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遙望北鬥:看多遠,華為就能走多遠(2 / 3)

第三章 是太陽就會升起

新學員有一篇文章《是太陽就會升起》,他的假設命題非常準確。華為的文化、理念、考評機製使做實的幹部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不因他工作做得好、沒人投訴、辦公會議從不研究他管的事情,他就被忽略;也不因在工作中有缺點,就如太陽有黑子一樣,被否定。

——摘自《呼喚英雄》

《是太陽就會升起》這是華為內部員工發表的一篇文章,任正非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對標題中的提法大為讚賞。這種提法,與華為對員工提出的要求與自身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

華為倡導實幹,希望不同崗位的員工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自己所在的崗位上付出應有的努力。在華為,最好的自薦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用自己的業績說話,而不是進行所謂的包裝與標榜。任何依靠投機取巧博得成功與利益的行為,都為華為人所不齒。所有的華為人堅信一點,隻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終究會成為自身崗位上的中堅力量。

華為成立之初隻有6人,如今已經壯大到8萬人。在這樣一段快速成長的過程中,華為自然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其中之一就是1996年的管理瓶頸。經過美國合益谘詢公司香港分公司對華為的分析與考察,一套為華為量身定做的任職資格評價體係出爐了,幫助華為建立了管理幹部任職資格製度。該製度提出,幹部任職資格是以實際工作為基礎的職業資格,它強調的是“能幹什麼”,而不是“知道什麼”。幹部任職資格管理的目標是推動各級幹部不斷提高自己崗位上的實際工作能力,以適應管理工作和公司發展的需要。這是公司推進管理工作規範化、管理者職業化從而提高工作績效的重要手段。

這隻是華為人才管理戰略的大框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華為的管理層發現,其中有一些細則需要進行變通處理。畢竟單一的管理晉升途徑既不利於企業發展對多方麵人才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員工對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1998年,華為公司試圖將任職資格製度進一步細化,嚐試構建包括營銷、計劃、人力資源、采購、基建、IT、流程管理等各項專業任職資格製度,以形成完善的公司員工任職資格體係。經過近兩年的籌劃,華為營銷人員任職資格製度於2000年正式頒布並推行。通過為營銷人員建立管理和專業技術雙重職業發展通道,華為成功地激勵員工不斷提高其職位勝任能力,以保證公司以職業化的營銷隊伍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公司的市場地位,同時,也為公司營銷人員樹立了有效培訓和自我學習的標杆,以資格標準不斷牽引員工終身學習、不斷改進,從而保證華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標準化的任職資格製度使得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華為人都清楚明確自己的崗位任務與職責,強調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內認真學習與工作。出彩的並不隻有部門頂尖的管理人員,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是金子就會發光,是太陽就會升起。

行動準則:

每一個員工都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增加收入,提升職位,獲得認可。沒有人願意一事無成,也沒有人想在自己的工作中找不到實現自己價值的台階就退步或者是離開。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認可應該是“順其自然”的,而不是“刻意而為”的。

第一,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是“順其自然”的基礎。很多員工在崗位中工作時,總覺得自己做的活都是小事,沒有價值,因此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不願意在這樣“平凡”的崗位上努力,認為這樣的工作埋沒了自己的價值。其實,“平凡”的崗位是一個成功職業人士必然要經曆的過程,隻有經過大量的基層鍛煉,才能讓今後走上管理層崗位的你,眼光看得更長遠。與此同時,這段時間的考驗,也是磨煉你心性的最佳時機。

第二,端正心態是達到“順其自然”狀態的必要準備。工作的最現實目的是為了在社會上生存,但如果將工作的著眼點放在追名逐利,而不是夯實自己的基礎上,這種人最終難以用正確的眼光衡量自己的功過,從而導致自己在職業的歧途上漸行漸遠。

第三,不要讓“刻意而為”插手你的奮鬥生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心想當將軍的士兵當不了士兵。如果不想提前結束自己的工作,請不要運用攀附、討好等手段與你的上級保持聯係。你可能會因為這樣的手段暫時得到提拔,但最終會因為難敵群眾鄙夷的眼光,讓自己渾身不自在。

第四章 看到未來,就能在未來站起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高級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讓自己發出微光,帶著你的隊伍前進;就像文學作品中的丹科一樣把心拿出來燃燒,照亮後人前進的道路。越是在困難的時候,我們的高級幹部就越要在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發揮主觀能動性,鼓舞起隊伍必勝的信心,引導隊伍走向勝利。所有的領導一定要像丹科一樣,一定要像克勞塞維茨所形容的高級將領那樣,在茫茫的黑暗中,鼓舞精神,激勵鬥誌。大家鼓舞士氣,高唱著歌向前,最後活下來的可能就是華為。克勞塞維茨的這句話對我個人的鼓舞是非常大的。

大家都知道,在“文革”中,我個人受到的挫折比別人大得多,當時根本就看不清楚未來的前途,也看不清楚光明……不管是來自家庭的社會影響,還是個人的努力奮鬥,還是來自社會。但是那個時候我是靠自己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製等自學完的,雖然我那時看不到任何光明。我家人也開玩笑說,沒什麼用的東西也這麼努力學,真是很佩服、感動。由於結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師,這些老師經常給我一些油印的書看。我也是從那個時代熬出來的,如果我沒有在那個時代看到光明,荒廢了時間,我就不可能在今天這個時代站起來。所以,正因為我們對未來的勝利有一定的信心和把握,我們才會堅持不懈地拚搏。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一輪艱難困苦的奮鬥,鍛煉培養一批好幹部。麵對這場艱難困苦的鬥爭,我們的高級幹部一定要振奮起來,不要有太多的悲觀情緒。

——任正非在研委會會議、市場三季度例會上的講話

看到未來的光明,就是要對未來充滿信心。任正非指出: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仍要大膽擁抱未來。麵對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縮,我們不僅要淡定,也要矢誌不移地繼續推動組織朝長期價值貢獻的方向去改革。要改革,更要開放。要去除成功的惰性與思維的慣性對隊伍的影響,也不能躺在過去榮耀的延長線上,隻要我們能不斷地激活隊伍,我們就有希望。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都不要讓自己對未來失去信心。

2012年4月23日,華為披露了2011年華為的財報。數據顯示,這家中國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如履薄冰:銷售額323.96美元,僅增長9.1%,與過去10年華為年均20%至30%的增長率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淨利潤僅為18.5億美元,與前一年相比,大幅下降了53%;現金流28.32億美元,下降42.5%。規模減速、利潤下挫、現金流下降,繼20世紀初期的“冬天”之後,緊隨2010年華為逆市高增長而來的,是異常慘淡的一年。

擺在華為麵前的,似乎又是一場新的艱苦鬥爭。在數據爆炸的新時代,任正非認定華為將來還是有市場的,並且不應該懷著“互聯網衝動”求發展,而是認清自身的優勢,不求占據整個市場,而是在某一個點落腳,然後堅定地站穩腳跟,從而在大數據時代穩穩收獲一席之地。

行動準則:

很多時候,未來是否光明,更多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是否光明。

鬆下幸之助說:“當年創業的時候,我對自己說:要好好努力,多比別人付出一些。隻是埋怨辛苦是不會出人頭地的,現在拚命努力和忍耐,將來一定有出息。因此,在冬季結冰的天氣下做抹布清潔工作,雖然很辛苦,但轉念一想,這就是忍耐,努力幹吧,將辛苦化為希望。”

做到這一點,其實主要在於把握兩個大的方麵:

一方麵,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那些充滿樂觀精神、積極上進的員工,做什麼事都幹勁十足,神情專注,心情愉快,自己創造機會,把握機會。創造希望,先要讓自己相信有希望,並且朝希望前行,這是收獲意外成功喜悅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麵,為一分希望做出十二分的努力。不管什麼狀況下,努力都是最有意義,也最容易見到實效的做法。然而,很多人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總是認為自己能力平平,即使努力也不會創造令人滿意的結果。這是一種妄自菲薄的表現。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敗給了現實,而是敗給了我們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