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reference_book_ids\":[69962150823885568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6,\"start_container_index\":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0},\"quote_content\":\"《羅輯思維》reference_book_ids\":[69962150823885568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羅輯思維》reference_book_ids\":[69962150823885568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6,\"start_container_index\":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0},\"quote_content\":\"《羅輯思維》reference_book_ids\":[6996215082388556836]}],\"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0,\"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236307400490224696,7234082226822974479,7185526065354247226,7220723696556575804,6838936304063876104,6890728371928435725,7220723696376220675,7257453146656476200,72686001616165304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盧鬆鬆的《自媒體掘金時代已來臨,你準備好了嗎?》裏有這樣一個案例,說一個八九歲的美國小男孩兒,年收入就有百萬美元。但他並不是傳說中的好萊塢小童星,他隻是利用視頻的形式,將玩具或是遊戲機之類的內容介紹給同齡孩子。他爸爸負責拍攝視頻,而小男孩負責給同齡孩子演示如何玩這個玩具或是遊戲機,然後再加上點評——好玩或不好玩之類的點評。然後他爸爸將該視頻上傳到Youtube。因為形式新穎,每期視頻都有百萬觀眾觀看,就這樣,他們每年單單從玩具廠商那裏就獲得了130萬美元的廣告費。
這個小男孩兒的成功,就是自媒體時代的產物。通過運營Youtube這個自媒體,他的爸爸將小男孩兒打造成兒童玩具界的自媒體人,從而在玩具領域裏,擁有他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力,那麼最終獲得玩具廠商的廣告費或讚助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所以,自媒體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就算你是人們口中的“草根”,不管你是否有財力或物力,其實都不會影響你做一位自媒體人。
現在,有各式各樣的自媒體平台,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自媒體平台,傳播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影響自己生活圈裏的人。
所以,你想成為自媒體人,想成為成功的自媒體人,不是不可能的,不是說人人都是自媒體嗎?但是如何去做,那就需要我們去借鑒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了。
1.雲科技:業界第一個出售廣告的自媒體
2013年1月28日,“雲科技”的創始人程苓峰,在“雲科技”微信公眾號獨立運營5個月後,以“一天一萬”的價格出售微信公眾號的廣告位;在21天後,他通過微博發布了一條信息:“已有9單廣告到手13萬,足夠在中國任何山清水秀的偏遠僻靜的小鎮生活了。”
根據這條消息,著名媒體人左誌堅寫了一篇題目為《“自媒體”就是知識精英商業化》的文章。其中,他寫道:“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可以通過內容打造個人影響力,並以此變現,過上獨立而體麵的生活。”
程苓峰說,明道軟件在他的微信投放一次廣告,他就能給明道軟件帶來100個注冊,而在《財經周刊》投放卻隻有10個注冊,在地鐵投放廣告卻一個注冊都沒有。投《財經周刊》一次需要幾十萬,而地鐵廣告費更是高出100倍,但轉化效果卻隻有百分之一。這種廣告直接效益的體現,為自己的自媒體帶來了商機。
程苓峰每天隻花費3個小時處理“雲科技”上的事務,在這3個小時裏,他會看資料,與圈子裏的朋友聊天,以及撰寫那令TMT圈內人為之著迷的稿件。而其他的時間,他則用來享受生活,感受真實的世界。
“雲科技”的影響力在不斷地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給他投稿,這也使他可以從中選擇比較優秀的文章。“沒有拒絕的標準,如果能把這一標準說出來或寫出來,那麼媒體的創作就會變成流水線,那就不是讓讀者喜歡的稿件,創作其實是一件主觀性很強的工作。”他這麼說,一是因為自媒體本身的空間限製,隻能發表有限的文章;二是因為通過不斷提高文章的選擇標準,可以不斷增加自媒體本身的專業素養,可以因此吸引更多的受眾,從而再吸引更多的人投稿,這樣就達到一個良性循環。
“前3個月拿到了20萬元的廣告,接下來可能會少一些,每個月會有幾萬元的收益,這對於我來說足夠了。事實上,每個月我隻要有1萬元的收入就可以做下去,而這樣的收入對於我來說並不難。”從程苓峰的這番話中,我們已經看到了自媒體職業者的可能,一個專職從事自媒體的人,那些收入已經足夠他維持日常生活了,從而讓他更加專注地從事自己喜愛的自媒體事業。
自媒體依靠企業的廣告費用盈利,這就導致自媒體有可能會故意隱瞞很多對廠家以及產品不好的信息,從而對受眾的利益造成侵害。就像和訊網副總編輯李明瑜所說的:“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傳統媒體擁有眾多廣告主,而自媒體內容生產有限,廣告主相應地也就有限,因此在廣告收費之後,自媒體如何跨越道德障礙是一個重大問題。”
但是,麵對這些疑問,程苓峰卻有著自己的解讀,他告訴記者:“因為雲科技的內容主要基於產品,而不是基於公司,假如我有30個企業客戶,每個月有一家企業給我投放廣告,它的產品總是會更新的,所以不存在所謂道德底線的問題。”
對於自媒體的“盈利陷阱”,程苓峰同樣也有他自己的認識,他覺得這隻是一個偽命題:“目前傳媒市場上缺少的不是媒體,而是缺少真正做內容的媒體人。我相信,如果有10個雲科技都在專注地做內容,那麼我們一定能拉動廣告商在自媒體上的投放,以目前IT企業一兩個億的廣告投放來看,自媒體最終切走20%的蛋糕,拿走一兩千萬沒有問題。”
當時,在傳統媒體曆練多年的程苓峰之所以要離開北京,他的願望就是:在東莞一個幽靜的森林公園裏買一套房子,娶一個妻子,搞一個自媒體。
現在,他實現了這個夢想,實現了財富自由,就像他自己說的:“離開組織當然是不後悔了。現在早上起來睡到自然醒之後可以去跑步,以前還得早起去上班。”
他說:“我現在生活在深圳和東莞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大屏嶂森林公園。我天天可以去爬山,回來之後會看看書,中午和父母一起吃飯,以前也沒有這個時間。下午會打打坐,晚上又和父母一起吃飯,有時候我會和他們一起看電視,看《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或者看一些肥皂劇。我覺得跟他們吃飯和看電視,算是一種陪伴,在以前我是沒有時間做這些事情的。”
其實,對於他來說,最大的收獲就是自由,而且是靈魂上的自由。雖然很多人覺得他一個月賣20萬廣告,是屈才了,是在賤賣自己,認為他如果在公司上班,肯定不止這個數。但是對程苓峰來說,這不是錢可以衡量的,作為自媒體人,他有著足夠的自由寫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而不需要等別人審批。
2.餐飲老板內參:一個“草根”是如何通過自媒體獲得天使投資的
《天津日報》在2014年9月23日報道,一個叫“餐飲老板內參”的微信公眾號,在運營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僅僅靠6萬多粉絲獲得了天使風投——200萬元的投資。它的市場估值達到1000萬元,而它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個融資成功的垂直類自媒體。
“餐飲老板內參”自此喜事連連,2014年12月14日,在北京香格裏拉酒店召開的素以“草根”自稱的自媒體行業盛會——2014中國自媒體年會上,“餐飲老板內參”獲得了被譽為含金量最高的獎項——“2014中國自媒體年度最佳商業化獎”。這把他們的事業推上了發展的另一個高度。
話說當年,兩個“80後”堅決不租辦公樓,就靠在咖啡館寫稿、辦公、會客,而且隻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把一個叫“餐飲老板內參”的微信公眾號做到了估值上千萬元,並獲得超200萬元的風險投資,不管怎麼說,這對當今還在摸索中的自媒體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典範。
“餐飲老板內參”區別於其他公眾號的地方是,他們將自己的定位麵向商家,也就是B端,而不是大部分人所選擇的個人,也即是C端,他們的目標人群是餐飲老板、餐飲行業創業者以及供應商,他們是為這些人提供行業資訊和服務的。在他們的粉絲群裏,有30%是餐飲老板,有30%是餐飲食材供應商和設備提供商,這樣的一個模式,自然地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產業鏈。“餐飲老板內參”給他們提供平台和服務,而他們給“餐飲老板內參”提供費用。
“餐飲老板內參”基於用戶社群,他們的商業模式是打造產業鏈社交與服務平台,也被眾多高大上的媒體和專家肯定及看好。比如《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吳曉波等曾紛紛發話,他們也被視為垂直領域自媒體的發展趨勢。
We Media聯盟CEO青龍老賊說:“微信公眾平台的開發必須深挖垂直行業痛點,從業務到模式、到運營全麵解決,僅僅依靠微網站這類沒有太高技術門檻的基礎類產品就想去參與競爭很難。”
“現在的傳播出現了分眾發展的趨勢,讓之前受社交領域局限的媒體可以被看到,讓垂直領域的自媒體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媒體輿論研究機構徐達內.COM創始人徐達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