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積極主動地向強者學習
我們沒有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奮鬥是沒有出路的。不管形勢如何變化,隻要我們團結合作,緊張而鎮定,總會有活路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僅為自己生存,而去做一些不應該做的行為。我們要做一個國際市場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一個破壞者。我們要遵循這些規律,而不是顛覆這些規律。我們要積極地向強者學習,尊重他們的市場領導地位,積極但有序地開展競爭,以激活雙方的組織體係,實現共贏。
——摘自《不要試圖做完人》
1997年歲末,任正非帶著華為高層,在聖誕節前夕訪問美國休斯公司、IBM公司、貝爾實驗室與惠普公司。美國人正在準備歡度聖誕節,而華為人則開始了一場橫跨美國大陸從東向西的“取經”之旅。在IBM,任正非等聽了整整一天的管理介紹,從早上一直聽到傍晚,他身體不好,可是一點都不覺累,聽得津津有味。在旅程接近尾聲時,這群“取經人”把自己關在矽穀的一家小旅館裏,點燃壁爐,3天沒有出門,消化這期間訪問的筆記,整理出一疊厚厚的簡報準備帶回國內傳達。任正非說:“我們隻有認真向這些大公司學習,才會使自己少走彎路,少交學費。IBM是付出數十億美元直接代價總結出來的,他們經曆的痛苦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從1998年開始,以任正非為首的華為高層的這種虛心學習的精神、追求上進的熱情開始轉化為實際行動。華為開始實施一係列向企業巨頭們學來的管理變革,正是這些變革使得華為能夠始終保持穩定的發展和旺盛的活力。
有一年,任正非視察新員工的培訓情況時,跟在場的員工們聊道:“你們知道不知道,我為什麼比你們水平高?”大家都被這個問題給問住了,沒有人答得上來。任正非就自我解答道:“原因就是我能夠從我的每一次經曆,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中,學習到比別人多一點點的東西。因為我經曆的事情比你們多,而每一次的收獲也比你們多,我的水平也就自然會比你們高。”從經曆中去學習,從成敗中去學習,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的東西,任正非就是這麼做的。
華為步入國際化軌道後,身為當家人,任正非認識到,要融入國際化,就要進入國際主流文化圈。於是,他50多歲開始學英語。每天清晨,在坐車上班40分鍾的路上,他幾乎都在學習英語。不僅是他,就連華為接送客人的司機,也通過了公司英語口語的考試。任正非在一次董事會上說:“將來董事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我自己58歲還在學外語,你們這些常務副總裁就自己看著辦吧。”言下之意是,華為要走向國際化,而國際化的華為需要國際化的人才,要成為這種人才,學習是唯一途徑。
在英特爾,每個新員工都必須在開放的環境裏,快速學習別人的經驗,以迅速解決自己手頭的問題。英特爾創始人葛洛夫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學習速率,而非他的經驗。學習速率快的人,一旦授予更高的職位,給予更大的挑戰,他便會以更快的速率學習,往往就能達到目標。舉例來說,當拔擢蓋爾辛格負責486晶片開發計劃時,他年僅27歲,隻有些許的管理經驗。葛洛夫認為他是合適的人選,因為他有深厚的科技知識背景,同時他有一顆不斷學習的心,會主動吸收所需的新知識。他成功地帶領486開發團隊完成計劃,在後來的歲月中,他也以這樣的特質完成更多的挑戰。蓋爾辛格很快地往上升,在1997年,他已經成為桌上產品部門的副總裁了。另一個例子是辛格,一位(奔騰)微處理器開發團隊裏優秀的工程師。他對設計新的開發工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於是葛洛夫讓他管理設計技術組。雖然他並沒有多少管理經驗,但是他通過快速學習,不僅在技術上將設計工具的品質大幅推進,對這個組織數百人的管理也有超出預期的表現。
行動準則:
對企業來說,成就自己的是旗鼓相當的對手;對員工來說,成就自己的也是不相上下的競爭對手,是業內的強者。
有對手的比照與刺激,員工才能“知不足”,也才會有動力去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所以,當員工麵對一個強大的對手時,不要有反感甚至是仇視的情緒,反而該有欣喜之心。當一個員工抱著這種欣然、興奮的心態去參與競爭時,他會更自信,更理智,還會更虛心,即使競爭的結果輸了,他也不會過於頹喪,因為他必定能從競爭對手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下一次再相逢的時候,他就未必會輸了。
第四章 高效即主動:一舉完成,一步到位
在混沌中去尋找戰略方向,抓住從混沌中凝結成機會點的戰略機會,迅速轉向預研的立項。逐步聚集資源、人力、物力進行項目研究,集中優勢兵力一舉完成參數研究,同時轉入商品性能研究。在嚴格的中試階段,緊緊抓住工藝設計、容差設計、測試能力,使成果更加突出商品特性。我們要以產品為中心,以商品化為導向,打破部門之間、專業之間的界限,組織技術、工藝、測試等各方麵參與的一體化研發隊伍,優化人力、物力、財力配置,發揮團隊集體攻關的優勢,一舉完成產品功能與性能的研究。緊緊抓住試生產的過程控製與管理,培養一大批工程專家。進一步強化產品的可生產性、可銷售性研究試驗,為產品研究人員進行中試提供多種篩子,使產品經理受到真槍實彈的考驗。
——摘自《自強不息,榮辱與共,促進管理的進步》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準則。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軍人的職責是保衛祖國,教師的職責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職責是生產合格的產品……社會上每個人的位置不同,職責也有所差異,但不同的位置對每個人有一個最起碼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
事實上,做任何工作都要講究到位,半到位和不到位是不可行的。任務執行時做到位,就是要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對要做的工作不能敷衍,要認真去辦,複命時不能打折扣。這便是任正非提出的“一舉完成,一步到位”。
無論是個人的生活層麵還是職業到事業生涯上的表現,我們隨時都需要100%的投入才能走向卓越。光是投入89%、93%,甚至98%,都無法令人驚歎。僅僅完成工作中規定的任務,並不是一個能夠激勵人心的目標,如果你想進行卓有成效的複命,那就應該努力超越自己,達到令大家驚歎的地步。
能夠認識到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有效的,會使你在工作中事半功倍,處處領先於別人。一名優秀的員工不僅要勤奮工作,還要時刻專注於有效的工作,不僅要做正確的事情,還要正確地做事。
現實中,諸多因“差不多”所造成的結果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建設用料“差不多”,導致豆腐渣工程層出不窮,未竣工的大廈倒塌,留下了一片片殘破的瓦礫與噩夢一般的回憶;醫生用藥“差不多”,導致病人留下了難以抹去的痛苦,同時也抹殺了醫生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工作中,差不多的狀態讓我們沒有完美的複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可以說“差不多”就是惡果的溫床。因此,在工作中這樣“差不多”的心理是堅決要不得的,隻要帶有“差不多”的心態,最後就不可能達到“一舉完成、一步到位”的結果。久而久之,這種“差不多”的差距積累下來,就會“差很多”。
行動準則:
世界上無數的失敗者之所以沒有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才幹,而是他們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適當的工作,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不專心。人在不專心的狀態下,做出來的工作肯定達不到“一步到位”的水平,甚至連“差不多”的水平都達不到。那麼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怎樣做才能努力避免陷入這個誤區當中呢?
首先,找出正確的事。在主動做事之前,請確保自己正在解決的是正確的問題——很有可能,它並不是先前交給你的那個問題。搞清楚交給你的問題是不是真正的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更深入地挖掘和收集事實,問問題,多看,多聽,多想,一般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搞清楚自己走的方向到底對不對。這是確保工作能夠“一舉完成,一步到位”的大前提。
第二,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多問自己幾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嗎?差的那一點會給自己、給公司、給客戶帶來什麼不利影響?”當自己的內心對於“差不多”形成排斥之後,做事的時候就會自動自發地趨於完美。
第三,在企業中,做事情一定要按照流程去做。一般而言,一套成熟的流程彙集了前輩的種種經驗,並且經過多次的歸納總結。優化是建立在你對工作有更深的理解之上的,在此之前,請遵照流程做事,這是不出錯的有力保證。