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華為的宿命,你的使命(3 / 3)

研發要廣開言路,要從高層著手。錯誤不算什麼,誰能不犯錯誤,沒有人是一貫正確的,有錯誤的人經過改正以後還是可以提起來的,不要把人看成完人。目標才是重要的,大家不要有那麼多自尊心,不要太看重麵子。在華為犯錯最多的是我,我也是在錯誤中站起來的。我沒有頭腦發熱過,沒有決策失誤過?天知道。不過大家是為維護領導人的威信,給點麵子罷了,我自己心知肚明。

——摘自《北國之春》

1999年的華為遇到了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挫折,創業以來首次年增長率沒有超過50%,任正非感覺到了“寒意”。正如任正非所提醒的,從全球來看,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一年下跌56%,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碎。思科、愛立信、摩托羅拉等電信設備巨頭,紛紛告別了持續增長的狀態。而包括朗訊和北電網絡在內的巨頭,都陷入虧損泥淖。在那年冬天,朗訊裁了將近一半以上的員工,北電網絡裁了2\/3的員工。但是,這種可怕的影響並沒有停下來。2000年4月,以納斯達克股災為導火索的全球電信產業的下滑波及中國市場,在這一年,華為第一次增長停滯。與此同時,從內部來看,由於策略失準而錯失小靈通和CDMA這兩塊“冬天”裏最大的“奶酪”,華為沒有能夠延續增長神話。

對於華為經曆的這一次“冬天”,以任正非為首的領導層深刻檢討了這一時段的錯誤。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領導幹部也不可能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但如果沒有自己的專攻、特長,僅僅靠什麼都是略知皮毛的“樣樣通”、“萬金油”,是難以立住腳的。生命之舟隻有載滿知識,才不會左右搖晃、翻沉擱淺。而學識也有階段性、時效性,需要及時補充、更新。因此,要強化終身學習意識,既要知識化,又要專業化,做學習型幹部。對所從事的工作鑽進去,研究透;對所管理的領域,力爭幹得比一般人出色,做個行家裏手,自然會服眾。當然,勇敢承認錯誤,有錯能及時改正,這才是明智之舉。在這個問題上,領導者與普通的員工都是一樣的。

鬆下幸之助曾就“錯誤”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偶爾犯了錯誤無可厚非,但從處理錯誤的方法,我們可以看清楚一個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在工作中艱難地跋涉著,有失敗,也有成功。但我們可以把握的是,在失敗中探究我們所犯的錯誤,發現實質問題以警醒自我。老板所欣賞的是那些承認自己錯誤並及時改正錯誤並加以補救的員工。“吃一塹,長一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要你在犯了錯誤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以免日後工作中再犯相同的錯誤。新的錯誤是經驗教訓,同樣的錯誤就是無意義的損失了,減少犯同樣的錯誤,也是一種對企業負責的表現。

行動準則:

認錯是一種態度問題,少犯錯則是一種能力問題。如何減少犯錯的可能性呢?

第一,從錯誤中學習,舉一反三。成功來自在錯誤中不斷學習。懂得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才不會重蹈覆轍。隻有不斷總結、積累工作經驗,你才能成為老板心目中值得栽培的人才。

第二,審時度勢,及時放棄無意義的堅持。朝著認準的目標奮力向前,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如果這個目標是錯的,那麼奮力向前,而且又自以為自己意誌堅定、態度堅決,這就會帶來南轅北轍的效果。

第三,按照正確的標準做事。這一條聽上去似乎誰都知道,但能真正做到這一條的人不足10%。因為在碰到熟悉的事情時,人們往往會想當然,生疏的領域反而很少犯錯,因為畏難情緒讓人往往停滯不前,沒有做,又怎麼會“犯錯”呢?所以,在我們能夠給出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我們應該參照既定的標準,盡管這是個麻煩事,但的確是規避錯誤的有效方法。

第六章 跳板理論:不努力也彈不起

公司與員工在選擇的權利上是對等的,員工對公司的貢獻是自願的。自由雇傭製促使每個員工都成為自強、自立、自尊的強者,從而保證公司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公司采取自由雇傭製,但也不脫離中國實際,促使每個員工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強者,使公司具有持續競爭力。由於雙方的選擇是對等的,領導要尊重員工,員工要珍惜機會。對雙方都起到了威懾作用,更有利於矛盾的協調……企業和員工的交換是對等的,企業做不到的地方員工要理解,否則你可以不選擇企業,若選擇了企業就要好好幹。自由雇傭製是企業穩定的因素。

——摘自《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如今,社會上存在著一種對公司與職工關係的誤讀:員工認為,公司就是自己的跳板,是一個暫時的避風港;而公司則認為,員工就是自己的雇傭工,是為公司賺錢的機器。且不說該不該把企業當作跳板,哪怕是在“跳板企業”,你不努力,這塊跳板也無法將你彈起。

任正非不認同員工就業時的“跳板心理”。他在對新員工的致辭中提道:“我們將與您共同努力,開創華為的未來。否則華為是不歡迎你的。”換而言之,任正非提出的這一觀點,就是希望公司與員工之間形成一種正常的責任關係:公司對員工的個人利益負責,員工同樣要對公司的未來發展負責。

一汽集團的“第一卓越員工”宋國華就是一個對企業負責的好榜樣。一汽集團在正式啟動“一汽大財務管理信息係統”項目時,他便挑起了這個擔子,為企業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努力。

在小閉環財務管理信息係統推廣實施的日子裏,項目組成員麵對著各有困局的基層單位,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群雁高飛頭雁領”,作為項目經理,宋國華更是身先士卒,“飛”在前頭。

每天深夜,隻要有項目組人員加班的地方,都會看到宋國華那不知疲倦的身影。在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中,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的他病痛更多了,但他從來不告訴周圍的同事,每天都笑容滿麵地麵對大家,而他辦公桌上的藥瓶卻日益增多。

有一次,由於腳趾疾患發作,宋國華不得不入院做手術。為了不驚動項目組的夥伴,每天清晨,他都穿著拖鞋先到辦公室打個照麵兒,安排好工作後再去醫院打點滴。每當大家有事需要與他協商時,他顧不得繼續治療,在電話裏說:“我就在附近呢,馬上就到。”隨即趕到辦公室。

就這樣,在宋國華的帶領下,“大財務管理信息係統”項目組實施人員通過夜以繼日的努力,靠著信念、意誌和智慧、勤勉一步步邁向成功,硬是在人們認為“不可能”的條件下,不但圓滿完成任務,而且超額完成,一年在全集團範圍內推廣實施83家單位,在業界創造了一個奇跡。項目組因此被授予“第一汽車卓越團隊”,而宋國華本人也被評為“第一汽卓越員工”。

責任是一個內容涵蓋很廣的概念。單從企業角度來看,責任就是為自己所負責的工作拚盡全力。一個人分內該做的事情可以看作是工作的責任,這是一個職場人士應全力以赴的任務。

行動準則:

作為公司的一員,拿著公司的薪水,就應當把公司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身心徹底融入公司,盡職盡責,處處為公司著想。

一份英國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教師的廣告:“工作很輕鬆,但要盡職盡責。”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認真地把工作做好,不打折扣,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斷的進步。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打折扣地做好我們的工作呢?

第一,在工作中我們就要聚焦責任,不能馬虎了事。美國前總統卡特在得克薩斯州一所學校作演講時曾對學生們說:“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知道怎樣專注於一件事情並將這件事情做好,這樣你就永遠不會失業!”

第二,養成一次就將任務完成的好習慣。工作的很多任務都應該一次性完成,哪怕是日常的循環工作也應如此,力爭做到不返工。不要反複做好幾次,那樣時間耽誤了不說,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損失。

當你養成了盡職盡責的習慣之後,無論從事任何工作,你都會從中發現工作的樂趣。而在責任心的驅使下,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也會得到大幅度提高,當你把這些運用到實踐當中,你就會發現,成功已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