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自主學習:隻選拔,不培養(2 / 3)

第四,就是不要掛心於上述提到的任何方法。古有“無為而治”,今有“無為而習”。學習本應是一件潛移默化的事情,當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學習效果最好的時候。這也是開放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三章 尋找最佳標杆

現在公司在產品發展方向和管理目標上,我們是瞄準業界最佳。現在業界最佳是西門子、阿爾卡特、愛立信、諾基亞、朗訊、貝爾實驗室等,我們製定的產品和管理規劃都要向它們靠攏,而且要跟隨它們並超越它們。如在智能網業務和一些新業務、新功能方麵,我們的交換機已領先於西門子,但在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上我們和西門子還有差距。

——摘自《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作為世界通信設備市場上的一個後來者,華為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都遭遇了通信設備巨頭們的強烈抵製與激烈競爭。這讓華為時刻感受到生存危機,但同時也讓華為學會了競爭之道——瞄準業界最佳,學習並超越。

華為積極向競爭對手學習,以迅速提高自己。即使是某些領域內的直接競爭對手,華為也會設法與之合作、學習。例如,上海貝爾是華為的直接對手,同時也是華為的學習對象,任正非曾經仔細分析過上海貝爾的優點,並號召華為人學習其長處。還有,中興通訊是華為同城的對手,但任正非從不拒絕學習中興通訊的先進做法。此外,華為還積極向西門子、IBM等國際著名同業公司學習,以它們為榜樣,快速追趕。1998年,任正非率公司高管拜訪美國各大跨國公司,遍訪惠普、IBM、朗訊等IT巨頭,並最終將目光鎖定在“藍色巨人”IBM身上,以“削足適履”的精神,以及前後10年超過10億元的學費為代價,向IBM學習美國式的管理模式,從而為此後的國際化擴張之旅提前進行了血液和靈魂的改造。

通過與業界最佳企業的這種學習與競爭,華為迅速成長,這在2003年阿聯酋電信3G項目上可以窺見一斑。2001年,華為在阿聯酋迪拜設立代表處時,當地幾乎無人知曉華為,而愛立信等國際大牌公司在阿聯酋已經經營十多年。經過一年多的角逐之後,2003年,華為成功擊敗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西門子、摩托羅拉等世界知名廠商,以技術、質量第一,價格排名第三的優勢成為阿聯酋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獨家設備供應商。阿聯酋電信方麵的負責人說:“選擇華為承建3G網絡,是因為它是最好的,並且華為能夠迅速地提供3G業務服務。”

瞄準業界最佳,跟隨、學習、競爭、超越,華為正是憑著這種學習和趕超的精神才成功地發展成為全球第二的通信設備商。

就像當初愛立信、朗訊之於華為一樣,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家企業中,都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的素質能力、業務水平超出團隊中其他成員,他們是企業的骨幹和中堅力量,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標杆”。

行動準則:

一個普通員工,要想獲得快速的提升與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像華為那樣,找出業界最佳的標杆,瞄準他們,走近他們,跟他們學習,跟他們過招,跟他們競爭,最終超越他們。這就好比磨刀,而標杆就是那塊磨刀石,隻有不停地切磋打磨,員工自身這把刀才能越磨越鋒利。

這種標杆學習法的第一步便是找出自己的標杆,他可以是企業內最有價值、最強有力的模範員工,也可以是企業之外甚至行業之外的拔尖人物。有了標杆,員工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尋找差距,看看自己與對方的差距有多大,差距在哪裏。下一步就是接近自己的標杆,全方位地了解他、分析他、吃透他、學習他。如果能夠與之共事,與之過招,那對員工來說,是最好不過的學習機會。隻有不斷地學習、競爭,才能真正學到標杆員工身上的精華。

在標杆學習中,員工還要注意避免走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完全照著標杆,依葫蘆畫瓢,亦步亦趨。這樣單純的模仿,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就像華為,如果當初隻是照搬那些國際巨頭的模式與技術那是很難走到今天的。員工在學習標杆的同時,還應該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創新,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第四章 在一個點上“窄頻帶高振幅”

專家專家,懂一點叫專家,懂得很多叫什麼專家呢?為什麼會出現“專家”的名詞呢?就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隻可能懂得一點,就在這一點上,窄頻帶高振幅……一個人知識不是越淵博越好,一定要看破這個紅塵。發明往往並不是知識淵博的發明,而是對事物敏銳認識的發明。一個老產品如果99.99%的軟件是很好的,隻有一點不穩定,一個人如果能做出這一點穩定,說明他對那99.99%了解得很透徹明白,否則他是找不出來這點的。從知識論、認識論來說,後麵解決問題的人是高水平,而絕非低水平。因此,認識論主要是對認識的深刻程度,表麵認識到的很多東西是字典、圖書館的,字典和圖書館的確很有知識,但它沒有創造性。華為公司有這麼好的氛圍,研究係統有這麼快的反應機製,我認為我們今天的青年應珍惜這個機會。

——摘自《創業創新必須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

任正非為華為提出了“專家計劃”,計劃中提道:華為要培養優秀的科學家、營銷專家、管理家,但我們整個培養工作要實行“低重心”戰略。要重視普通員工,普通崗位的培訓。要苦練基本功,培養過硬的鉗工、電工、廚工、庫工、工程師、秘書、計劃員、統計員、業務經理……每一個人、每一件工作都有基本功。要把員工做實緊緊抓住不放,否則大好形勢就浪費了。員工眼高手低的狀況要克服,做一個踏踏實實的、在本職工作中有所作為的人。

中鐵一局電務公司高級技師竇鐵成隻有初中學曆,自學掌握了大量電力學知識,記下了60餘本、百萬餘字的工作學習日記。工作28年間,他提出實施設計變更6次,解決技術難題52個,排除送電運行故障310次,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及節約成本1380萬元,被工友們稱為“電力專家”。

1979年,23歲的竇鐵成終於圓了一個美夢,步入中鐵一局電務公司電力工人的行列。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當一名好電工。

1980年9月,竇鐵成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鐵局電力技術培訓班。僅僅用了一年時間,竇鐵成就成了一名熟練的電力工人。竇鐵成自學了《鈑金工藝》《鉗工技術》《機械製圖》等與電力相關的專業書籍。為當一名知識淵博、技能高超的合格電力工人,竇鐵成又開始自學與電力相關的書籍,如《高等數學》《電磁學》《電子技術》《電機學》等。

他雖是一名普通的電力工,卻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超技能,28年間負責安裝的鐵路變配電所38個,全部一次性驗收通過,一次性送電成功,全部獲得優質工程。他對進口設備設計合理性大膽提出了質疑,成功排除了變壓器故障,讓法國專家驚歎不已:“中國工人了不起!”陝西省電力工技能大賽的狀元中,竇鐵成帶出的高徒包攬了全省前三名,獲團體冠軍。28年間,他為企業培訓青工、大中專生180人,將知識與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300多名工友;培養的徒弟35人成為技師、5人為高級技師,被大家尊稱為“工人教授”。

行動準則:

從事一份事業,就需要在自己的職場領域裏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學會在工作視野中橫向和縱向發展。隻有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才是最大的實力。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上級都希望自己的團隊實力強大,具備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如果你能成為骨幹員工,則能得到上級的重視。

為了成為一個“窄頻帶高振幅”的人,為了成為一個受人重用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下決心掌握自己職業領域內的所有問題,使自己變得比他人更精通。

第二,精通自己的全部業務,就能贏得良好的聲譽,也就擁有了一種潛在的成功秘密武器。而作為一名業務過硬的專家員工,你有著更好更大的工作舞台。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精通它。讓這句話成為你的座右銘吧!一個在工作中懂得不斷吸收知識和經驗的人是聰明的,他必然能在工作中收獲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