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築施工項目成本控製方法
建築企業的基本生產活動是建築安裝生產活動,其主營產品是建築產品(商品)。因此,在建築企業的財務管理中,都把對工程成本的控製作為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工程成本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已耗費在建築產品上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即由“材料費”“折舊費”和“工資”等生產費用構成。而工人剩餘勞動創造的價值,是以積累的形式即以稅金和利潤的形式計入工程造價(即建築產品價格)。
工程成本控製是指建築企業在建築安裝生產活動中,按照既定的工程成本目標,對構成工程成本的一切耗費進行嚴格的計算、考核和監督,及時揭示偏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糾正不利偏差,發展有利差異,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重要工作。工程成本控製包括的一般程序是:根據施工定額製定工程成本標準——標準成本,並據以製定各項降低成本技術組織措施;執行標準,對工程實際成本的形成進行具體的計算和監督;確定差異,核算實際成本脫離標準成本的差異,分析差異程度、性質、原因和責任歸屬;消除差異;考核獎懲。
這裏重點介紹標準成本的製定,工程成本差異計算分析,以及配合差異與產出差異,工程單元成本差異的分析與控製方法。
>>1標準工程成本的製定
在建築企業中,工程成本按其用途,一般有實際成本、預算成本、計劃成本之分。在進行工程成本控製中,一般均使用標準成本的概念。
(1)標準與預算。
標準與預算,本質上差不多。預算本身是一種預計成本,猶如路標,引導企業在所指引的目標和路徑中經營,強調企業如果按照希望的目標作業,應當保持的生產數量和成本水平,它是一種總額概念;標準成本是一種單位概念,可視為單位預算成本,它注重成本應該降低的水平,如果成本降低到這一水平,利潤即可增加。
例如,某建築企業承建的鋼筋混凝土工業廠房,每平方米耗用鋼材52千克。每千克16元,52千克鋼材價值8320元,就是該工程產品的直接材料標準成本;如果該企業2014年度完成1 000平方米,該工程共耗用鋼材52 000千克,價值83 200元,這就是完成全部施工麵積的預算成本。由此可見,預算成本是標準成本的彙總。
建立預算時,標準成本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就工程施工來說,如果根據材料、人工、機械使用等標準成本編製預算,則預算就是管理、控製和降低工程成本的最佳手段。如果建立預算不采用標準數字,就無法實現預算控製。企業有些生產經營預算,無論怎樣謹慎周密,最終使用的數據隻是比較正確的估算。如果加上采用標準成本,就會使編製的預算更加正確可靠。
由於標準成本和預算成本都用來實施管理控製,又都屬於未來的預算成本,均可用來編製預算成本表,所以同實際工程成本比較,容易混為一談。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還應當注意其區別。
(2)標準成本的理論認識。
理論上對標準成本有如下幾種認識:
①基本標準成本。
以實行標準成本製度第一年或任意選定的某一基本年度的實際成本,作為標準成本,用以衡量今後各個年度的成本,並觀察成本變化趨勢。這種做法,類似於統計上以基期資料決定趨勢。為了使各個年度的成本能以同一標準進行比較,標準成本一經製定,多年保持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生產技術及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變化,基本標準成本將顯得陳舊過時,很難在成本的管理控製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②理論標準成本。
這種標準成本是指在理想作業狀況下,即在工程量、施工效率等都沒有一點變化和失誤情況下的最起碼的成本。把這種完全理想的標準成本作為短期奮鬥目標,因其高不可攀,失去激勵作用,很難收到控製成本的效果,但可作為生產經營所遵循的理想目標。
③正常標準成本。
正常標準成本是指已經達到的正常生產經營狀況和效率水平下的成本。實際上是以過去整個經營周期的平均成本作為標準成本。過去的平均成本容易達到,它既包含了生產經營中一般不可避免的耗費,也難免有浪費和低效率,而且,經營周期很難明確劃定。
④預期標準成本。
預期標準成本是指最近將來某一特定期間內,通常為一個預算期或會計期,在提高效率、避免浪費條件下,生產單一或較多單位工程產品的預定成本,或應有的規範成本。因這種成本力求接近實際結果,所以與實際成本的差異,可以適當表示工作效率高低、成本開支的節約或浪費。
>>2建築企業標準成本的製定
因為標準成本是以提高效率和控製成本為目的,因此,在上述幾個標準成本中應以預期標準成本為適宜,它較正常標準成本嚴格,與理論標準成本比較,又容許不可避免的損耗和失誤。建築安裝企業承建的每一個工程項目,因建設條件、施工條件、結構類型不同,成本很難相同,都具有預期性。這一點與預期標準成本的要求基本相符。
但是,預期標準成本畢竟有一個預期,屬於未來,所以,一般還應結合正常標準成本。即以同類工程的平均成本和現實為基礎,才能正確可靠地製定標準成本,這也容易被接受。
標準成本是由數量標準與價格標準相乘而得,因而製定標準成本也就是確定標準數量和標準價格。
(1)直接材料標準成本。
直接材料標準成本是在正常施工生產條件下,預期生產單位工程產品所需材料的數量,包括構成工程實體的材料,施工中必需的損耗和不可避免的形成一定廢品所需的材料;這個數量由負責該項工程材料經濟技術分析的人員來決定,並按主要材料等分別計算;同時,需要注意研究施工圖紙、施工規範、材料消耗定額、過去的經驗、經檢驗和化驗所確定的最佳材料種類和數量等。價格標準是購買材料的單位成本,除包括買價、運雜費外,還應包括哪些項目,要依據現行的成本會計製度辦理。直接材料標準最後由財務部門會同有關責任部門決定。決定時,對工程結構類型、材料供需狀況、物價變動趨勢、采購供應經驗等,都應加以研究。
(2)直接人工標準成本。
直接人工數量標準是正常施工條件下,預期生產單位工程產品所需工作時間,包括直接施工時間,必要的間歇時間,停工損失時間和不可避免的一定廢品所消耗的時間。由負責該工程的勞動經濟分析的人員決定,按工程施工步驟分別計算。與此同時,要充分研究工程施工進度、工程質量要求、工程結構類型,勞動工資標準定額,動作時間,工序簡化等,以求公平合理。價格標準指預期工資率標準。依據定額水平計算確定。采用計件工資的,就是單位工程產品應支付的計價單價;采用計時工資的,指每一標準工時應分擔的工資。決定時應認真貫徹國家勞動製度和有關政策的規定,注意研究過去的經驗、勞動力需求情況和勞動力素質等情況。
(3)直接機械使用標準成本。
直接機械使用標準也是由直接機械使用數量標準和直接使用價格標準構成。其中直接機械數量標準是在正常施工條件下,預期生產單位工程產品所需機械作業時間,包括直接作業時間、必要的維護修理時間、停置時間和不可避免的一定廢品耗費的作業時間。它是由負責該工程機械作業的技術經濟分析的人員決定,分別按自有施工機械和租入施工機械計算。在製定數量標準時,有關標準定額、過去經驗、機械設備完好率和利用的實際記錄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資料。直接機械使用的價格標準是指機械作業費用率標準,其中,使用租入施工機械的,就是機械作業單位時間應支付的租賃費;使用自有施工機械的,則是指每一標準作業應分配的費用。在決定直接機械使用價格標準時,還應考慮機械設備利用率、燃料和動力價格、折舊、租賃市場行情等。
(4)間接費用標準成本。
間接費用標準成本是一種間接生產標準成本。其數量標準是正常施工生產條件下,預期生產單位工程產品所需直接人工小時或機械作業小時。其價格標準是指間接費用分攤率,為便於分析控製,把間接費用分解為變動間接費用和固定間接費用,分別按不同生產能力下標準工程量所需直接人工小時或作業小時,編製彈性預算。
在製定間接費用標準成本時,有一點值得提起注意:就是製定間接費用數量標準時,也可直接使用直接人工費或百元建安產值,但是以直接人工費或百元產值作為計算的數量基礎,可能在差異計算上引起若幹偏差。因為實際的人工費或百元產值本身,已經把脫離標準的工資率,或百元建安產值的間接費用率包含在內了。
在製定標準成本的實際工作中。有的以施工定額計算的單位變動成本為標準成本。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便易行,且與標準定額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製成本的作用,使之不超過標準定額。但很難起到控製工程成本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這種標準成本包含了施工定額的弊端,也未能依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充分注意預期工程施工的效益。
>>3編製標準成本卡
標準成本一旦製定,重要的就是編製標準成本卡。標準成本卡一般分為主要標準成本卡、個別標準成本卡和明細標準成本卡。主要標準成本卡一般以單位工程為對象,采用變動成本法或完全成本法編製,由分部分項工程成本彙總而成。列出直接材料、人工、機械使用和間接費用成本項目,計算單位成本,確定相應責任部門。個別標準成本卡即分部分項工程標準成本卡,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列明標準成本的構成與計算。明細標準成本卡指分別按直接材料、人工、機械使用編製的標準成本卡,作為主要標準成本卡——單位工程標準成本卡的補充說明。
表6-10是某建築企業承建住宅工程的單位工程標準成本卡。
三、建築施工企業工程成本差異的計算方法
如果說製定標準成本屬於事前成本控製的一項基礎工作,那麼,成本差異計算就是成本日常控製的主體性工作。
從成本控製的角度看,標準成本是成本支出的一個限額。因實際工程成本受多種因素影響,與標準成本總是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其差額稱成本差異。實際工程成本大於標準成本的差異,稱為不利差異,常用符號“+”或“U”表示;實際工程成本小於標準成本的差異,稱為有利差異,常用符號“-”或“F”表示。
>>1直接成本差異計算
現以某建築公司承建的2 400米2磚混結構住宅的磚基礎工程為例,說明成本差異計算的方法和種類。
假設磚基礎工程為400米3,預計標準工時為1 000h,固定間接費用880元,分部分項標準成本卡如表6-11所示。
根據核算資料的記載,實際完成工程量400米3,耗費人工工時980h,固定間接費用871元,成本數據列於表6-12中。
(1)直接材料成本差異計算。
計算公式為:
直接材料成本總差異\\u003d(實際單價×實際用量)-(標準單價×標準用量)
可分析為:
材料價格差異\\u003d(實際單價×實際用量)-(標準單價×實際用量)
\\u003d(實際單價-標準單價)×實際用量
材料用量差異\\u003d(標準單價×實際用量)-(標準單價×標準用量)
\\u003d(實際用量-標準用量)×標準單價
根據例題的資料按公式計算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總差異\\u003d(255×27)-(250×28)
\\u003d-115(元)
材料價格差異\\u003d(255-250)×27
\\u003d+135(元)
材料用量差異\\u003d(27-28)×250
\\u003d-250(元)
在材料價格差異和用量差異兩個計算公式中,前者應以實際數作為乘數,後者應以標準數作為乘數,所得的兩個差異之和才與成本總差異一致。如果兩個計算公式中,乘數都采用實際數,或者都采用標準數,所得的兩個差異之和,就不等於總成本差異。
根據矩形麵積等於相鄰兩邊長的乘積的原理,成本總差與價格、數量之間關係可用圖6-3表示。
圖6-3成本總差與價格、數量之間關係圖
依據同樣原理,按上述規定的價格和用量公式計算,其差異如圖6-4所示。
圖6-4價格和用量關係差異圖
由圖6-4可見,兩項差異之和正好等於成本總差異。依上例數據為(+135)+(-250)\\u003d-115元。
但是,如果計算價格差異和用量差異都用實際數作乘數,則結果如圖6-5所示。
圖6-5價格和用量差異為實際數時的差異圖
從圖6-5上角小的矩形可見,兩項差異計算有重複部分,是價格和用量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稱價格—用量成本差異。依例中數據計算為:
價格差異:(255-250)×27\\u003d+135(元)
用量差異:(27-28)×255\\u003d-255(元)
兩項差異之和:(+135)+(-255)\\u003d-120(元)
顯然,比成本總差異-115元多算的5元,正是價格—用量成本差異,為圖中重複部分。
如果計算價格和用量差異都用標準數作乘數,則結果如圖6-6所示。
圖6-6價格和用量差異為標準數時的差異圖
從圖6-6右上角的小矩形可見,兩項差異又少計了。依例中數據計算為:
價格差異:(255-250)×28\\u003d+140(元)
用量差異:(27-28)×250\\u003d-250(元)
兩項差異之和:(+140)+(-250)\\u003d-110(元)
顯然,比成本總差異-115元少計的5元,也是價格—用量成本差異,為圖中右上角空白部分。
由此可見,計算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時,應采用實際用量而不是采用標準用量作乘數;計算用量差異時,應采用標準單價而不是實際單價作乘數,才能使兩項差異之和與成本總差異一致。這樣處理,實際把價格用量成本差異歸入了價格差異,從而避免了多算或少算。從成本控製角度看,不能不這樣做。因為材料消耗量,企業可以通過改進工程施工方法,嚴格領用材料的規章製度和訓練職工等而加以有效地控製,而材料價格則受市場等多種外在因素影響,企業雖然可以通過比質比價,加強采購的價格比較來控製,但終究比控製用量更難。所以,材料成本控製的重點,在一般情況下,就現場施工隊伍本身來說,應放在自己本身能夠控製的用量差異上。為了使材料用量差異的計算不受材料價格漲跌的影響,單純以用量數額差異來表示材料耗用的節超,在用量差異計算時以采用較為穩定的標準價格為宜。將價格用量差異歸入價格差異,盡管降低了價格差異數字的可靠性,但卻增強了用量差異數字的可靠性,符合企業應重點控製材料成本用量差異的要求。否則,用量差異的結果,就缺少參考價值。
比如,我們仍以前例用量為例,以實際單價計算,差異金額為:
(27-28)×255\\u003d-255(元)
假設水泥每噸價格上漲到270元,則差異金額為:
(27-28)×270\\u003d-270(元)
在工程成本報告和差異計算資料中,常常隻列示數量與金額,而無須說明計算詳情。決策者與成本控製者將兩年有利差異225元和270元作分析比較時,很容易錯誤地認為,材料用量又有了新的節約,實際情形是價格上漲的結果。
當然,價格差異以實際用量作乘數,也有同樣的缺陷。
我們重視材料成本差異分析中的用量差異,並不是價格差異就不重要,相反,在有些情況下,特別是在市場價格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注重材料采購價格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2)直接人工成本差異計算。
計算公式為:
直接人工成本總差異\\u003d(實際工資率×實際工時)-(標準工資率×標準工時)
可分析為:
人工工資率差異\\u003d(實際工資率×實際工時)-(標準工資率×實際工時)
\\u003d(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實際工時
人工效率差異\\u003d(標準工資率×實際工時)-(標準工資率×標準工時)
\\u003d(實際工時-標準工時)×標準工資率
依例中資料計算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總差異\\u003d(105×980)-(1×1 000)\\u003d+29(元)
人工工資率差異\\u003d(105-1)×980\\u003d+49(元)
人工效率差異\\u003d(980-1 000)×1\\u003d-20(元)
在進行人工工資率差異和人工效率差異計算時,有關乘數選擇的問題,其原理與材料成本差異計算的原理相同,這裏不重述。
(3)直接機械使用成本差異計算。
計算公式為:
直接機械作業成本總差異\\u003d實際機械作業費用率×實際機械作業工時-標準機械作業費用率×標準機械作業工時
可分析為:
機械作業費用率差異\\u003d實際機械作業費用率×實際機械作業工時-標準機械作業費用率×標準機械作業工時
\\u003d實際機械作業費用率-標準機械作業費用率×實際機械作業工時
機械作業效率差異\\u003d標準機械作業費用率×實際機械作業工時-標準機械作業費用率×標準機械作業工時
\\u003d實際機械作業工時-標準機械作業工時×標準機械作業費用率
依例中資料計算如下:
直接機械作業成本總差異\\u003d(155×510)-(15×500)\\u003d+405(元)
機械作業費用率差異\\u003d(155-15)×510\\u003d+255(元)
機械作業效率差異\\u003d(510-500)×15\\u003d+150(元)
>>2間接費用差異分析計算
(1)變動間接費用差異分析。
變動間接費用差異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一樣,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計算:
變動間接費用總差異\\u003d實際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實際工程量所耗實際工時-標準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實際工程量應耗標準工時
可分析為:
變動間接費用價格差異\\u003d實際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實際工程量所耗實際工時-標準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實際工程量應耗標準工時
\\u003d實際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標準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實際工程量所耗實際工時
變動間接費用用量差異\\u003d標準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實際工程量應耗標準工時-標準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實際工程量所耗實際工時
\\u003d實際工程量應耗標準工時-實際工程量所耗實際工時×標準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
變動間接費用價格差異即變動間接費用預算差異,通常又稱為變動間接費用開支差異,或變動間接費用耗費差異。變動間接費用用量差異即變動間接費用數量差異,又稱為工時利用效率差異。
依據例中資料計算如下:
變動間接費用總差異\\u003d(35×980)-(4×1 000)\\u003d-570(元)
變動間接費用預算差異\\u003d(35-4)×980\\u003d-490(元)
變動間接費用效率差異\\u003d(980-1 000)×4\\u003d-80(元)
間接費用由若幹明細項目構成,在不同生產能量和工作效率下,費用金額不盡相同。按公式計算所得的結果還是一筆總數,不便於施行成本控製。在實際工作中需首先編製間接費用彈性預算,然後將同一業務水平下的實際間接費用相比較,計算差異。變動間接費用和固定間接費用的彈性預算可以分別編製,也可合並編製成如表6-13所示的一張表。
表中:
變動間接費用分攤率\\u003d變動間接費用總額直接人工工時\\u003d4 0001 000\\u003d4(元\/工時)
固定間接費用分攤率\\u003d固定間接費用總額直接人工工時\\u003d8801 000\\u003d088(元\/工時)
間接費用分攤率\\u003d間接費用總額直接人工工時\\u003d4 8801 000\\u003d488(元\/工時)
由算式和彈性預算表6-13中變動間接費用可見,變動間接費用差異計算,是用例中實際數據和同一業務水平(即400米3磚基礎、耗費1 000標準工時)的數據計算的。
(2)固定間接費用差異計算。
固定間接費用在一定範圍內,不隨業務量變動而變動,使單位工程產品的固定間接費用與業務量成反比變動。從工程成本控製角度看不利於控製,需要有一種穩定的固定間接費用單價。所以,對固定費用一般是通過製定標準固定間接費用率,計算確定一個固定預算來實施控製。標準固定間接費用率參見表6-13並按下列公式計算其差異:
固定間接費用總差異\\u003d實際固定間接費用總額-實際工程量應耗標準工時×標準固定間接費用分攤率
可分析為:
固定間接費用預算差異\\u003d實際固定間接費用總額-標準固定間接費用預算數額
固定間接費用能量差異\\u003d標準工程量應耗標準工時-實際工程量所耗實際工時×標準固定間接費用分攤率
依例中資料計算如下:
固定間接費用總差異\\u003d871-(1 000×088)\\u003d-9(元)
固定間接費用預算差異\\u003d871-880\\u003d-9(元)
固定間接費能量差異\\u003d(1 000-980)×088\\u003d+1760(元)
與變動間接費用差異一樣,固定間接費用差異計算有預算、用量和效率差異分析三項。但是,固定間接費用屬固定性質,與工作時間長短無關,其費用的多少,除因預算執行情況發生預算差異、產量高低發生用量差異外,不會因工作優劣使實際開支減少或增加。工作效率的高低,隻能使一定工作時間內的工程量增加或減少,對固定間接費用並無直接影響。因此,固定間接費用分析一般隻作預算差異(預算差異等於總差異)和用量差異的計算。
>>3配合差異與產出差異分析
配合差異與產出差異是工程成本分析的特殊問題。它主要包括材料配合與產出差異、人工配合與產出差異、施工機械使用效率產出差異。
(1)材料配合差異與產出差異。
工程施工中,經常發生幾種主要直接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使用的情況。此時,標準成本按預定的配比製定,價格差異計算原理與前述相同,隻需把用量差異進一步分解為配合差異與產出差異。
配合差異又稱標準結構差異,指實際用量與標準配合量之間的差異;產出差異指標準配合量與標準產出量之間的差異。
【例6-1】某建築公司,生產1米3標準混凝土產品的標準如表6-14所示。又:本期完成300米3,717噸,有關材料消耗實際成本資料如表6-15所示。
依例中資料進行差異分析計算。
①總額差異。
總額差異指價格差異和用量差異,計算為:
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差異總額\\u003d33 418-717×4713\\u003d-3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