的事,就把員工叫到跟前劈頭蓋臉地罵一頓,好像厲害得不得了。可是員工不但沒有人對他感到厭惡,也不認為他管得太嚴,反而覺得有一份親切感。

這是老板與老板的不同。

如果你的一個員工犯了錯,你是該安慰他還是該罵他一頓?有時安慰比罵更有效果,有時罵比安慰更立竿見影。但是,該安慰的時候你卻罵,該罵的時候你卻安慰,會把本來沒有那麼糟的事情搞得更糟。是恩是威,全靠老板的悟性來把握了。

現在是一個大流動的時代,員工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他們很容易就會在行業中獲得另一個工作的機會,有些新單位給他們的待遇並不比你給他們的待遇好,所以單純地靠待遇留下你所珍視的技術人員或者骨幹經理人員,往往是事倍功半。留人留心,老板的適當施恩往往讓員工感到受重視,受尊重,感到“遇明主”,從而建立起主雇之間的感情。但是,老板對待員工隻靠誠信、公平,在很多時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用點手段、技巧,適當地發發威,才能使下屬服服帖帖。

一位生產塑膠加工機械的老板,在他的射出成型機製造部門,有位技師跟生產組的組長發生了衝突。技師是大學畢業,到公司才3年多;那位組長是高中畢業,但在公司裏已經工作11年。雙方的衝突起因於射出成型機的改良設計。

那位技師認為,他們製造的射出成型機,應該在射出速度上加一個自動控製鈕;那位組長則認為不必多此一舉,隻要在射出口上加以控製就可以。前者是從機械的結構著眼,也可稱之為理論的應用;後者是從實際操作著眼,可稱之為經驗的積累。

他們都是想把射出成型機改良得更加完美、更加實用,其出發點彼此都沒有錯,都是為公司好,兩個人之所以意見相左,鬧得臉紅脖子粗地大吵起來,表麵上看是觀念不一致, 實際上則是彼此的心理在作祟。

那位組長認為:“老子在工廠裏幹了十幾年,整日與這些機械為伍, 連哪裏有顆小螺絲釘都記得清清楚楚,你才來了幾天,隻不過在書本上多學了點理論,就地位比我高了,其實你狗屁不通!”

那位技師的想法正好跟他相反:“機械結構的原理,我比你清楚得多, 你想用土辦法來改造機械,那真是差得太遠了!”

這種彼此不服氣的心理,當然不是一天形成的,那位技師一進入工廠, 這種想法不協調的現象就開始醞釀了,這次的事件隻是個導火線而已。

對這種情形,老板不是沒有發覺,但為了整個企業的發展,自然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改進機械方麵,必須要用一些學有專長的人,要從基層員工中培養、提拔,恐怕是吃力不討好,即使有可造之材,也不是短時間能夠派上用場的。因此,他開始物色大學機械工程係畢業的學生,那位技師是他吸收的第一個人才,也是他公司生產部門裏第一個具有大學學曆的員工。

人家既然是大學畢業生,學有專長,自然不能給人家一個普通技工的待遇。 可是他的公司規模不大,還沒有設開發研究部門,也沒有機械工程師的編製,想來想去,他給他安了個技師的名義,地位和待遇都比那些老技工高,有些老技工心裏自然就有點兒不服氣。

衝突發生之後,老板在處理上頗感為難。因為就事論事誰都沒有錯, 但實際上又不能不問不管,否則,讓這種不滿的心理狀態繼續發展下去,後果太可怕了。

可是,如何管呢?如果把技師數落一頓,不但技師會認為老板不重視新技術、 新構想,也會增長那些老技工的氣焰。如果把老技工出身的組長罵一頓, 一定會引起老技工們的不滿,認為老板不重視他們,說不定一氣之下,拍拍屁股不幹了。

這位老板想來想去,真是左右為難,如果留不住專門人才, 他的企業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如果得罪了這些老技工,使他們生出二心,馬上就會影響工廠的生產。對他來說, 這兩種情形發生任何一種,都是公司的不幸。

最後,他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把兩者的權責劃分清楚,另外設立一個開發部,由那位技師主持,挑選幾位年輕好學的技工跟著他一起研究,專門從事改進產品的工作。那位組長則專門負責生產,兩個人互不幹涉,就不會發生直接衝突。

此外,這位老板還用了點小手段,消除了雙方心中的“怨氣”。 他把那位技師叫到辦公室裏,用誠懇的語氣跟他深談了一番。自然不外是將來公司的發展全看他了,希望他能爭一口氣,在新產品開發上有突出的表現。

照理說,工作責任加重了,自然在待遇方麵也應該提高一點兒才合理。 但這位老板心裏明白,如果調了他的職務再加他的薪水,無異於告訴老員工,他對這位技師更加重視了, 所以他悄悄地告訴那位技師:“你現在獨當一麵,責任加重了,我應該給你加一點兒薪水, 但我相信你了解我的苦衷,現在還不能給你加。好在你還年輕,又有自己的理想, 不會計較這些。不過,我可以向你保證,我絕不會讓你吃虧。”

接著,他又把那位組長叫到辦公室, 一見麵他就用帶著幾分親切的語氣訓起來:“你簡直是在胡鬧,身為生產組主管,竟當著那麼多人跟人家技師吵起來,這成什麼體統? 年資比人家深,即使有什麼不滿,也該忍下來,事後可以跟我說。你這樣公開跟人家吵鬧, 叫人家如何下得了台?”

“你已經跟我工作十幾年,你的能力我當然信得過,”這位老板用對待自己人的語氣說,“但你要知道,我們要開發新產品,擴大業務,光憑你我兩個人是不夠的,必須要吸收新的人才。如果我用一個新人,你們就跟人家吵一架,誰還敢到我們這裏來?經驗固然重要,理論也不是一文不值,你到人家那些大公司去看看,負責開發、設計工作的,都是些學有專長的人。以後你的氣量一定要放大一些, 免得人家說我這個老板隻把幾個老人當寶貝,幫著你們欺侮新來的。”

那位組長本來一開始還有滿肚子的話要說,被老板訓了一頓,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老板對他這樣好,把他當成自己人看待,他除了慚愧還能說什麼呢?

“現在我把你們的工作分開,”老板最後說,“你負責生產,他負責新產品開發。不過,你要弄清楚,你們的工作性質雖然不同,但並不是互不相幹的, 他在工作中需要你的支持,你一定要全力去協助,不管有什麼委屈,可以跟我說,絕不能再跟人家當麵吵,否則,我可是不答應你。”

由以上事件看來,這位老板就是很懂得“恩威並用”的人。技師和組長犯的是同一錯誤,但由於對象不同,他處理的方式也是因人而異。 而且兩個人都認為他處理得很得當,對他產生了更大的向心力。“恩威並用”牽涉到被管理者的個性、 觀念和做事的理想,同樣的方法、同樣的事情,絕不能用於所有人的身上,必須根據平時你對他們的了解,以及你們之間的關係,靈活地加以運用。

就拿上麵的事例,假如那位老板用對待組長的態度對待那位技師,那位技師在一氣之下,也許拍拍屁股不幹了。同樣地,用對待技師的態度對待那位組長, 他不但不會認為你對他客氣、尊重,反而會認為你在跟他鬧“虛套”,不夠親切。

5具體、明確陳述命令的細節

上司領導下屬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下達命令。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必須要把握住一點,一定要具體地陳述命令。

索尼公司的前董事長盛田昭夫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他在書中寫道:

我們日本人有句話叫“心照不宣”。即使不作仔細說明,言辭含混,彼此也能心靈相通。比如,有個人說:“這邊就拜托你了!”對方回答“萬事放心……”的話,之後即使什麼也沒說,事情也能順利地運作。

這種關係可以算是最令人愉快的人際關係,我們應該加以尊重,而且可以通過它把事情辦好。特別是在領導方麵,“心照不宣”的方式,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這種方式在美國卻行不通。如果想要以心照不宣的方式進行管理,對方反而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才好。

在索尼美國公司,公司董事長是瑞士人,副董事長有猶太人、北歐人和日本人,而副總經理則是愛爾蘭人。公司的員工有德國人、法國人、美國當地人,甚至還有黑人。

在這種情況下,各式各樣的人物在同一個工作場所,心照不宣的方式實在是行不通。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民族聽起來感受大不相同,甚至對於不同人種所想的事,彼此間所能了解的也非常有限。

因此,像一些粗枝大葉的老板,如果隻對工作夥伴吩咐一句“一切拜托了”,那麼瑞士裔、猶太裔、法裔下屬們的理解定然各有不同,最終會引起公司的大混亂。

索尼美國公司的這種情形,實際是現在中國大多數公司的情形。

中國人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各個地方的人連方言都不同,對一些模糊語言的理解更是千差萬別。

現在中國公司的員工都來自五湖四海,大家的經曆各不相同,公司員工的變動率又很大,要實現相互間的心靈默契很不容易。

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這種差別,在下達命令時盡可能地詳細描述命令,盡量不使下屬發生歧義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6使用權變批評術的細節

情形一:領導十分生氣,他對年輕的下屬發了一通火之後,憤憤地背著手離開。年輕下屬尷尬地站在原地,心中想:這下完了,領導對我徹底失望了,我恐怕不會有任何機會得到加薪或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