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案例篇:成功自媒體(2 / 3)

“餐飲老板內參”作為國內第一個融資成功的垂直類自媒體,其兩個創業者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為現在的媒體人轉型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範本。

他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給自己的公司取名為“瓦特兄弟”——他們本來是想搭建一個商業新知識分享平台,也就是瓦特課堂網,然後通過這個平台,整合各行各業的達人,彼此分享有價值的幹貨。但是,這個構想在他們和二兔創始人黃濤(曾做過《大河報》記者)等人的一次頭腦風暴中被否決了,僅僅在短短兩個小時的碰撞後,大家就意識到,這個項目看起來好像是前途無量,可深究起來就像是水中撈月。即使這樣,他們兩個並沒有為此覺得沮喪,而是感覺到一身輕鬆,因為一個沒有前途的項目就應該讓它胎死腹中。

而在接下來一個小時的頭腦風暴中,他們就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把他們的戰場建設在剛剛起步的微信公眾平台上,並用“餐飲老板內參”這六個字概括了他們接著要做的事業。雖然隻是簡單的六個字,卻很精簡地闡釋了他們的定位:餐飲是他們要專注的行業;老板是他們要服務的對象;內參表述了他們的內容屬性。

在他們兩個人看來,信息是可以有很多層級的,比如知識、資訊和智慧,而信息也是有很多個階層的,比如決策層、管理層和操作層。他們找準為老板做內參的定位,推出類似《餐飲老板如何駕馭職業經理人》這樣的文章,完全不用擔心職業經理人看了會有不爽的感覺。因為有了鮮明的立場,也就有了準確的角度,這樣才能讓自己擺脫老好人說老好話的狀態,也才有可能讓自己成為老板們的貼身小棉襖。

就像他們自己說的:“我們拒絕為自己戴上‘為行業鼓與呼’的高帽和鐵帽,誰愛戴誰戴,時間久了搞個頸椎病實在不劃算。”

創業初期,他們有“四個堅持”,即堅持不租辦公室,堅持在咖啡館辦公,堅持每周四期的更新,堅持自己的內容風格。就因為這“四個堅持”,讓他們在運營到第二個月時,訂閱群體就突破3000人,並加盟到自媒體第一聯盟We Media之中,秦朝還在鈦媒體網站發表了他運營“餐飲老板內參”的心得。結果這篇文章為他招來了第一個客戶,上門要求他們幫他策劃一個新媒體的推廣方案,也給他們帶來了第一筆盈利。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他們的微信公眾號“餐飲老板內參”正式步入商業之路,開始有了變現的能力。而且,在2014年春節後,他們的收入實現了連續性快速增長。

隨著自媒體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的日漸規範,隻有具備清晰商業邏輯的自媒體,才有可能生存,才有可能因此而衍生出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而“餐飲老板內參”,有可能給我們提供一個不錯的範本。

“之所以能獲得風投青睞,一是得益於目前蓬勃的自媒體發展環境,二是內參自身的用戶定位和商業模式。”秦朝說。“餐飲老板內參”一開始就有了很明確的定位,就是toB(麵向商家),而不是普遍性的美食推薦類賬號toC(麵向個人)模式。

秦朝認為,垂直領域自媒體將會有很大的作為,而且也將有可能成為自媒體人將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模式。“餐飲老板內參”要打造的是一個以新媒體為核心,然後延伸到產業鏈社交與服務平台的發展模式。電子出版、餐飲眾籌、餐飲集采等多個領域都是他們將來會涉及的。

“垂直但不設限,深耕餐飲生態,這或許已經超出了自媒體的概念,但這正是我們發現餐飲業好玩的地方。”秦朝說,下一步他們重點發展的方向就是產業鏈社交與服務平台,這個重要步驟就是要讓自媒體落地。他們不僅要服務好餐飲老板,同時也要服務好餐飲的供應商,並能整合產業鏈上的資源,讓它們發揮更大的價值,從人與生態的角度去探索互聯網時代的垂直行業發展。

“用戶價值、媒體定位、內容品質、清晰規劃是投資人看重的……其實當時僅用半小時就談定了。”秦朝說。

“餐飲老板內參”現在已經成為國內兩大自媒體陣營:WeMedia聯盟、搜狐新聞客戶端自媒體聯盟核心成員。它的訂閱用戶涵蓋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重慶、杭州、山東等地,粉絲大部分都是一線餐飲品牌的老板、餐飲創業者以及供應商。“餐飲老板內參”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專注互聯網時代餐飲經營理念的研究、分享,提供內容。

就如深圳微璽投資創始合夥人吳高遠說的:“傳統的餐飲行業與互聯網結合,碰撞出全新的靈感和空間,自媒體、粉絲經濟能夠將餐飲業這頭現金奶牛催生出更大的價值。‘餐飲老板內參’聚焦產業鏈生態,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3.羅輯思維: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

2013年8月9日,對於自媒體人來說可能是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天——在這一天“羅輯思維”推出“自媒體史上最無理”的付費會員製,普通會員200元;鐵杆會員1200元。但就是這種自媒體從業者甚至互聯網從業者都不看好的收費行為,讓羅振宇獲得了160萬元的入賬。

就像羅振宇說的: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會員是常規的,享受的權利是平淡的,錢也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自媒體人格化爆發的勢能!

“羅輯思維”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果,主要因其有著明確的用戶定位。對於這一點,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上明確提出:“我們想要打造的是一個有靈魂的知識社群,一幫自由人的自由聯合。‘羅輯思維’寄托著我們對知識、對自由、對未來、對獨立的向往,承載著我們對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公民社會的責任。”通過這段話,“羅輯思維”就已經把互聯網上那些隻為娛樂、隻求打發時間的人從自己的目標受眾中分出去,從而明確了自己媒體市場的細分區域。找到自己的受眾是發展自媒體的第一步。

“有種、有料、有趣”成為“羅輯思維”的口號,凸顯了節目內容的最大優勢。“羅輯思維”的信條是“死磕自己,愉悅大家”。在這一大前提的指引下,“羅輯思維”為粉絲們呈現出了眾多有趣味、有意義的話題。通過脫口秀的娛樂方式,把很多曆史、政治、社會知識傳遞了出去,讓受眾在娛樂的同時也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正如著名企業家柳傳誌所說的那樣:“《羅輯思維》是個很有意思的節目。我們平時從各個方麵獲取信息和知識,但獲取後怎樣汲取營養呢?得到什麼收益呢?《羅輯思維》常給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讓你受到啟發。你未必全部讚同它的觀點,但它眼界之開闊,思路之新穎肯定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對於“羅輯思維”的成功,在現今這個還不算很成熟的自媒體時代,自然會產生很多聲音,有羨慕的,自然也有唱反調的,這些人認為“羅輯思維”在還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推出“無理會員製”,就是在進入一條死胡同。“羅輯思維”是對自身品牌的消費,就好比從自己身上割下肉,來消除自己的饑餓感。

對於當時的“羅輯思維”來說,這就像是一場賭博,因為“羅輯思維”還沒有辦法給會員提供最直接的利益,甚至等價交換。

但是,事實證明,“羅輯思維”是完全有能力的。就在2013年10月12日,“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發出了一條微信——“羅輯思維”要開始給會員發福利。羅振宇說,今天“羅輯思維”給會員發放福利,也就是“羅利”的“第一季”的“第一彈”,而且他還將會繼續開展下一彈、下一季活動,保證“人人有份”。

很多人對於羅振宇的這種創舉會有疑問,會覺得他像是在賣血。而羅振宇的一條“感謝樂視電視為‘羅輯思維’會員慷慨解囊。沒有互聯網精神的企業,根本看不懂我們在玩什麼”解開了大家的疑慮。他們這是在和樂視合作,而他發放的“羅利”也都是樂視公司免費提供的。

那次的福利放送,看似“羅輯思維”團隊在與它的會員通過玩遊戲來單純地回饋會員,實際上是他們“謀劃”已久的商業嚐試。

也有人會問:這樣的活動獲利的明顯是“羅輯思維”和其粉絲們,作為獎品提供方的樂視不就成了冤大頭嗎?

其實不然,這次活動獲利最大的恰恰是樂視。這次樂視看似免費提供了總價約7萬元的10台樂視超級電視,而沒有別的收獲,但事實的確如此嗎?樂視會做賠本買賣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羅輯思維”的推廣回報。“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擁有超過百萬的關注人數,再加上“羅輯思維”團隊的策劃執行,這樣的百萬人關注的推廣活動,如果放在現實中,推廣費用至少20萬元。而通過與“羅輯思維”合作,隻用了自己生產的10台電視機就完成了,這至少為企業省了13萬元——還不算賣出那10台電視機所必需的各項費用。

再有,我們來看看活動的品牌營銷增值。“羅輯思維”已經成為中國自媒體領域中的傑出欄目,而樂視僅用了10台電視機,就在自媒體這個全新領域做出了初步嚐試,如果營銷效果不能令人滿意,那7萬元的損失也無傷大雅,如果這次營銷僥幸成功,就能為企業帶來巨大利潤。這是一種投入極小但有可能收獲豐盛的投資嚐試。

自媒體本身就是一個新興行業,羅振宇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敢采取收費會員製,樂視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進行營銷支持。

4.凱叔講故事:想盈利,就要先做好服務

自王凱從中央電視台辭職後,他的自媒體做得有聲有色。不過,在自媒體已經普遍開始收費的時候,王凱還在摸索著自己的盈利模式。而他的“凱叔講故事”,永遠都向用戶免費開放,至於你問他怎麼盈利?他會很肯定地說:“靠服務。”

在2013年3月14日,王凱在新浪微博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今天34歲,今天辭職了。從此問心而生,隨性而活。決定不容易,但說出來就是春暖花開。歡迎各位至愛親朋致電賞飯或飯碗。”

如果,你現在跟他聊起微博中的這句話,王凱肯定會笑著說,從這最後一句就能知道他當時的心態。那時的他還確實不知道從中央電視台出來的自己具體想幹什麼,於是他休息了兩個月。

從著名的央視主持人到現在的微信自媒體人,創業的王凱成了“凱叔”,而這個凱叔是專給小朋友講故事的。自稱是互聯網創業新兵的他,用一款“哄睡神器”完成了傳統媒體人到新媒體人的轉型。

王凱說:“自媒體是熬骨頭的事,真像羅振宇說的,你拿自己的骨頭給大家熬湯喝。原來做電視是一種協作,主持人就是其中一個環節。但自媒體不是這樣,你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別人都替代不了你,所有的內容都靠你一個人去產出,這個壓力其實挺大的。包括自媒體多了以後,你如何用很好的商業模式來盈利,這也是挑戰。”

而他現在的構想是,一硬一軟將是“凱叔講故事”走路的兩條腿,硬的是APP以及APP衍生出的智能硬件,即強控製,而軟的是不控製。

王凱覺得在互聯網產品中,第一是用戶,第二是用戶,第三還是用戶。所以他認為把用戶服務好了,用戶的數量大了,就會有很多自己能掙錢的商業模式,甚至會有用戶幫自己完善。

王凱說:“其實我們自己本來不著急收費,但我們的用戶希望我們收費。經過和用戶溝通、投票決策,最終我們確定打造第一個收費產品——《凱叔西遊記》。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機構為孩子改編、講述過一部完整的《西遊記》,我願意做這件事。”

他也認為自媒體一定要過一關——“供養關”,所以他很認同羅振宇,覺得他走這條路肯定是對的。如果一個自媒體做了很長時間,自己的用戶都不想供養自己,都不想讓自己掙錢的話,那麼,這個自媒體做得就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