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懷“上甘嶺”,做好本職工作
研發的艱苦奮鬥,不是說非要去艱苦地區才算,而是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強調思想上的艱苦奮鬥。
——任正非在2010年PSST體係幹部大會上的講話
任正非本身是軍人出身,因此在打比方的時候特別喜歡舉上甘嶺戰役的例子:美軍當年用電腦模擬推演,認為可以在一天內拿下陣地,可後來的結果讓美軍大跌眼鏡。原因在於電腦隻能模擬常規性的東西,不可能模擬得出有人會去堵機槍眼,有人身上著火也會一動不動,這就是精神的力量。任正非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上甘嶺”,“上甘嶺”也許不能直接產“糧食”,但企業一旦丟失了“上甘嶺”,就永遠不會產“糧食”了。
從過去到現在,乃至將來,艱苦奮鬥依然會貫穿在華為精神之中,並且仍舊會占據精神的主體。任正非說過,艱苦奮鬥就是華為的魂。創業中的華為當年就留下一個傳統,叫作“床墊文化”,因而有人說,“床墊文化”也是華為精神的象征。的確,幾乎每個開發人員都有一張床墊,卷放在鐵櫃的底層,辦公桌的下麵。午休時,席地而臥;晚上加班,整月不回宿舍,就這一張床墊,累了睡,醒了爬起來再幹。從進入華為公司第一天起,每個人就必須努力把自己的智力和體力發揮到最大值。在不少部門裏,加班是個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一個員工,特別是剛進公司的新員工不懂得“鞠躬盡瘁”就無法“出人頭地”。一張床墊半個家,華為人攜著這張床墊走過了艱難的創業期。
從當初籍籍無名的小企業,到如今成為全球前五大通信設備商,華為用了20多年的時間,而在這其中,華為的國際化之路走了接近15年多。可以說,華為的國際化伴隨著汗水、淚水、艱辛、坎坷與犧牲。華為內部著名文件《天道酬勤》中說:很多人感到不解,華為為什麼能活到今天,華為為什麼能活下去?答案是,華為相對還很弱小,麵臨更艱難的困境,要生存和發展,沒有靈丹妙藥,隻能用別人看來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鬥。
行動準則:
心懷“上甘嶺”隻是精神層麵的做法,很多成功企業都懷著類似的精神在奮鬥著。無數矽穀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矽穀的繁榮,也引領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發展。華為也是無數的優秀兒女貢獻了青春和熱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礎。不過,僅僅有精神上的動力是不夠的,我們除了在思想上做好準備之外,還要實地運用艱苦奮鬥的精神,實事求是地做好本職工作。
第一,艱苦奮鬥少不了冒險,但冒險不是冒進。創業者一定要分清冒險與冒進的關係,要區分清楚什麼是勇敢,什麼是無知。無知的冒進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你的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許三多說,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冒險可能意味著你將付出很多,因此在冒險前一定要想清楚是否值得你去冒險,不能做無謂的犧牲。但是,如果值得的話就一定要去嚐試,在感受那種泰山之巔的豪邁中擁抱新升的太陽。
第二,做做看,而不是想想看。日本著名企業家、三得利創辦人鳥井信治郎“做做看”的經營理念很有創意。他的口頭禪就是:做做看,不做怎麼會知道。由於有這種挑戰精神,三得利這幾年在製造與銷售威士忌方麵有很多的突破。總之,事在人為,傑出人士的膽識體現為行動魄力,同時我們要以不怕失敗的挑戰精神,麵對權威與各種逆境,所謂“得道多助”,終有一天會創造出不可能的奇跡。
第三,持之以恒。艱苦本身指的不是工作的環境,而是工作的態度,願意為達到某一目標而不懈努力。艱苦奮鬥對於一個員工的成長來說並非隻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關係到長期的目標設定,短期的任務達成。因此打造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工作中每一個人都要著重堅持的工作之一。
第六章 不冒險就最危險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不冒風險才是企業最大的風險。回想起來,若不冒險,跟在別人後麵,長期處於二三流,我們將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也無法獲得活下去的權利。若因循守舊,也不會取得這麼快的發展速度。
——摘自《創新是華為發展的不竭動力》
1991年,任正非曾經帶著華為人進行過一場“豪賭”。那時候,華為組裝的小型程控電話交換機BH01已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華為代理進口的HAX係列程控交換機也供不上貨。任正非開始了第一次“賭”——打一個時間差,用之前代理銷售積累的資金和眾多預付款做研發,集中全部資金和人力,破釜沉舟,在發貨的最後期限到來前的幾個月時間內開發和生產出華為品牌的新型用戶程控交換機。為了保證研發投入,所有人員的工資都不高,不論文憑高低,月工資僅幾百元,也沒有什麼補貼,更不計加班費。曾經經曆過那段歲月的老員工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十幾張床挨著牆邊一溜排開,床不夠,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在工段上班,開發人員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張泡沫板、紙板,席地而臥,睡一下,醒來接著幹,包括公司領導也是這樣。整層樓沒有空調,隻有吊扇,高溫下作業,經常是汗流滿麵。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燈就睡。大多數人以此為家,領料、焊接、組裝、調試、質檢、包裝、吃飯、上廁所,一直到睡覺都在這一層樓上。不少人一連幾天都沒下過樓,有時候連外麵天晴天陰、有沒有下雨都不知道。”
盡管華為人“拚了老命”,可是公司的現金流仍越來越緊張,眼看交貨日期臨近,產品還沒有研發出來,全國各地已經預訂華為交換機的客戶的催貨電話、電報、傳真不斷。如果產品研製不成功,後果將不堪設想。所有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最後,公司之前收到的預付款全部用完了,賬上已沒有什麼資金了,再發不出貨,公司將麵臨破產的命運。
在山窮水盡的12月,華為研製的程控交換機終於通過了全部基本功能測試,性能穩定。12月2日,3台BH-03(24\/224)華為程控交換機作為第一批華為的自主產品出廠,產值100萬元。
1991年的這一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勝利,成為華為創業崛起之路上關鍵的一步。次年,華為產品大批出廠,產值突破1.2億元,利潤上千萬元,而且,這為華為後來研製生產C&C08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不冒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在華為後來的發展過程中,任正非與華為人仍然保持著這種冒險精神,以戰略的眼光去冒險。
西方有句諺語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意思是要盡可能地分散風險,而股神巴菲特卻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炒股秘訣之一就是“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看好它”,就是說,一個人得敢於冒險。這和中國的一句古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富貴險中求”。我們常說一個詞“拚搏”,“拚”是努力的意思,而“搏”則帶著一絲以身犯險的意味。世界上任何領域的一流好手,大都靠著勇敢麵對他們所畏懼的事物,適當冒險,才能出人頭地。
行動準則:
“不冒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員工沒有冒險精神,進取之心不足,永遠隻能原地踏步。在商場上,機會與風險永遠是如影隨形的,你躲開風險的同時,也就與機會錯身而過了。所以,企業要生存,要更好地發展,就得有一定的冒險精神,而企業員工同樣也要有這種冒險精神。一個隻求四平八穩的人,即使天大的機會到了他的眼皮底下,他也未必敢於抓住。
那麼,員工怎樣才能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冒險精神呢?
第一,對新鮮事物要有好奇之心。無論是新理念、新模式、新事物還是新趨勢,員工都要主動地去了解、去嚐試。很多時候,新興產物中往往有著更多的機遇。
第二,要敢於挑戰有難度的工作。很多員工對於不容易完成的工作常常抱有畏難心理,生怕做不了搞砸了,這種心理使得很多人裹足不前。而有冒險精神的員工則會積極地挑戰這種工作,即便最後失敗了犯錯了,也是一筆成長的財富。
第三,敢於對循規蹈矩的工作進行變革和創新。一份工作做的時間長了,員工很容易習慣成自然,變得機械化,這樣就很難有長進。因此,員工要敢於對“呆板”的工作做出創新,哪怕是最細微不過的一點創新,積累起來,就是了不起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