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製勝之道,自媒體的盈利(3 / 3)

微信公眾號之所以能實現流量變現,首先來源於騰訊廣點通廣告平台,而在訂閱號圖文信息中也逐步開辟出一條文字鏈的推廣位置,視點擊效果收費。

隨著微信公眾號文章閱讀數公開和點讚功能的增加,我們能更直觀地看到文章的熱度和閱讀效果,自媒體對於動輒數萬的稿費也不得不有個明確的交代。因此,自媒體投放也開始有依有據了。

廣點通的分成模式與百度類似,我們可以看看下麵的數據分析:在CPC的廣告計費方式下,每個C的單價是0.5元,而且前期平台不參與分成,全部分給公眾賬號。也就是說,一個C就是五毛錢,這算是一個挺高的數了。因此,按契約的算法,如果你的文章按每天10萬的PV來計算,一個PV是0.005,那麼你每天的收入也就有差不多500元,而一個月下來就有1.5萬元。

但是,這1.5萬元並不是那麼好拿的,因為一個每天有10萬PV的賬號,至少擁有30萬粉絲,而這類的自媒體又顯得屈指可數。雖然像“羅輯思維”這樣的成功自媒體已經擁有了眾多粉絲,但是這幾萬元錢的收入對它來說又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說,廣點通微信廣告的出現,其實是給那些有著眾多的粉絲但是自己又很難實現商業價值的草根號帶來了最大的福音。

(4)多重變現模式的搜狐。

搜狐比起其他自媒體平台來說,它在自媒體方麵的投入最大,宣傳也最多。

搜狐自媒體平台的收入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以稿費的形式獲得;第二種是以互動營銷合作的方式獲得;第三種是與同類經濟人的合作方式獲得;第四種是以廣告分成(廣告主發單,自媒體接單,然後客戶端智能推薦,按cpm計算分成)的方式獲得。

其中,互動營銷合作是指搜狐把自媒體納入,作為移動端互動營銷的一部分。比如,以移動客戶端主持人的身份,在現場向那些熱心的網友進行實時點評,或者講解一些專業知識以及產業背景等,並與現場網友進行提問、回答等互動,在發布會結束後,特約自媒體再刊發相關文章等。

而在這個合作中,自媒體獲取的報酬其實不是直接來自搜狐,而是來自品牌廠商,這筆收入會比單純的稿費收入高出很多。

互動營銷合作在搜狐還有很多方式去表現。比如,電影首映的互動營銷,屆時會邀請專業自媒體來組織線下看片會,或者發布影評,等等。而自媒體影評的傳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高質量的文章會獲得搜狐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主流渠道的推薦,另一種是自媒體自己擁有的那些鐵杆粉絲的主動訂閱及傳播。

搜狐自媒體的這種互動營銷對於自媒體來說,還有其他的價值,因為這種互動營銷是以企業和團隊的形式去主動圍繞自媒體實現商業化的,而這兩個團體都會把自媒體當成一種邊際效益的衍生品。

(5)準入門檻低的今日頭條。

曾經一度陷入版權風波的今日頭條,作為新興的內容分發工具,其所擁有的強大流量,讓不少自媒體以及傳統的傳媒機構都為之垂涎。而自媒體準入門檻低的今日頭條,更是讓一些剛剛進入自媒體的人蠢蠢欲動。今日頭條的入門門檻為:隻要文章是原創的,並提供自己原創文章的來源鏈接就可以。

今日頭條通過自營廣告的功能,讓自媒體掛自己的廣告係統,然後將流量導入他們自己的平台,以這樣的方式來推廣自己的品牌,從而帶來大量的曝光率。

雖然這幾個自媒體平台的風格各有千秋,但是它們的基點差不多,都是通過點擊資訊的流量,然後來匹配廣告,最後按照效果來付費。但是孰是孰非,或者到底誰會幹掉誰,誰能取代了誰,還很難下定論,這需要看商業模式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自媒體,最好的選擇就是按照古話說的那樣,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這就需要自媒體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自媒體人需要有意識地去組建自己的自媒體矩陣。比如,微博、博客、新聞客戶端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一個都不能缺,這不僅僅是為了加大自己的自媒體傳播力度,還是為了防範風險;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經理,一定要透徹研究各個平台的盈利模式。

現在也有很多想投身於自媒體的人,會擔心自媒體衰退過快,最後導致自己所投入的精力和事件瞬間化為烏有,這些困擾都是現在的自媒體過分依賴載體的現狀所帶來的。自媒體要想要走出這個困擾,就需要解決載體這個問題,不然自媒體是無法獲得安全感的,除非到了某一天,自媒體能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不再受製於載體。

但是,不管怎麼說,對載體的擔心還是有點杞人憂天,因為自媒體人不要忘記:自媒體的核心是人,並不是媒體,不管多少媒體大起大落,隻要自己努力,那麼你的個人品牌也會一直在提升之中,而你的自媒體最核心的價值,就是這個獨一無二的你。

6.自媒體達人是怎麼建構盈利模式的

自媒體的盈利模式除了上文介紹的幾種模式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變現模式。自媒體還處在一個發展階段,自媒體人還都在摸索,所以所有的東西,現在還無法下一個定論,不管是運營模式還是盈利模式,現在都無法下定論說哪個模式是最好的,哪個是不好的,這就使自媒體人隻能是邊走邊摸索,然後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運營模式及盈利模式。

但是,有很多東西還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可以從那些成功的自媒體人的案例中獲得一些啟發。我們下麵來看看自媒體達人是怎麼建構自己的盈利模式的。

(1)“凱叔講故事”:免費和收費分開。

“凱叔講故事”的主要盈利靠的是周邊產品的收費,在“凱叔講故事”中幾乎全是免費的故事內容。創立“凱叔講故事”的王凱說:“小孩子聽了免費的,被掛上了鉤子,自然就吵鬧著要聽付費的,錢就這麼來了。”

但開始的時候,“凱叔講故事”是完全免費的,也沒有做周邊收費的項目,當時王凱說:“收費內容與信息傳播的初衷是相悖的。”王凱並不是不想賺錢,但一開始就進行商業化運營,很可能會失去自己的顧客,會導致沒人看,沒人聽自己的節目。直到“凱叔講故事”成功了,有人開始擔心王凱會因為沒有收入來源而最終放棄這個欄目時,王凱才開始真正考慮商業化運作。那時一切就顯得水到渠成了。於是就出現了王凱前麵所說的用免費內容鉤住小孩子,用付費內容賺錢的商業化運作模式。

(2)“餐飲老板內參”:先賣策劃,後做掮客。

“餐飲老板內參”的團隊有11個人,他們剛開始是從幫人策劃和谘詢中獲得盈利的,當時做的廣告業務很少。“餐飲老板內參”運營者秦朝說,當時幫那些老板粉絲做營銷策劃,一單能給他們帶來一萬五的收入,一個月就能掙個十來萬元,這對於當時才剛剛起步的他們來說,還是不錯的收入。

粉絲積累到一定數目以後,他們獲得了風險投資的關注,那時他們就可以依托現在的粉絲維護模式構建商業運營思路,那時眾籌、P2P金融就能都依托這個平台進行下去。

下一步,他們甚至做出了現實中的“掮客”模式——通過高頻的線下互動,然後向雙方提供中介價值,而他們再從中賺取傭金。這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自媒體的體現了。

(3)“Ayawawa”:導流導出個淘寶名店。

作為一個2001年發跡於貓撲和天涯論壇的網絡紅人,Ayawawa的活躍周期長得不可思議。雖然這有一部分得益於她那討人喜愛的外貌,但是更離不開的是她這些年一直在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定位。她從一個網絡社區美女到情感專家,再到高智商俱樂部門薩的負責人,一路走來,她還通過出書、上電視、運營微博與微信等途徑來傳播自己和經營自己。最終創建了擁有眾多粉絲的公眾號,並開始從中盈利。

她說,廣告是其中變現的一部分,大概隻有10%的合作率。她的變現主要還是靠自己的淘寶店。據她自己透露,她的店鋪成為“雙十二”淘寶美妝類的第五十名,並且在純靠外部導流的自媒體人開設的淘寶店中排名第一。

看完這些達人各自盈利的模式,是否對你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呢?不管怎麼樣,自媒體的盈利模式還在不斷地完善和探索之中,而從中我們可以歸納出這樣幾個心得:

1.粉絲以及受眾是決定成功的關鍵。

2.一開始不能直接對粉絲收費。

3.商業運作必須以粉絲人數為基礎。

4.不要對同一顧客群體進行多次收費。

先說第一點,無論是“凱叔講故事”“餐飲老板內參”還是Ayawawa,這些自媒體都具有自己固定的粉絲群體,你不可能滿足互聯網上所有用戶的需求,你不能成為所有受眾的關注目標,如果你想做得麵麵俱到隻能做得什麼都不行。人的力量、精力是有限的,在自媒體上更體現了這點:你必須要確定你的粉絲和受眾具體是什麼人,然後為那些人提供定製化的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互聯網總在說“細分市場”的原因。

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進行商業運作的步驟。一開始就對自己的粉絲,甚至對還沒成為粉絲的受眾收費,隻能造成人員的流失。在中國,信息的免費性成為人們的共識,而一個收費的虛擬信息內容首先就在自己周圍樹立了一個屏障,讓那些本來喜歡你的自媒體欄目的人繞開。這也是一開始為什麼王凱沒有收費,“餐飲老板內參”的秦朝維持團隊的運作的經濟來源是策劃——你不能對潛在的自媒體受眾收費。

向受眾直接收費是大忌,這一點對於一開始需要大量積累人氣的自媒體尤其如此:本來你的粉絲人數就隻有幾百甚至幾十人,你向他們收費,首先,即便每個人給你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元,那總量也很少,僅夠勉強維持自媒體運營;其次,也不可能每個人都給你錢,其中幾十、幾百個人裏有一個對你付費就已經很不錯了;最後,你的收費行為很多時候會嚇到自己的粉絲,那種強製收費的行為甚至會驅逐粉絲。與其冒流失粉絲的風險,不如直接實行“免費”策略,為自己多積聚人氣。

當自己的粉絲數到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考慮商業運作了,人數一多,即便一個商業收費策略隻能讓幾千個人中有一個人心甘情願付費,在巨大的基數下,總的付費人數也是很可觀的。這時,無論什麼運作都會成為可能。所以,巨大的粉絲數才是商業運作的關鍵。

再說第四點,這一總結並不能直接從上麵三個案例中看出來,但是,自媒體都堅持著這一點。商業活動中,我們一般都認為付一次費用就應該獲得一個商品,不應該存在無盡的收費環節,更不能出現無法預期界限的收費:在互聯網上,你可以對我進行收費,但不能對同一個東西進行重複收費,因為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人們是無法預計結束終點的。當你為一個信息內容收費時,我們一般都認為那是對整個環節的付費,當你對這“整個環節”第二次收費時,受眾有一種自己智商被侮辱的感覺,同時也會無法預判是否會有第三次、第四次收費。

當你需要對你的特定的顧客群體收費時,最好一次收齊。當然,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互聯網上強調的商業收費模式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讓別的用戶來為自己的粉絲付費,讓粉絲感覺到享受免費服務的同時,自媒體還實現變現目的,那才是一種成功的運作模式。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總結出:自媒體創立之初,最好不要收費,即便要進行變現的商業運作,也不要讓自己的潛在受眾感到自己在付費,開始要以積聚人氣為主,賺錢為輔;等到粉絲數量可觀之後,就可以考慮如何變現了,最好不要從自己的粉絲中收費,因為那樣可能會降低粉絲人數,一個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能夠在自己的粉絲享受服務,潛在受眾認為免費的情況下,在別的環節找到變現方法——“羊毛出在狗身上”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