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知覺”,不麻木
“知覺”是企業生存的血液,我們每個員工要維持這個有機體健康地生存,就必須規避“職業麻木”帶來的影響,不要因為自己的職業麻木而使這個良性的有機體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壞,而要時刻告誡自己:自己的這種麻木可能導致企業患上無法治愈的癌症。
——摘自《談“職業麻木”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在《華為人》第174期中,華為員工鄒誌磊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談市場創新——論職業麻木》。他在文中提到,有一次他坐火車,列車上播放的是一首很溫馨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聽著讓人覺得很享受。可是,隨著時間流逝,火車上仍然一遍又一遍播放這首歌,他開始煩躁不安,甚至幾次向列車員提出請求換一個曲目,可是沒一個列車員搭理他。這時旁邊另一位旅客說,他經常坐這趟火車,半年了,來來回回,火車上播的一直是這首歌,聽習慣了就好。文中還提到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外交官的故事,這位外交官由外交部派駐俄羅斯,眾所周知,俄羅斯有一個經典作品就是《天鵝湖》,隻要國內有領導到俄羅斯出訪,總有一個固定項目,就是去劇院欣賞《天鵝湖》,這位外交官自然也要陪同。於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欣賞這個節目,熟悉得不得了,連每個演員每個動作抬腿高度都精確到了厘米,任何演員的微小失誤他都一清二楚。到卸任時,他一共看了300場。他說,看頭100遍的時候,覺得是一種很美的藝術享受;再看100遍時,就看不到舞姿了,隻看到演員們機械而呆滯地在舞台上移動,等到最後100遍時,他笑稱隻看見“物質的空間位移”。
從這麼兩件小事,鄒誌磊領悟到任正非一直在提醒員工保持警惕的“職業麻木”,那位列車員,還有那位外交官,他們的工作已經開始讓他們日漸麻木了。他寫道:“我們每天都和客戶打交道,多少年了我們的前任和我們都在用同樣的方法與客戶打交道,可以想象客戶對我們的感覺會是什麼。這如同讓一個人一年365天天天吃鮑魚,你還指望他會感激你嗎?恐怕比讓一個人天天聽同一首歌曲還要更糟吧!難道我們還能抱怨客戶忠誠度不高,而老是聽其他廠商的宣傳嗎?還能抱怨客戶對我們公司不了解嗎?我們的主管和員工除了過去的三板斧還剩下些什麼?……我們不但要有非常強烈的改變目前現狀的工作激情,更要有勇敢地自我批判的精神。往往在批評別人不重視知識營銷、不進行市場創新的同時,我們自身都已不自覺地成為市場創新的最大障礙。醒醒吧,不要做那個已經麻木的列車員了!”
鄒誌磊的這篇文章,小中見大,發人深省,可以說是對任正非一直在強調的“克服職業麻木”的最好詮釋。他的這篇文章不僅在華為內部流傳很廣,甚至被招商銀行的內刊全文轉載,另附了9篇招行人的學習心得,心得中用得最多的字眼就是“震驚”“感慨”“汗顏”。此外,編輯部還向全行征文,要求全體員工都來發表對職業麻木的感想與檢討,招商銀行副行長還對此文做了專門的重要批示。
足見,職業麻木,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員工自身,都是一種極大的隱患,都值得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隻有克服了職業麻木,才會有進步,才會有發展。
行動準則:
職業麻木是一種極為可怕的慢性病,值得所有員工去提防它,去及時地根治它。那麼,如何提防?如何根治?
首先,員工要時不時地反省自己,多進行自我批判,看看自己最近的工作狀態怎麼樣,是不是有了麻木枯燥的感覺,一旦有這種感覺,就必須十二分警醒,提防這種麻木病。
其次,一旦有了職業麻木病的跡象,員工就必須積極地自救,可以給自己尋找一些有挑戰性的任務,或者對現下的工作進行創新、改良;必要時甚至可以跟公司申請,嚐試一下自己感興趣的崗位或方向。
第三,及時地充電,通過繼續進修或者參與相關培訓來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勝任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總之,職業麻木病不是小毛病,每一位員工都應該拿它當大敵對待,一旦發現苗頭,務必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絕對不能讓麻木蔓延到全身心。
第六章 無期工程:學習新事物
我們提倡自覺地學習,特別是在實踐中學習。隻要自覺地歸納與總結,就會很快地提升自己的才幹。任何一個人在新事物麵前都是無知的,要不被時代所淘汰,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
——任正非在員工教育會上的講話
“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任正非提出這樣一句話,就是擔心在華為這個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中,員工因為過分安逸而喪失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遭遇可預見的發展危機。
關於新事物的學習方法,任正非提出了“每日三省吾身”的觀點,用自我批判的方式克服“幼稚病”。在任正非看來,幼稚病並不可怕,公司從高層到基層,我們都有幼稚病,特別是麵對新事物、新問題的時候。認識新事物、認識新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步就認識到本質。因此我們都應該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認識事物、認識問題的能力。新員工還要特別注重向別人學習,看看你身邊的老員工是如何做的,學明白了再去創新,一點一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叫“溫水煮青蛙”——如果將一隻青蛙猛地丟進熱水中,青蛙會迅速地跳起逃出來;但如果將青蛙放進溫水中,然後慢慢加熱,那麼,青蛙很難逃出來,因為開始時它會習慣溫水的溫度,等到水越來越熱,它反應過來,想要跳出時,為時已晚。
很多員工其實就陷在“溫水煮青蛙”的困局裏,隻不過困住員工的不是溫水熱水,而是長期相同環境下培養出來的“麻木感”。因為自己的能力能夠處理工作中現有的問題,而且沒有硬性的指標要求自己進行深入學習,於是在一個工作崗位上憑借經驗幹一件工作,月複一月,年複一年,慢慢喪失了最初的新鮮感與成就感,於是變得麻木,每天按部就班,得過且過。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毫無增進,發現自己越來越跟不上企業的腳步,發現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幹勁的新員工正迎頭趕上,這時候,溫水就已經變成開水了,員工再想擺脫這種局麵就遲了。
在新事物麵前,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如果一個人在進入企業崗位之後,停止自我學習,一切依靠經驗行事,那麼最終會在麵對新事物的時候敗給新員工。一個總是以為自己做得夠好了的員工,覺得隻要能保住現在的飯碗,即使工作和人生毫無意義也無所謂。這樣的員工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遠大的誌向,不敢嚐試新事物,認為自己的現狀已經夠好了,隻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到頭來迎來的將是老板給自己發來的解聘書。
行動準則:
在這樣一個不斷變革的時代,新事物層出不窮,如果像溫水中的青蛙,毫無警覺,因循守舊,缺乏認識問題的能力,必將被時代淘汰。也就是說,培養一種應對新事物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有著莫大的現實作用。
那麼,我們如何強化自己應對新事物的能力呢?
第一,結交其他行業中具有創造力的思想者。社交圈過小,會導致自我封閉。製造商需要和飯店老板一起打打高爾夫球,室內裝潢設計師則可以邀請工程師共進午餐,多與自己行業不同的人交流,這樣能有效地打開自己的眼界,不讓自己的視線局限在眼前的辦公桌上。
第二,學習專業之外的知識。擠出時間廣讀博覽,學習業務之外的各種知識。運動可以增強體質,讀書能開啟心智,開拓思維,掌握處理業務之外的其他知識,如文化、禮儀、情緒管理、科技前沿等。
第三,從思考某一現象到思考某一趨勢。用心研究那些前途光明、能激起熱情、合乎遠景規劃並能發揮所長的領域,一旦找到,就不遺餘力地投身進去。當然,這也包括自身從事的現有行業。遇見趨勢,往往就能夠很好地提前遇見新事物,在他人還在琢磨新事物是什麼的時候,你也許已經能對其優劣勢進行搶先分析了。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擁抱失敗。人人都缺乏經驗,你也難免犯錯。不過,認識新事物過程中的失敗能幫助人們認清自己思維和觀念中的錯誤。這或許比認清某個思維方式更加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