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製勝之道,自媒體的盈利(2 / 3)

現在,我們首先要先分清兩個概念,一個是自媒體和粉絲的關係,另一個是自媒體和付費會員的關係。粉絲是因為我們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剛好符合他們的價值體係,是他們所欣賞的,是他們想要的,所以他們才會來關注我們。如果我們想要形成粉絲經濟,那麼就要明白,本來自媒體與粉絲間單純而美好的關係,會因此開始變得複雜起來。這個時候的我們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受推崇的自媒體,我們會因為他們的付費而成為一個商家,而粉絲也不僅僅隻是粉絲這麼簡單了,他們的付費也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消費者,作為消費者的粉絲付錢給我們,就是希望能從我們這裏得到更多對於他們來說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服務或者產品。雖然他們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喜愛給我們的內容付費,但是,在他們沒有享受到對等的價值時,他們的喜愛就會退化並消失,到最後他們自然就會棄我們而去,而我們也就可能會永遠失去這些粉絲。

所以,如何經營好粉絲經濟盈利模式,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目前的現狀,這個盈利模式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摸索、創新和完善的。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個很完善的模式,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那些玩得比較好的粉絲經濟案例裏邊尋找到一些規律,總結出一些經驗,找到一些重點,而這些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要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也就是說,如果想讓我們的粉絲認可我們,並永遠地支持我們,那麼我們就要跟他們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關係。如果想讓粉絲們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應該是粉絲們真正所需要的,甚至有時還會超出他們的期望,不管是從產品的質量上,還是從產品的定位上,或者是在產品的理念上和產品的功能上。現在的人們,對於一個產品,不單單隻滿足產品的基本功能,他們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他們開始追求產品帶給他們的文化意義,希望產品能符合他們的生活理念,而隻有滿足他們這些方麵的需求,我們的產品才會讓他們產生共鳴,讓他們產生歸宿感。

第二,產品需要新奇和有趣。由於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個性化,當我們的粉絲麵對越來越多產品時,他們更傾向於能帶給自己更多良好及驚奇體驗的產品。所以,如果想吸引和留住粉絲的眼睛和心,我們就要在產品上下功夫,讓我們的產品在概念設計上變得更加個性化,更具獨特性。而且,還要在營銷方式上下功夫,讓我們的營銷方式變得更加有趣、新奇及多樣化,讓他們在購物的過程中,能更加輕鬆、愉悅。特別是那些小而精致的產品,更適合這種粉絲經濟的模式。

第三,要讓粉絲們感受到充分的參與感。隻有讓粉絲們參與進來,才能讓他們更主動地參與互動。以前那種讓人感覺冰冷的銷售方式,單純提供商品的銷售方式已被逐漸淘汰。想要調動起粉絲們的積極性,就要讓他們參與進來,讓他們跟企業建立起更緊密的關係,並且讓他們參與到產品的體驗和產品功能的改進中來,在這個參與的過程中,他們就會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重視,更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重。一個產品單單擁有基本功能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幫它注入人的情感,這樣產品才會顯得有血有肉,才會擁有社交的基因。

第四,要賦予產品社交的功能。真正成功的產品,不僅需要良好的品質,還需要具備社交功能,就像蘋果手機,它之所以成功,受歡迎,是因為它具備了一定的社交功能,使用它會讓一個人擁有一個社交標簽。所以,我們會看到那些果粉不惜借錢,甚至徹夜排隊,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擁有一部蘋果手機。好的產品是具有媒體屬性的,它會帶給粉絲們更多的附加值,並且會改變粉絲們的一些理念和習慣。

這些都是粉絲經濟必備的特點,更是那些想去玩粉絲經濟的新媒體人所要掌握的秘訣所在。雖然粉絲經濟可以因人而異,有無數種,而我們也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打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設計出更多、更好玩的模式,但是以上幾點是基礎,是一定要好好掌握的,隻有把這幾個要點作為基礎,我們才可以玩轉粉絲經濟。

4.影響力變現的前提:先經營好自己的影響力

就像自媒體人羅振宇對自媒體的解讀:“以人格魅力為核心的產品,就叫作自媒體。”他說,“自媒體的核心是人,不是內容,更不是渠道。”在他看來,自媒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於每個用戶來說,不再是麵對一個冷冰冰的機構,而是麵對一個活生生的人。

就像有一次,羅振宇在他的“羅輯思維”微信平台上,不小心發了一段還沒有錄全的語音,如果這件事要是發生在一般的傳統媒體平台上,就會被說成“播出事故”,是要受抨擊和起哄的。但是在自媒體這個平台上,卻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表現,也因此得到了人們廣泛的包容,就像有用戶留言說的那樣:“犯錯誤挺好,顯得有人味兒。”這也就是自媒體的獨特之處,而且是自媒體特有的特征之一。

在微信上以運營個人品牌為代表的潘越飛,建了一個科技類的自媒體平台。他對一個成功的自媒體的定義是:“說人話、接地氣、有標簽。”有一次,他喝了點酒,就借著酒勁在平台上吐槽,說了些清醒時永遠都不會在上麵說的話。等酒醒後他開始後悔,並讓他害怕到直冒冷汗。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失誤卻讓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回複高峰,粉絲們都讚賞他這樣的行為為“就該有點性格”,而這一次的吐槽,讓粉絲們更真實地感受到:“以前我以為這個賬號隻是發發文章,現在才感覺到其背後是個人。”

這就是自媒體的影響力所在,自媒體人的人格魅力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力就是產生盈利的模式之一。

金種子創投基金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國內的自媒體平台上做投資,並且已經投資了好幾家自媒體。經董江勇介紹,他們的投資大多集中在兩大類型的媒體,一是科技類媒體,二是生活服務類媒體,而對於生活服務類媒體,他們是看好這個媒體的潛在商業價值和變現能力的。

董江勇說:“自媒體想要賺錢,無非就是影響力變現,至於變現的方式,有很多,廣告變現、效果收費、品牌廣告合作,等等。”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羅振宇又是如何將他的自媒體的影響力變現的。羅振宇的“羅輯思維”主要是由微博、微信、視頻組成的,在羅振宇的新浪微博平台上,擁有82萬的粉絲(2016年5月統計),而在微博上占據絕大部分內容的是粉絲們的轉發和點評。他每天都會在他的微信平台上發布一條語音,或者介紹一篇文章,他的視頻都有既定的主題,所以更像是一次沒有任何花哨背景和噱頭的演講,讓聽者感覺到羅振宇就像是坐在他們的麵前,給他們講書,並娓娓道來。

就像羅振宇說的:“博客是基於PC端的產物,當年互聯網的渠道樣式還並不完整,除了文字沒有其他與之相呼應的形式產生,然而音頻、視頻、文字,多渠道、多維度的渠道樣式才能夠將自媒體所需要的清晰的人格特征表現出來。”

羅振宇利用自己不斷擴大的影響力,在積累了30萬微博粉絲和15萬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後,開始了一個大舉動,那就是發起會員招募活動,這使他在不到6個小時的時間裏募集到的金額就高達160萬元。

這就是影響力的生產力,就像許維(i天下網商主編)說的那樣,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u003d潛在用戶\\u003d資產。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經營微信視作簡單的營銷行為,而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個積累資產的過程。我們為它所付出的錢不僅僅是費用那麼簡單,而是一種長遠投資。

就像羅振宇那樣,他利用他的影響力變了現。但是,想要變現,有足夠的影響力就是前提,而影響力不單單需要優質的內容,還需要有專業的運營,如果隻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就會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時就需要團隊作戰,隻有強強聯合才有可能讓自己創建的自媒體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也就是產生更大的生產力,這樣,“錢景”才會越來越光明。

就像羅振宇,他之所以有足夠的底氣來推出付費會員製,那是因為他擁有數量與質量兼具的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而他的平台每天給用戶推送一條60秒的語音和一篇文章。這些內容並不是羅振宇一個人完成的,在他的背後還有一個由六七人組成的優質團隊,他們分別負責內容製作和商業運作。就因為羅振宇擁有了這麼一個優秀的、配合默契的團隊,才讓他們的自媒體平台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力,才讓他毫不猶豫地發起了“眾籌”,才讓他發出的5000個標價200元的“發起會員”和500個標價1200元的“鐵杆會員”,在不到6小時的時間內售罄,影響力變現在他這裏可謂演繹得淋漓盡致。

從羅振宇發起的以“眾籌”的方式來維護內容運營的這個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它背後所存在的意義以及邏輯:用戶之所以會選擇自媒體,並且願意花錢去購買它的產品,最看重的是內容,還有自媒體人的個人信譽,以及被自媒體人的個人品牌所吸引。

但是,從自媒體長遠發展的趨勢來看,僅僅存在線上的影響力還不夠,還需要線下的互動,隻有把線上的影響轉化為線下的影響,並把那些初用用戶轉化為自己的鐵杆粉絲,才能給自媒體的盈利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持續性。

羅振宇在他的會員方案中提出了一個線下活動的籌劃方案:“建築一個十萬愛智求真的讀書人的社群”,而這個方案之所以會這麼快被用戶們接受,那是因為這個方案給用戶們帶來了很大的遐想空間以及新鮮感,讓他們對這個個人品牌產生了更多的認可,而對未來線下活動的想象,讓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並有了更多的期待。

所以,想要讓自己的影響力變現,就要先經營好自己的影響力,等自己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後,你的影響力將會給你帶來盈利,帶來財富。

5.平台化變現模式

隨著自媒體平台變現能力的增強,自媒體也開始告別那些隻玩情懷的日子,開始渴望能在玩“情懷”的同時,也能玩轉真金白銀了。

對於自媒體平台,自媒體人最關注準入門檻以及流量的變現問題。現在的自媒體還是一個新興行業,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準入門檻,在強調“自由”“個性”的前提下,甚至沒有準入門檻。那麼變現問題就成為自媒體人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隻有從自媒體中變現,自己才能更加投入地進入自媒體運營,如果無法變現,甚至自己的生存都會成為問題。那麼,哪家自媒體平台更適合自媒體人生存,可以讓自媒體人走得更遠呢?這還需要時間去驗證,下麵我們來看看目前的幾個自媒體平台的狀況。

(1)流量變現的百度百家。

如果自媒體想在百度百家發文章,就需要通過百度新聞部門的審核。而通過審核的文章變現是根據點擊量來計算的。比如,一篇點擊幾十萬次的文章在百度可收入數千元。

其實,百度百家運用的手法是最原始的廣告分成,百度百家之所以被自媒體人看好,那是因為運營者就是百度自己。新浪博客也曾經嚐試過跟作者建立一個分成機製,但是它之所以沒有成功,那是因為它隻有流量,卻無法通過相關的平台和企業對接,然後把流量變現,而百度卻能很好地把兩者融合起來,把流量通過廣告商變成現金,因為百度有著很強悍的廣告聯盟。

(2)“看得見、摸得著”的微博打賞。

自“微博打賞”向自媒體用戶開放公測,那些加入微博的自媒體人都收到了邀請私信,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自媒體人已經開啟“打賞”模式,並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賞金。

能夠加入微博自媒體行列的是那些單月閱讀數在300萬以上,粉絲數500萬以下,且有一定原創能力和影響力的微博認證用戶,這樣的入門條件顯得有點高。雖然微博內部人士透露說未來打賞會麵向所有的用戶開放,但付費閱讀一定不會向所有用戶開放。

微博自媒體的主要變現形式為“微博打賞”“微博付費閱讀”“微博廣告分成計劃”等,它們的申請門檻也依次增高,但是它們的好處是既可以單獨玩,也可以搭著玩。

(3)廣點通分成模式的微信。

相比於微博自媒體的門檻,微信就顯得低了很多,隻要擁有1000位訂閱用戶的微信公眾訂閱號就有申請的資格。就像微信的口號那樣:“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